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梁毅,林燕華
(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腦卒中后有14%-71%的患者發生吞咽障礙,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營養攝取 、疾病康復及生存質量,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1],有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43%-54%出現誤吸[2],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窒息,嚴重時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隨著護理人員在臨床中的責任與風險不斷增多,規范落實交接班制度不僅可以保證護理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也直接影響者病人的安全和整個病區的護理質量[3]。對腦卒中患者進行誤吸風險管理時,在交接班中出現的信息傳遞失誤、遺漏等,將會對患者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4]。SBAR 是一種標準化的溝通方式,由現狀(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建議(recommendation)的英文首字母縮寫而成[5]。該模式的目的是正確、及時、系統地傳遞患者信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預先和處理,達到更為有效的溝通和交接,進一步提升團隊效率。我科自 2019年3月起,基于SBAR的框架結構,針對康復??谱o理特點,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患者采用SBAR標準化床旁交接班,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康復醫學科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患者68例。納入標準:(1)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6],并經顱腦CT或MRI證實;(2)既往無腦卒中病史;(3)神志清楚。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入選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018年8-12月入院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交接班模式;2019年3-7月入院的3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實施SBAR標準化交接班模式。交接班次主要針對 A 班和 P 班。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6~88(62.37-4-7.86)歲;入院時洼田飲水試驗為I~Ⅱ級者16例,Ⅲ~V級者14例。觀察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齡42~86(67.56±6.80)歲;入院時洼田飲水試驗為I~Ⅱ級者12例,Ⅲ~V級者26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洼田飲水試驗分級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兩組患者入院24 h內均由護士進行洼田飲水試驗[7]
評估患者吞咽障礙的程度,即讓患者取坐位,按平時方式一次性喝下30mL水,觀察和記錄患者完成飲水過程需要的時間、飲水中及飲水后有無咳嗽、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在5秒內能順利地一次性將水咽下且無嗆咳者為I級;分2次及以上咽下無嗆咳者為Ⅱ級;能一次性將水咽下但有嗆咳者為Ⅲ級;分2次以上咽下且有嗆咳者為Ⅳ級;頻繁嗆咳難以全部咽下者為V級。
1.2.2 設計規范的吞咽障礙病人SBAR標準化床邊交接班記錄表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是常見并發癥,對吞咽功能障礙的早期評估和治療護理至關重要。根據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分期和臨床特征不同,護理觀察和干預的重點也有所不同,這對護理交接班的質量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傳統的交接班方式缺乏對吞咽障礙病情觀察的??菩灾笜?,護士由于個人經驗不足、交班形式化等原因,導致護士對吞咽障礙患者病情掌握不全面、交接內容重點不突出。通過查找文獻,學習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先關知識,在傳統交接班制度的基礎上,設計制作了基于SBAR標準化的吞咽障礙病人護理交班表模板,將EAT-10評分、吞咽造影檢查結果、吞咽功能訓練、進食后的反應等融入其中,通過按交班表模板中提示內容進行交接,達到信息的有效溝通。具體見表1。
1.2.3 全員培訓
吞咽障礙SBAR標準化交接班記錄表由科室護士長、吞咽障礙管理小組的4名康復??谱o士共同制定并負責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 SBAR的概念及優越性、吞咽障礙的常用篩查和評估方法、吞咽困難程度評價、吞咽障礙患者容易出現的緊急并發癥及交接班中存在的漏項、SBAR標準化交接班記錄表內容和使用方法等。培訓方式通過集中講課、分批培訓、理論考核等形式,保證每一位護士都掌握SBAR標準化交接班的方式,熟悉交接班記錄表的內容。

表1 康復醫學科腦卒中吞咽障礙SBAR標準化交接班記錄表
1.2.4 規范交接
采取科室一級質控小組跟班交接形式。護士長和科室一級質控小組成員每天參與現場交接班,要求交接班時按照SBAR標準化交接班記錄表內容逐項交接和確認簽名,保證交接質量。吞咽障礙管理小組成員對存在的問題和個人進一步進行指導及強化培訓,確保每位護士都能正確使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SBAR標準化交接班記錄表。
評價兩組病人的床邊交接班質量、住院期間顯性誤吸發生率和科室醫護人員對交接班工作的滿意度。評價方法:①一覽表交班。在護士站進行一覽表交班,交班者匯報病房吞咽障礙患者動態;②床邊交接班。SBAR標準化交接班記錄表的完整性、準確性進行評價,由一級質控小組成員每班跟進檢查并記錄,護士長每周抽查并記錄。②比較2組患者住院期間顯性誤吸的發生率。顯性誤吸的判定標準:指患者進食時,有食物或口腔內分泌物等進入聲門水平以下的氣道并出現咳嗽或嗆咳等外部癥狀[8]。③醫護人員對交接班工作的滿意度。使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分表調查科室醫護人員對交接班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共30項,每項1~3分,總分90分,75~90分為滿意,35~74分為基本滿意,<35分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數據,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床邊交接班質量比較,觀察組在交班內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對照組30例患者中,住院期間發生誤吸的患者9例,誤吸發生率為30%;觀察組38例患者中,住院期間發生誤吸的患者1例,誤吸發生率2.63%,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兩組患者醫護人員交接班工作總滿意率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反射多減弱,主動咳嗽清潔氣道的能力降低,進食時,一部分食物提前進入氣道或滯留于口腔中易誤入氣管。我國2010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建議臨床醫務人員應在患者人院24h內進行吞咽功能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減少誤吸、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9]。對腦卒中病人盡早進行吞咽評估和高質量的交接班有助于護士全面了解病情,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避免誤吸或嗆咳發生。而傳統護理交接班流于形式,不具備專科交接特點,導致某些潛在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或者沒有及時提出,成為護理工作中隱患。這與護士業務能力不強、交接班過程中針對性不強、重點不突出有關[10]。表2結果顯示,在SBAR溝通模式基礎上進行改良的床邊交接班模式,使交接班內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明顯提高,這說明SBAR溝通模式規范了吞咽障礙患者的交班順序,明確了交接班的內容,使接班護士能夠迅速了解患者病情信息,明確患者吞咽障礙程度,確定護理觀察干預要點,避免重點信息漏交、無效交接的現象。尤其是對于經驗不足的年輕護士起到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幫助護士規范、全面、有條理的了解病情,提高交接班效率。表3結果顯示,根據SBAR設計的標準化床邊交接班記錄表將患者情況逐一進行交接并填寫,有效提高了護士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誤吸風險相關知識的認知度,降低患者住院期間誤吸的發生率。從表4對醫護人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使用SBAR標準化床邊交接班記錄表后,醫護人員滿意度得到提高。基于SBAR溝通模式的交班單以其規范性、效果顯著、易于被患者和醫護人員接受等優點,被應用在護士向醫生匯報患者病情、患者轉運交接[11]、護理交班[12]等諸多方面。已有學者在SBAR 的基礎上探索出骨科、ICU、急診科等專科交班模式,研究均表明基于SBAR模式的交班本能夠提高護士交班質量和對自身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加強了醫護之間的配合、協調,降低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落實護理交接班既是保證護理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核心制度的具體要求,更是護理專業化的體現。SBAR 溝通模式在吞咽障礙患者標準化床邊交接班中的應用,可提高病情交接的完整性、正確率,提高護士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以及醫護人員對交接班工作的滿意度,表格實用、簡單、可操作性強,值得推廣。

表2 兩組床邊交接班質量比較

表3 兩組不同程度吞咽障礙腦卒中患者的誤吸發生率比較[例(%)]

表4 醫護人員對兩組交接班工作總滿意度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