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鵬,賴子凌 (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一體化的沖擊,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建筑文化出現特色危機;城市化城鎮化的強勢推進,廣大鄉村人口轉移,村落空心化,傳統村落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為了應對這一社會化問題,近年來國家在城鎮化建設中突出了對傳統村落的高度關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關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社會各界一方面在思考如何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物質載體,實現特色風貌延續;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作,搭建傳統村落數字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記錄與村落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類多樣性原生態信息。為了搶救、保存和建立我國傳統村落檔案,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針對中國優秀傳統村落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數據庫”的編制工作。在當前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村落作為特色文化資源和一段歷史文明的見證,利用數字化平臺真實、準確、完整,充分反映村落獨特價值、豐富內涵和文化魅力,推動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化工作,成為了當前形勢下的重要研究課題。
江西這塊富饒的土地上自古便有先民創造了悠久燦爛的贛文化。贛文化經長期發展,伴隨著文化的產生、交流、融合,產生一系列分支,包括豫章文化、潯陽文化、袁州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子文化系統。其中臨川文化是贛文化的重要的支撐。臨川文化區的范圍以古治屬臨川為核心,基本對應古代撫州府和建昌府的管轄范圍,涵蓋現今撫州市十一個縣區(圖1)。臨川文化具有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一、個性的鮮明和獨特、成就的巨大和突出的特點,使其滿足了區域文化成立和命名的條件[1]。臨川自古崇文重教,有“才子之鄉”的美譽,產生了大批有影響力人物,如曾鞏、晏殊、李覯、陸九淵、王安石、湯顯祖等。臨川地區物產富饒,經濟富庶,夏布、書籍、陶瓷、茶葉、白蓮、蜜橘等遠銷各地,是商貿發展的物質基礎。撫河貫通南北,北通湖北、湖南,南達福建、廣州,由于有便利的水運條件,形成一條重要的商貿經濟帶,促進了贛東四大名鎮(驛前鎮、上塘鎮、棠陰鎮、滸灣鎮)的形成。臨川文學、藝術、經濟、科學等方面成就突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文化,不僅在江西乃至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據《臨川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界定》一文中的相關資料,以“臨川文化區”來命名贛東區域文化,其一由于歷來臨川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歷史上府治和郡治治所均在臨川;其二,在語言學和戲曲史上,以臨川為中心的語言和以湯顯祖為代表的戲曲作家和戲曲理論家稱為“臨川音系”和“臨川曲派”。

圖1 臨川文化區區位圖
江西傳統村落資源豐富,臨川文化區呈現出顯著的區域特色。江西省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有343座(第一批至第五批),其中臨川文化區(撫州市)有傳統村落96座,占全省數量近三分之一,屬于高密度區,位居省內各設市區首位。臨川文化區中國傳統村落分布又以金溪縣最為集中,有42座,其次是臨川區,為12座,各縣區的傳統村落分布如圖2。

圖2 臨川文化區中國傳統村落分布
臨川文化區傳統村落作為贛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分布密集,格局完整、風貌古樸、建筑類型齊全,是傳統村落的富礦、鄉土文明的基因庫。臨川文化區代表性的傳統村落有樂安流坑村、金溪竹橋村、臨川梅溪張家村、南豐石郵村、崇仁浯漳村、黎川中田村等。從村落空間形態研究的角度,臨川文化區傳統村落有村堡式和里外堡式2種布局模式。前者位于撫河流域地區北部地區,外觀封閉圍合,布局嚴謹具有較強的防御性,后者位于南部山區,里外兩個組團,通常形成分散自由式布局,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色[2]。從建筑型制研究的角度,臨川文化區至今保存了大量規模宏大,質量精良的宅院,呈現出區域性特征,已有學者從建筑譜系[3]和營造技藝[4]方面對該地區的傳統建筑進行了深入分析,確立到了贛系臨川派的地位。從建筑文化遺產傳承的角度,不論是從村落整體還是建筑單體,對臨川區傳統村落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建檔,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利用地理信息技術(GIS),基于ARCGIS平臺,將傳統村落各項信息數字化,實現信息存儲、管理、查詢、統計分析及可視化等功能。
對傳統村落點進行普查,建立信息檔案,包括區域背景、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經濟狀況、村落生態環境、村落選址和格局、傳統建筑、基礎設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信息,共分為9大類,34小類,確立傳統村落信息采集數據指標。
依據GIS技術平臺,將采集的基礎資料進行梳理,建立檔案數據庫,包括屬性數據庫和空間數據庫。屬性數據庫又包括基礎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基礎數據庫包含區域背景、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經濟狀況等信息。特色數據庫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空間(即宗教或祭祀活動的場所、民俗文化的表演空間、傳統手工藝生存和延續的空間等)。空間數據庫包括生態環境、選址與布局、傳統建筑、基礎設施等信息。
由于涉及眾多類型的要素,有圖形、屬性、圖像、描述信息等。為了便于管理和組織數據,采用矢量數據模型來描述圖形,關系數據庫來描述屬性及描述性信息,以柵格圖像方式存貯圖像。對同一要素不同類型的數據描述采用關鍵字作為聯系的紐帶[5]。
以建筑單體實現CAD圖形、圖像和屬性信息的關聯為例。首先在村落的CAD地形圖新建圖層將每棟建筑的邊界和編號命名好,導入ARCGIS中,在屬性表上存放建筑編號及屬性信息,CAD平面圖轉成GIS數據庫中的可操作的數據層;其次,在Excel表中備注每棟建筑的屬性信息,將Excel表中建筑編號與數據庫中建筑數據層中的建筑編號字段相連,實現建筑的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相關聯。將拍攝好的照片以建筑編號命名并放入相應目錄下,通過程序查找編碼,建立圖像、屬性和圖形的關聯。利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實現街巷、古樹、古橋等歷史文化要素相關信息的連接。
利用ArcCatalog平臺將田野調查采集的相關數據(含圖形、圖像、文檔數據及相關屬性信息)建立傳統村落數據庫,包括基本數據庫和專項數據庫。基于數據庫對要素屬性進行處理達到可視化效果,建立傳統村落地理信息模型,模型中涵蓋進行保護和利用的要素和規劃設計要素[6]。在數據庫基礎上根據規劃管理需求開發二次應用系統傳統村落信息保護規劃管理系統,方便地實現所需的數據存儲、查詢、分析和圖表生成各項功能。

圖3 系統設計思路
傳統村落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對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信息進行采集、存貯、分析、傳輸以及提供可視化的保護管理統一平臺。該平臺可以實現以下幾方面的功能:①數據存儲,將傳統村落中采集的各項信息,多種數據格式(文字、數據、圖紙、圖片、視頻)等資料分門別類進行錄入,實現信息管理的數字化;②信息查詢,分為圖形和屬性信息查詢,可以將村落的規模、人口、保護范圍、街巷路網等信息進行檢索,同時可以定位到每棟建筑的層數、年代、高度及相關CAD圖的顯示;③專題分析圖制作,將規劃圖中的用地分析、交通分析、建筑形態等信息制作專題分析圖,也可加入時間因素,分析不同時段的各要素的演變過程;④信息模型可視化,利用GIS的三維可視化功能,將采集的數據類型和歷史信息通過可視化圖層管理和便捷的圖像鏈接實現信息可視化和可操作化。
傳統村落數字化路徑實現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部分學者通過GIS技術和AR技術對單個傳統村落的場景和相關屬性進行了數字化,建立了單點的信息庫。數據庫在文化范疇上以區域文化為契入點,以更宏觀的視野,在空間范疇上以片區單位強調傳統村落點之間的聯系與對話,構建傳統村落群數據庫的理論體系,實現村落規劃信息的深度分析、高效管理、便捷交流。
在實踐層面,傳統村落數據庫的建設可為村落保護、活化利用、宣傳推廣以及動態監控等方面提供技術指導,有效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利用數字化平臺,總結和挖掘傳統村落空間智慧和設計智慧,為鄉村振興提供活態發展策略,為當代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提供理論指導,促進村落保護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化、科學化。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新的時代課題。傳統村落是鄉土文明的根基,傳統村落數據庫是展示鄉土文明的窗口。該數字平臺展現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研究成果將有利于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喚醒人們對精神就家園的鄉愁意識,增強對特色文化的心理認同感和精神歸屬感。
文章從臨川文化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傳統村落資源情況入手,分析了建設傳統村落數據庫的必要性,分析了臨川文化區傳統村落數據庫建設思路以及建設的意義。臨川文化區傳統村落數據庫的建設既是對臨川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是對傳統村落進一步保護、管理的有效途徑。臨川文化區傳統村落數據庫時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期望能夠協調各方力量,推動這項工作的持續開展,實現數字化資源的共享和文化遺產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