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7月8日文章,原題:認為“中國=監控社會=黑暗”的日本人忽略了中國的現實在中國有超過2億臺監控設備,企業基于人們網購和手機支付記錄等大數據對個人用戶進行信用評價,形成了所謂的“監控社會”。但《幸福的監控國家——中國》一書的作者、神戶大學教授梶谷懷表示,大部分中國人接受這樣的現狀。
這是為什么?“監控社會”的負面影響是讓人們的隱私泄露給政府和企業,但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在金融、醫療等服務方面能夠得到更為便捷、更為高效的服務。很多人認為,兩者相比,便利性更大。
對中國“監控社會”的批判源于一些西方國家持批判態度的媒體,日本媒體于是也跟風進行批判。遺憾的是,很多日本媒體似乎無法以獨立的視角去看待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變化。
當我們討論“監控”的時候,往往會預設對立的立場,比如“是社會安全還是個人隱私更重要”“是便利性還是人權更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當前,“監控社會化”自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現在,為了應對疫情,“監控社會化”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對于政府監控的探討和接受度,與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文化有著巨大的聯系。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在建設性的討論中,基于各個國家的歷史,來加深人們對個人信息管理與整合的理解。
對于中國人來說,極其現實的想法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傳播方面,國家限制人們的部分自由和權利是合理的,這是為了防止病毒的傳播。
但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為,“即使目的正確但也不能無視人權”,即強調過程和方式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觀點實際上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并不被接受。在應對疫情方面,正是基于“監控社會化”,中國才以最小的代價控制住了疫情。▲
(陳洋譯)
環球時報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