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周
(羅定市紅十字會醫院,廣東 羅定)
腦梗塞是中老年人群高發的一類腦血管疾病,其發病后在所有腦卒中疾病中占80%[1],其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血漿降低過快、休克、各種動脈炎、脫水、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腦梗塞后主要特征為智力障礙、言語障礙、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猝然昏倒等[2],且多數生存患者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并不顯著,因此需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時間護理,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進行康復訓練,形成良好用藥與生活習慣,積極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及時改善運動功能障礙,進一步強化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本研究選取90例腦梗塞患者,分析時間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在其中的護理效果,詳細步驟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腦梗塞患者90例,按照住院單雙病號分組,兩組均45例,對照組: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58.42±18.29)歲;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干預組:年齡區間43-75歲,平均年齡(57.98±18.36)歲;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告知患者治療方案、康復訓練方案、腦梗塞相關知識,為患者提供心電圖監護,按照醫囑給予鎮靜、止痛、血管擴張劑等藥物。干預組接受時間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具體方法:①病情觀察:腦梗塞形成后10h、1-2d極易出現神經癥狀,6-24h、2-5d極易出現腦水腫,故上述時間段需加強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血壓、血糖等變化,禁止對患者進行復雜的侵入性操作,防止加重病情,并指導患者由晚上9:00睡眠至次日早晨5:00,必要時可給予助眠藥物。②用藥護理:對于高血壓病史者,需了解其晝夜動脈血壓變化規律,叮囑患者于早晨6:00-8:00用藥,觀察血壓峰值、血藥濃度重合情況;對于服用短效制劑者,用藥時間控制在早上6:00、下午2:00;對于用藥長效制劑者,用藥時間控制在早上6:00;對于晝夜血壓波動劇烈者,睡前無需用藥,并適量減少用藥量,避免血栓。③飲食護理:食用普通食物者,每天定時定量進食;食用軟性食物者,每天進食4-5餐;食用半流食者,每天進食5-6餐;食用流食者,每天進食6-7餐,注意晚餐時間設置在約17:30, 飲食量為午餐的75%左右,禁食高熱量、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叮囑患者晨起、睡前飲用溫開水1杯。④認知指導:每天早上9:00-11:00按照互動式方法進行健康宣教,每天晚上7:00-9:00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勵患者合理調節負面情緒。⑤康復指導: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目的、重要性、方法,坐位期進行坐位平衡訓練,離床后進行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樓梯等訓練,訓練時間設置為6:00-7:00、14:00-16:00、19:00-21:00,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適量延長訓練時間、增加訓練強度,動作由簡單到難、由被動到主動。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估[4],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強。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量表(NIHSS)評估[5],分值0-35分,評分越高,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應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310)評估[6],其中包括力量、參與、情緒、生活能力、交流、記憶和思維、移動能力、手功能等8項內容,共59個條目,評分越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兩組護理滿意度應用問卷調查表方式評估[7],問卷滿分100分,得分<60分(不滿意)、60分≤得分<80分(一般滿意)、得分≥80分(十分滿意)。
試驗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整理、統計,定量資料描述行(±s),用t檢驗,率(%)描述定數資料,檢驗行χ2,P<0.05,組間差異成立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護理前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護理前,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而干預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干預組患者護理后力量、參與、情緒、生活能力、交流、記憶和思維、移動能力、手功能等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P<0.05。
分組 Barthel NIHS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n=45) 60.13±8.61 81.95±20.59# 6.80±3.48 2.76±1.34#對照組(n=45) 60.64±8.52 70.86±15.57# 6.65±3.43 3.91±1.39#t 0.282 2.882 0.206 3.996 P 0.778 0.005 0.837 0.000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
指標 干預組(n=45) 對照組(n=45) t P力量 130.47±32.19 156.63±36.64 3.598 0.001參與 81.31±34.40 108.46±43.28 3.294 0.001情緒 138.85±24.42 160.54±20.97 4.520 0.000生活能力 130.58±28.26 152.62±23.35 4.033 0.000交流 160.69±38.53 179.17±32.26 2.467 0.016記憶和思維 140.14±26.30 156.28±32.41 2.594 0.011移動能力 143.25±34.47 168.02±38.49 3.216 0.002手功能 97.26±28.43 118.05±28.24 3.480 0.001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為97.78%,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4.44%,組間滿意狀況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對比(n,%)
腦梗塞是一種突發性的腦部疾病,由于血栓大小與位置的不同,其壞死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具有發病急、并發癥多的特點,多數患者腦梗塞后通常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進而導致肢體運動功能受限、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等情況,最終嚴重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8]。近年來,國家人口逐漸老齡化,人們長時間保持不規律作息、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飲食結構,腦梗塞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9]。當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手術治療腦梗塞,但治療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與神經功能未能得到明顯的改善,故需要應用時間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即根據患者各時間段病情特征、內部活動規律、生理節奏,在不同時間段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用藥護理、飲食護理、認知指導、康復指導等,全面滿足患者身心需求,促使患者病情持續好轉,保證護理服務遵循機體生物規律,實現最佳的護理效果[10]。該結果表明,所有患者護理前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護理前,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而干預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后力量、參與、情緒、生活能力、交流、記憶和思維、移動能力、手功能等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97.78%也明顯高于對照組84.44%(P<0.05)。
綜上所述,時間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護理效果較好,可有效加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時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能盡量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積極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值得大量推廣應用在腦梗塞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