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軍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商品和資本的流動、科技和文明的進步、各國人民的交往,并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這說明,經濟全球化符合各國共同利益。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并導致了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思潮。在新冠疫情沖擊下,經濟全球化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從長遠來看,經濟全球化的形式和內涵雖然會發生新的變化,但仍將是世界不可阻止的時代潮流。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逆全球化挑戰日益凸顯,并主要表現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增長乏力。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全球貨物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負增長,分別為-13.5%和 -3.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0年間,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額年均增速達20.2%,而金融危機以來的10年間,FDI流入額年均增速均為負增長。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中,內顧傾向加大,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進展減緩。
在歐洲地區,英國脫歐給歐洲一體化帶來巨大沖擊。一方面,隨著英國脫歐談判的啟動,歐洲主要大國在理念上對于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分歧已難以彌合,并由此大大增加了彼此之間政策協調的難度;另一方面,面對英國脫歐后的地區一體化進程,歐盟難以出臺新的促進政策和規劃,也難以引導各成員采取更加有效的一體化行動。
在北美地區,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了具有明顯排他性特征的新版貿易協定——《美墨加協定》(USMCA)。相對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美墨加協定》沒有將“自由貿易”作為核心內容,而是大幅增加了有利于美國的條款內容,并增加了普遍被認為針對性和排他性很強的“毒丸(poison pill)”條款。
在亞太地區,雖然區域合作取得新的進展,但仍存在一些消極因素。2019年11月4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宣布,15個RCEP成員國已結束全部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的市場準入問題的談判,并計劃在2020年簽署協定。12月初,RCEP法律文本審核正式啟動。但印度因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能否在其他成員簽署協定時加入RCEP仍存較大不確定性。
同時,全球治理進展緩慢。盡管一些全球治理機制積極尋求應對逆全球化挑戰的對策,但因一些國家的阻擾而未能在重要問題領域達成新的共識。首先,在2019年6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大阪峰會上,G20領導人聚焦全球經濟、貿易與投資、創新、環境與能源、就業、女性權利、可持續發展、全球健康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并在會后發表《大阪宣言》,但由于缺乏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有效的行動,此次會議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塑造貿易投資動力、建設高質量基礎設施、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改革國際經貿機制等問題上,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球治理赤字更加凸顯。其次,盡管G20領導人重申支持WTO進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其職能,但在原有規則的修訂和新規則的制定上都遠未形成一致意見。并且,由于美國的阻撓,WTO上訴機構長期不能維持正常運行。最后,美國在G20峰會上重申其決定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并在2019年11月4日正式通知聯合國要求退出,給全球氣候治理蒙上陰影。
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未能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也在客觀上加劇了國際競爭和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并給世界經濟增加了新的風險和挑戰。在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中,收入和財富不均已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從全球范圍來看,據有關統計顯示,當前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全球公認的0.6這一“危險線”。根據瑞士信貸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世界最富有的1%的人口擁有世界45%的財富,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擁有世界82%的財富。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擁有全球40%的百萬富翁(資產在百萬美元及以上);在全球排名前1%的富翁中,有40%來自美國。
為此,一些國家將日益凸顯的全球性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大力推行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人為阻斷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在貿易政策上采取了更加強硬且力度更大的保護主義措施,從而導致全球面臨的逆全球化挑戰更加嚴峻。在各國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都不能僅憑一己之力解決自身和世界面臨的問題。解決和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不能因噎廢食,而應不斷加強國際經濟的協調與合作,改革和完善國際經濟體系。同時,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迫。
新冠疫情暴發后,世界衛生組織先后將其列入“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全球性大流行病”,并將其風險等級提升至“非常高”的最高級別,新冠疫情無疑將對經濟全球化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新冠疫情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和價值鏈的沖擊。疫情發生后,商品、服務和人員等要素的跨國流動因各國的疫情防控措施而受阻,從而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經濟“脫鉤”。202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世界經濟將出現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糟糕局面,經濟增速將跌至-3%。全球需求急劇萎縮不可避免地導致貿易的大幅下滑。2020年4月,WTO《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下降13%~32%,降幅將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最低增長水平。并且,產業鏈較長的電子產品和汽車貿易可能會下滑得更為劇烈。除了疫情在客觀上導致的產業鏈斷裂外,一些國家還出現了要求同其他國家實現產業鏈全面“脫鉤”的呼聲,甚至已轉化為加速全球產業鏈“脫鉤”的政策舉措。經濟全球化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伴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潮流的抬頭,世界經濟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圖為2019年夏季達沃斯主會場——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內場景。
從短期來看,全球經濟出現一定程度的“脫鉤”將難以避免。在經歷疫情后,各國都提高了對經濟過于依賴外部的警惕,這可能引起“脫鉤”政策的盛行。甚至有人認為,疫情為全球經濟“脫鉤”提供了測試。一些經濟上對外較為依賴的國家開始反思各自的產業政策,以減少對外部世界的過度依賴。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今后一段時間內全球經貿依存度下降以及全球產業鏈的斷裂。但從長遠來看,疫情中加速成長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將會塑造經濟全球化的新增長點。近年來,在線科技、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的加快運用,推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將倒逼各國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加速成長,依托這些新技術,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將會在重構中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從而在更高層次上以新的形式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