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壯志
中國和俄羅斯同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又互為最大鄰國,雙邊關系對兩國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2019年6月初習近平主席訪俄并參加圣彼得堡經濟論壇期間,雙方宣布將中俄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時代的中俄關系有著與以往不同的豐富內涵,也獲得了更為強勁的動力。
新時代中俄關系有一個發展過程。上世紀90年代,中俄關系經歷過三次提升:由相互視為友好伙伴(1992年)、建設性伙伴關系(1994年),到1996年正式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新世紀,中俄穩步推進雙邊合作,近十年又三次躍升,從全面戰略協作伙伴(2011年)到“進入新階段”(2014年),再邁入“新時代”,在各自的外交布局中都具備了難以替代的優先地位。這樣快速的發展在冷戰后的全球大國關系中獨一無二,成為大國互信合作的典范。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就選擇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的演講中提出世界正在“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要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兩個重要理念。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將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列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兩大目標。
新時代的中俄關系在雙邊務實合作、跨境地方合作、全球和地區治理合作三個層面展開。
兩國領導人對中俄關系的新定位給予很高評價,反復強調中俄關系已成為互信程度最高、協作水平最高、戰略價值最高的一對大國關系。習近平主席在與普京總統會談時曾強調,中方愿同俄方攜手努力,不斷放大兩國高水平政治關系的積極效應,讓兩國人民在雙方合作中有更多獲得感,在國際事務中貢獻更多“中俄方案”。兩國元首還簽署聯合聲明,宣示共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意志,體現中俄的大國責任擔當和戰略協作空間延伸。2020年3月俄羅斯新冠疫情日趨嚴重,兩國元首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三次通話,強調挑戰面前相互支持,守望相助,相信經歷疫情考驗兩國戰略協作將更加堅韌強大,人民友誼必將歷久彌堅。
中俄互為最大鄰國,有著437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雙方合作有著地緣上的天然優勢。上世紀80年代末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以后,很快開放了邊界口岸,開展邊境貿易,通過談判解決邊境地區軍事互信和相互裁軍問題,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爭端,并且確立了長期睦鄰友好的原則。兩國邊境貿易起步最早,民間交往非常便利,但由于缺少足夠的政治支持和經濟的互補性,一直不溫不火,所謂中國“資源掠奪”“非法移民”“灰色通關”等論調在俄遠東地區被一再炒作。2019年3月因中國企業投資在貝加爾湖建瓶裝水廠,在俄羅斯更是引起軒然大波。有居民擔心破壞湖畔生態并污染湖水,表示反對,有數十個城市舉行抗議集會,最終導致項目流產。盡管這些問題是局部爆發,但已引起雙方領導人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建設中的中俄同江鐵路大橋。
開展跨境合作和地區交流成為近年兩國合作的一個重點。2018~2019年被確定為“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包括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長江和伏爾加河領域的“兩江”合作。雙方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搭建合作平臺,在邊境地區開展深度合作,同時吸納更多地區參與。2017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廈門金磚峰會期間會見普京總統時強調,要發揮雙邊合作機制作用,落實一系列重點領域合作項目;開展互聯互通等方面項目的對接,促進兩國毗鄰地區共同發展。2019年同江鐵路橋、黑河公路橋相繼合龍,改變了兩國界河上沒有橋梁的歷史,地方合作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赴俄遠東地區投資。
發揮交通便利優勢,實現邊境地區民間交往的規模化、經常化和透明化,消除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并為青年和媒體搭建更多交流平臺,是新時代中俄關系發展的持續要務。中俄之間分布著22個陸路口岸,僅黑龍江就有15個。2018年,黑龍江對俄貿易1220.6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對俄貿易17.3%,較上年增長64.7%。2019年黑龍江對俄貿易增長4%,自由貿易試驗區也正式啟動,對俄經貿合作區有16個,得到更多國家層面政策扶持。雙方還利用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地方合作理事會、東北地區和遠東及貝加爾地區政府間合作委員會兩大機制,以及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地方合作理事會和140對友好省州和城市關系,實現了地方合作交流領域和地域的全覆蓋。
經貿和人文領域務實合作亮點頻出,成為新時代中俄戰略協作的重要物質和社會基礎。雙方表示要繼續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水平,進一步創新合作方式,落實一系列重大項目,延伸合作鏈條,探索煉油一體化合作模式。中方企業參股“北極液化氣-2”項目,兩國還在航空航天、數字經濟、高新技術領域加強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尋找更具前景的合作增長點。雙方金融、農業、地方、旅游等新領域合作不斷取得成果: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和俄羅斯央行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中國已成為赴俄旅游最大客源國,2017年達到150萬人次,2019年增至200萬人次;簽署了5G項目合作伙伴協議。2019年6月雙方簽署文件,決定創建10億美元風險投資基金。雖然新冠疫情對雙方合作勢頭產生影響,但疫情過后一定會有明顯反彈。逐步實施的高科技合作和大項目合作,可以帶動兩國經貿關系提升到新水平。
人文領域合作交流近幾年保持高熱度。赴俄深造的中國學生從2016年的1.35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4.5萬人。兩國開始積極準備“2020~2021中俄科技創新年”,這是首次以“科技創新”為主題舉辦國家年活動,也是中俄關系進入新時代后的第一個國家年,意味著創新領域合作成為兩國關系提質升級的風向標。雙方還準備設立聯合科技創新基金,推進核能、航空、航天、衛星導航、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是俄基礎研究基金會的首批合作伙伴。雙方在基礎學科、新材料、數字化等技術領域開展合作研究,面對新冠疫情危機,兩國決定加強醫藥合作,聯合研制疫苗,共同防范傳染性疾病,充分實現優勢互補。
當前兩國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也主要集中于經濟和社會領域。俄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主要是大眾消費品,其他商品還受到一定限制或競爭壓力,比如目前中國汽車占俄市場份額很有限,無法彌補對俄貿易逆差。貿易結構依舊不合理,2018年礦產品占俄對華出口總量的77.9%(2017年為70%),排在第二位的是木材和紙制品(占8.9%),機械設備占比僅為2.9%。“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在俄項目依舊難以落實,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2019年3月被俄政府以“重估合理性”為由叫停。新冠疫情暴發加上國際石油價格暴跌,使雙方經貿合作領域過于單一的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還是要通過擴大合作的辦法來解決。中國已連續九年成為俄最大貿易伙伴,近幾年中俄貿易增速在中國所有貿易伙伴中居于首位。俄羅斯重視對華出口,雙方能源合作日趨多樣化,俄出口中國的石油數量逐年增加,東線天然氣管道于2019年12月建成啟動。俄方對華貿易出現明顯順差,這些外匯收入對受西方制裁的俄羅斯來說非常重要。2018年中俄貿易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2019年貿易額達到1107.5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俄方出口為610.52億美元,順差113億美元。雖然沒有出現上一年度的大幅增長,但一些領域出現的新進展值得期待,比如,中方2019年前十個月進口俄羅斯農產品同比增長12.4%,同期中國對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0.7%,新簽工程承包合同153.8億美元,是上年的五倍多。一批汽車、制造、電子商務領域的中資企業在俄羅斯投資的項目順利投產落地。2020年第一季度在新冠疫情暴發的背景下,中俄貿易仍然逆勢增長3.4%。兩國總理2019年9月會晤時簽署公報,到2024年要使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
中俄兩國都是多邊主義的維護者和踐行者,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開展協商與合作,共同營造更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給本國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中俄都強調,新形勢下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獨自決定國際合作的走向,也不可能長期把自身利益凌駕于別國之上。中俄都明確反對狹隘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主張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新時代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俄兩國同屬新興市場國家,致力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多極化。正是由于兩國都關注中亞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上海合作組織這樣一個新型合作機制才于2001年應運而生。經過近20年發展,上合組織目前有八個成員國,是歐亞大陸上最大的區域組織,合作空間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兩國在國際領域的合作既包括共同參與解決地區熱點和全球性問題,也包括在一些戰略方向上的充分互動。

2020年4月11日,中國政府赴俄羅斯抗疫醫療專家組和大批醫療物資抵達莫斯科。
需要承認,在俄受到西方制裁、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背景下,中俄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更具“針對性”。雙方重視在聯合國、G20、金磚機制、上合組織、亞信會議等多邊框架內的合作,2019年6月在比什凱克上合組織峰會和杜尚別亞信會議峰會期間,兩國領導人單獨舉行會晤,就進一步加強地區合作達成共識。同年,在6月大阪二十國集團峰會和11月巴西利亞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中俄元首又舉行會晤,強調要攜手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反對干涉他國事務,共同營造公平公正的國際環境。2019年7月兩國戰機在東海聯合巡航和12月中國、俄羅斯、伊朗首次在波斯灣舉行海上聯合軍演,體現了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的決心。近期西方借新冠疫情污名化中國,俄羅斯領導人多次公開表態,堅決站在中國一邊。
兩國重大外交倡議和發展戰略的對接成為新的“關鍵詞”。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重要倡議,2015年1月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2015年5月中俄領導人簽署“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聲明。2016年普京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提出“大歐亞伙伴關系”,兩國元首同意在此框架下開展對接合作。2018年雙方簽署啟動經濟伙伴關系談判的政治文件。“對接”是開放式的,體現了雙方國際戰略的相互配合。
兩國在國際舞臺上相互借重的態勢沒有變,首要干擾是美國因素。疫情后美國依然會把中俄作為最主要的對手甚至敵人,國際格局將出現更多復雜變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的重要性愈益凸顯。
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全方位、多層次、強動力、長周期的。兩國元首聯合聲明用“守望相助、深度融通、開拓創新、普惠共贏”16個字來概括中俄關系在新時代的新內涵。如果說過去中俄合作更多來自于領導人決策、自上而下推動、維護安全需要、抵御外部壓力等,現在兩國關系具備了更堅實的政治、經濟、人文和社會基礎。經營好中俄關系,需要比較長的歷史時期來彼此調適,結伴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是立足于現實的原則設計。不是說進入新時代就一勞永逸,雙方要積極開拓新的合作領域,不斷激發合作的內生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