劉家芬
(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 自貢)
小兒哮喘為兒科、呼吸科常見疾病,主要表現出反復發作性咳嗽、喘鳴、呼吸困難等癥狀,若不積極干預治療,會引發呼吸系統障礙,影響患兒生長發育,日常生活學習,應及時規范予以治療,減輕患兒痛苦,促使其盡快康復[1-2]。但由于患兒年紀尚小,加之家屬對小兒哮喘疾病知識掌握情況不佳,在患兒發病后,不能給予積極急救措施急救,易導致病情加重情況出現,因此,在患兒治療期間,加強對患兒家屬健康教育意義重大[3]。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95例哮喘患兒展開相應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95例哮喘患兒,選取時間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隨機分為對照組(n=47)、實驗組(n=48),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3~13歲,平均(6.11±1.89)歲;實驗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4~12歲,平均(6.08±1.74)歲。兩組一般資料分布均衡(P>0.05)。
(1)入選標準:①均確診為小兒哮喘,診斷依據符合小兒哮喘相關診斷標準。②患兒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③經我院相關部門批準,同意開展研究。
(2)排除標準:①有家族精神史患兒。②造血功能異?;純?。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為給予患兒常規藥物治療,提供安靜舒適環境,保障患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告知患兒家屬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嚴密監測患兒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如下。
(1)組建健康教育小組。由兒科護士長、科主任、主治醫生、護理人員等共同組成健康教育小組,組內成員依據患兒年齡、性別、病情、既往病史等臨床資料,建立個人檔案,同時對患兒病情進行準確評估,結合患兒家屬的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制定符合患兒實際病情的健康教育計劃,對患兒及其家屬展開進一步健康教育。
(2)哮喘疾病知識教育。患兒入院后,治療時,護理人員可應用通俗易懂語言為患兒家屬講解小兒哮喘疾病的發病原因,誘發因素、并發癥、急救與預防措施以及治療手段,同時再通過為患兒家屬發放宣傳手冊、播放小兒哮喘相關視頻等方式,使患兒家屬能充分了解、掌握小兒哮喘基本常識,提升患兒家屬保健意識,同時告知患兒家屬運動對哮喘的優勢,如降低哮喘復發等,提高運動依從性,降低疾病復發情況發生。使其在出院后日常生活中能有效規避過敏原,降低疾病復發率。
(3)飲食健康教育。飲食中部分過敏原為導致患兒哮喘發作的危險因素,因此,護理人員對患兒家屬進行飲食健康教育,告知患兒家屬,易誘發患兒哮喘發作的常見食物,如魚蝦海鮮,過飽或過甜食物等,使其能有效規避,降低患兒因飲食所致的哮喘發作,帶給患兒不必要的痛苦。囑咐患兒家屬應給予患兒清淡、易消化、富含膳食纖維蔬菜瓜果等,如梨、香蕉等,禁止給予患兒豆類、地瓜等易引起脹氣且難消化食物,防止腹脹壓迫患兒胸腔,加重患兒呼吸困難等情況發生。
(4)用藥健康教育。對哮喘患兒,臨床上常對其進行糖皮質激素、茶堿類激素、β2-受體激動劑進行治療。護理人員應提前告知患兒家屬服藥期間注意事項、用藥必要性與優勢,獲得家屬理解與配合,同時對已有認知意識患兒進行用藥健康教育,應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話語,告知患兒積極服藥,疾病才能很快得到治療,才能盡快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以此提高患兒服藥依從性,針對較為抵觸患兒,護理人員可叮囑家屬,對其進行適當管理,保障治療療效。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患兒用藥期間觀察,如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時,應留意患兒是否出現副作用,及時干預。使用茶堿類藥物治療時,應注意嚴格控制好靜脈注射濃度、速度等,減少胃腸道癥狀出現,給患兒帶去不適。傳授患兒家屬霧化器正確使用方法,保障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因劑量不規范所致的心悸、頭暈等情況出現,加重患兒病情。
(5)心理健康教育?;純褐委熎陂g,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安撫,針對認知力較強患兒,護理人員可與患兒交流其喜好的動畫人物,播放動畫片,給予其相應玩具等轉移患兒注意力,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純杭覍僖驌鷳n疾病,對患兒機體產生傷害,影響孩子健康生長發育等,心理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若其情緒長期處于波動狀態,不利于治療工作順利開展,因此,需加強對其心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告知患兒家屬,治療的優勢,或講述治療成功案例,改善內心負面情緒,使其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保障治療工作順利開展。
(1)觀察兩組患兒家屬心理狀態評分。應用HAMA、HAMD焦慮、抑郁量表,評估干預前后患兒家屬焦慮、抑郁改善情況。
(2)觀察兩組患兒家屬健康知識掌握情況[4-5]。觀察患兒家屬對哮喘發作的病因、預防、治療、護理等知識掌握情況。各項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患兒家屬哮喘疾病健康知識掌握越好。
(3)觀察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統計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等人數。完全依從:患兒積極配合治療。部分依從:患兒能積極服藥治療,偶有抵觸服藥情況發生。不依從:患兒抵觸服藥治療,需家屬對其進行強行約束。
干預前,兩組患兒家屬焦慮、抑郁等評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家屬組間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兩組患兒家屬組間健康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家屬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兒家屬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焦慮 抑郁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48 16.87±3.65 7.14±2.44 18.59±5.52 6.97±3.31對照組 47 16.85±3.6311.58±3.2918.52±5.6010.09±4.53 t - 0.027 7.482 0.061 3.839 P - 0.489 0.000 0.476 0.000
表2 兩組患兒家屬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兒家屬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病因 預防 治療 護理實驗組 48 93.58±1.13 95.81±1.76 96.43±1.71 92.81±0.31對照組 47 80.14±2.67 84.58±2.64 84.32±1.93 82.19±2.71 t - 32.067 24.443 32.387 26.97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實驗組、對照組依從率分別為95.83%、80.85%,兩組組間總依從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n,%)
小兒哮喘為小兒常見疾病,發病原因與遺傳過敏體質等密切相關,給患兒帶去極度不適,該疾病發病較急,需及時予以藥物干預治療,臨床上針對小兒哮喘患兒,常應用到糖皮質激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同時,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時,因小兒機體免疫力較弱,治療依從性不高等因素影響,除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外,還應加強對患兒家屬健康教育,保障治療工作順利進行,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哮喘復發率[6]。
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主要對患兒提供護理服務,對患兒家屬的關注度不高,且在加強疾病健康知識宣教等方面有所疏忽,不利于患兒預后。而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本次研究中,因研究對象為小兒,認知意識不高,依從性不高,因此,主要為對患兒家屬行健康教育,力在通過與家屬協作,促使患兒更快康復。為保障護理工作順利開展,首先通過建立健康教育小組,依據患兒及其家屬實際情況,制定健康教育計劃,保障護理工作能有效開展。小兒哮喘因其復發率較高,病情較急等特點,一旦發病后,需積極采取搶救措施搶救,緩解患兒痛苦,因此,加強對患兒家屬哮喘疾病知識宣教,能有效提升患兒家屬對哮喘疾病的預防、搶救知識掌握水平,更好控制患兒疾病。其次對患兒家屬進行飲食健康教育,降低飲食中過敏原所致患兒哮喘發作情況出現,提升患兒生命質量。再通過用藥健康教育,使患兒家屬能了解用藥必要性,使患兒能最大程度謹遵醫囑服藥,保障治療效果,同時再加強不良反應監測,降低意外情況發生,促使患兒更快康復。健康教育與傳統護理模式不同在于健康教育,不僅注重患兒心理護理,對患兒家屬心理護理也較為注重,通過對其心理疏導,能有效減輕患兒家屬內心壓力,獲得家屬配合,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展開治療及護理。
觀察此次研究中,兩組患兒家屬心理狀態評分、家屬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患兒治療依從性等,實施健康教育的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效果較好,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對小兒哮喘護理中加強健康教育,能顯著改善患兒家屬不良心理情緒,提升患兒家屬健康知識掌握水平,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