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逆全球化浪潮伴隨著保守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反精英主義等形式卷土重來,嚴重沖擊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行。正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疫情對全球制造業供應、商品需求和旅游業造成了深刻影響。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各國要努力遏制由于疫情引發的新的逆全球化浪潮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重創,避免世界經濟重蹈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逆全球化從供給側一方來說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影響是深刻的,這主要源于一些供應鏈參與國不斷采取單邊主義行動的結果。全球供應鏈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參與國退出供應鏈會嚴重影響上下游國家的生產合作,甚至會導致供應鏈斷裂,造成的“供應沖擊”導致各個國家的產能下降。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頻繁實施單邊主義政策,退出各種區域一體化組織,以“讓美國再次強大”為名義大搞保護主義。近期,美國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庫德洛建議,所有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全部撤離,由美國政府承擔全部“搬家費”;日本政府也推行“改革供應鏈”項目,提供2435億日元項目經費資助日本制造企業撤回本土。美日的跨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一般占據高端位置,這一做法將破壞相關供應鏈的完整性,最終導致下游企業難以找到替代而使供應鏈斷裂。
逆全球化浪潮將導致國際規則和秩序的嚴重失靈。早在執政之初,特朗普政府就試圖使用“美國優先”的政策組合重塑美國經濟乃至國際經濟秩序,這一政策給全球供應鏈帶來難以估量的不確定性。美國不僅頻頻退出或者重談區域一體化協定,還抵制多邊貿易體制,其保護措施將通過供應鏈的傳導機制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美國的“新重商主義”使美國經濟由開放向封閉倒退,完全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相背離,也與互聯經濟不斷深化的地區發展嚴重脫鉤。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戰略轉變就是要從供給側重構國際經濟規則,進一步壟斷其在全球的戰略利益,借以穩固其世界霸權地位。
與美國恰恰相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不斷推進區域一體化和多邊主義,中國正日益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努力維系著供應鏈的正常運轉,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擴展并且重構全球供應鏈的發展格局。
從需求側看,一些突發性事件會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毀滅性破壞。例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2011年發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以及當下暴發的新冠疫情等,均從需求側深刻影響著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行。盡管上述事件不屬于逆全球化思潮的范疇,但是由于上述事件引發了新的逆全球化浪潮,因此以多重因素疊加的效應對全球供應鏈形成沉重打擊。
近幾年,一些發達國家提出的“制造業回流”將會顯著降低全球供應鏈的外部需求。這些國家的戰略意圖在于增加邊境內生產消費需求和勞動力就業。外部事件通過擴大內部需求來影響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也為逆全球化浪潮提供了攻擊供應鏈脆弱性的機會。當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美國有學者建議美國可以對中國在經濟上采取“部分脫離接觸”戰略。美國等國家可能會借助新冠疫情,加速從中國等國家撤資或者撤回企業,以破壞全球產業鏈為代價來保證其本國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就業。不過,疫情之下的美國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為-4.8%,4月份失業率飆升至14.7%,國內消費需求也不斷滑落,根本沒有資金和余力從中國轉移供應鏈上的企業回到美國本土,或者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家。所以,從需求側來看,新冠疫情不太可能加速而是會減緩中美經濟脫鉤,進而降低了由于中美經濟脫鉤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二次傷害”的可能性。
在一定周期內,單純需求側的減少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是可以逐漸消除的,全球供應鏈通過不斷修復和尋找局部替代可以得以還原。例如,從需求側看,受新冠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貢獻了全球65%的最終需求,全球供應鏈受到的沖擊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得以恢復。除此以外,與遭受供應鏈沖擊相關聯的產業也會受到需求減少的影響,進一步提高產業面臨的風險。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使得國與國、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關聯錯綜復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他環節也難獨善其身。逆全球化的倡導者通常利用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出口管制或者提高進口關稅)對需求側進行控制來影響全球供應鏈。例如,發達國家對一些高科技產業的高精尖零部件進行出口管制,這導致中下游國家無法正常進行生產組裝和出口,導致產業鏈斷裂或者產業(產品)質量降級。

2019年11月6日,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70年中國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分論壇在上海舉行。圖為波蘭前副總理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在“中國與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議題研討會上發言。
根據上述分析,逆全球化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影響及后果體現在:一方面,逆全球化行為通過產業鏈的上下游傳導屬性,破壞或改變全球供應鏈的現有格局。由于參與產業鏈的國家利益相互交織,逆全球化行為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改變地區或者國際經濟秩序。另一方面,逆全球化行為會通過改變國際規則抬高全球供應鏈的各種壁壘和成本,切斷互聯互通的多個途徑,從而降低產業鏈上下游國家的整體福利,使供應鏈參與各方均遭受損失。
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產業鏈中的供應鏈中心,會越來越深刻體會到國際秩序和市場格局變化所帶來的沖擊和不確定性。長期以來,中國整體處于全球供應鏈的中游位置,中國與上下游國家之間彼此相互依賴。我們看到,在此次疫情中,中國對海外疫情嚴重國家的進口(中間產品)依賴度將近40%,特別是對高技術零部件的依賴程度更高。一旦供應鏈斷裂,受損的不僅是中國,還會迅速波及產業鏈上下游國家。此外,中國還要防范某些國家實施的“去中國化”的戰略意圖。一些國家掀起逆全球化浪潮的意圖之一是“產業去中國化”。但必須認清的是,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性難以被其他國家替代,中國制造業份額和商品零售市場規模已經超過美國,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同時已經成為世界市場,所以,“去中國化”是難以實現的。
為保證世界經濟安全與平穩地發展,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應該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對中國來說,為避免突發事件的沖擊,更為消除逆全球化浪潮的侵襲,可以在擁有完備要素稟賦的簡單產業上建立國內產業鏈,以保護該產業供應鏈。而在無法建立國內產業鏈的復雜供應鏈上,中國則需要區域或者全球范圍內其他國家共同參與供應鏈的建設。此外,中國應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不斷擴展現有全球供應鏈體系。通過構建“一帶一路”全球供應鏈,引領中國與沿線國家將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向西逐步延伸并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建設既迎合了全球供應鏈體系擴展的需要,也滿足了沿線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發展需求。構建“一帶一路”全球供應鏈,是新一輪全球化趨勢下中國與沿線國家通過開放與合作進行國際經濟治理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