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茶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采茶戲得到不斷的發展,學界對采茶戲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本文從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以及新世紀的三個階段對采茶戲的發展進行回溯與分析,探究采茶戲的發展歷程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采茶戲;源流史;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072-03
【本文著錄格式】全容菲.采茶戲研究綜述[J].北方音樂,2020,05(10):72-74.
采茶戲是流傳于江西、湖北、廣西、廣東一帶的戲劇種類,它主要是以最初的“三腳班”形式發展而來,相傳是從江西一帶向四方流變。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采茶戲不斷得到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更為繁榮,且越來越系統。
筆者通過資料篩選、分析、整理,選取采茶戲在發展中較為有影響、引起學界關注的問題進行剖析,涉及采茶戲的音樂形態分析、研究內容、地域性發展以及個案分析等方面的內容。
一、建國初期
建國以來,采茶戲發展緩慢,相關文獻產出較少,主要論及采茶戲的來源、藝術特征(唱腔、角色行當、演唱形式等)、傳統劇目,其中尤其以早期幾篇戲劇觀摩記調查報告為主要代表,本文作簡要介紹。
顧仲彝《贛南采茶戲觀摩記》(上海戲劇,1961-12-27)一文,作者參觀完贛州、吉安、瑞金等地的采茶戲演出后,并對其中幾個采茶劇目做出了評析,全文贊揚了江西采茶戲純樸、充滿地方色彩的形象;衍任和群思《紅色接班人的動人形象——評江西高安采茶戲<小保管上任>》,這篇戲評反映了一個“小保管”鐵面無私的紅色革命的接班人形象,體現采茶戲對思想的教化作用;嚴青《談采茶戲<井岡山的黎明>》同是描述當時革命戰爭時期的采茶戲劇目,講述了張可、黃輔臣等人接收毛主席的指令對井岡山農民自衛隊的故事,全劇宣揚了革命思想。
建國以來,文藝事業隨之上升,各地采茶戲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相繼成立,演出也不斷增多。期間學者對其研究的文章相對淺顯,雖然大多只談及采茶戲比較零散的劇目或音樂特征,研究不夠深入且缺乏創新性,但仍對文藝事業起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文化整體得到發展,人們對文化關注度提高,采茶戲作為流行在各地傳統劇種,劇目有所增多,除了新劇目外,也有舊戲新唱如《孫成打酒》等,其研究內容愈漸豐富,有反禮教、提倡戀愛自由的,有鞭策社會不正之風的,還有反映家庭倫理的等,在地域上除江西外的,區域上有了延展,如粵北采茶的研究尤為突出。
饒紀洲《漫話粵北采茶戲》(《韶關師專學報》,1980-04-01),分析采茶戲的流傳淵源和沿革,在其文章中對粵北采茶戲的來源進行了三個設想:一是從江西傳入后,吸收當地山歌、小調等元素形成;二是從源于客家地區的紙馬燈;三是由粵北客家的地方劇種發展而來。在文章中提及采茶戲與其他傳統戲劇藝術的關系,如劇目、唱腔有吸收自其他戲劇,如吸收了雜劇、花鼓戲;有唱“柳子腔”“祁劇”的“南路”唱腔等;嚴華生《廣東采茶音樂的調式》(《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7-04-02),從采茶戲在廣東的分布、來源、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分布、地理環境及生產特點進行分析,對傳統采茶戲的劇目及其內容、角色行當、表演特點和演唱特點、伴奏樂器等方面敘述。
改革開放時期,人們對文化的訴求有所上升,采茶戲在原有基礎上對的劇目進行除其雜質,留其精華。趙國海、蕭賽《拜“孫成”為師,向“打酒”學習——談江西高安采茶戲<孫成打酒>》(《戲曲藝術》,1980-07-01),主要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對《孫成打酒》這個一兩百年的采茶戲老劇的整改達到了推陳出新的效果,把悲喜劇劇情流暢轉換,弘揚了時代要求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改革開放時期,文化間不斷傳播、交流,采茶戲與其他姊妹藝術出現交融甚至移植的現象,學者開始著手采茶戲和其他劇種的比較研究,主要以采茶戲、黃梅戲、黃梅采茶戲三者的關系研究為多。
桂遇秋《黃梅戲另一流派的歷史和現狀——黃梅采茶戲在贛東北》(《黃梅戲藝術》,1981-07-02)中談論到在贛東北的黃梅采茶戲,在湖北流傳時間較久,黃梅戲的發展源于黃梅縣的采茶歌,黃梅戲移植采茶戲的許多劇目形成了如今的戲曲類型;潘漢明《黃梅戲聲腔親緣關系初探》(《黃梅戲藝術》,1981-07-02),在探究黃梅戲的同宗同源的戲劇,在經過不斷地向四方流傳,形成不同的名稱,文章以黃梅采茶戲與黃梅戲的同劇目、同唱腔,但在解放初期與30年后的對比,發現它們的調式、唱腔受到方言及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了流變,產生了簡樸與優美等多組差異性。
除此之外,學者還關注地域性比較研究等,尤其涉及跨地域兩種不同種類的研究,如江西采茶戲與湖北黃梅戲的比較研究、江西采茶戲與當地山歌體裁等的比較研究等。在這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采茶戲劇目增多,排練和演出頻繁,采茶戲研究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三、新世紀
新世紀的采茶戲研究,從其源流、音樂特征、劇目、行當、現狀等都有了深層次的研究,出現了跨學科的研究,也出現了在新媒體視角下的采茶戲研究;與此同時,人們對采茶戲的關注和保護度提高,最明顯的體現是將采茶戲列入了“非遺”名錄。
(一)采茶戲源流研究
采茶戲形成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對于采茶戲的源流在許多學者研究中都各有說法,學界普遍認為,采茶戲最初由一首采茶歌由贛南傳入兩廣、湘鄂等地。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黃允箴《論“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變》(《中國音樂學》,1994-02-15)一文,對其源流盡有詳說。
此外,馮光鈺《采茶戲音樂的生發、傳播與變異》(《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11-15),對贛、鄂、粵、湘、桂等地采茶戲的形成、傳播、流變作了詳細的解讀;李壽麟; 牛田人《客家采茶戲源流考》(《嘉應大學學報》,2003-02-28)闡述了客家采茶戲的形成過程,認為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至贛、閩、粵等地,把中原古代民歌一并帶到此地,慢慢發展成為客家采茶歌,在明代又與雜戲等戲劇音樂結合后形成現在的采茶戲;黃文杰《海峽兩岸客家采茶戲源流與發展論析》(《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06-28),簡述了在內地的采茶戲的發展、采茶戲在臺灣的流播、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李俊玲、曾榮《淺談贛南“采茶”的源流》(《安徽文學》,2008-12-15),介紹了贛南采茶戲的發展源頭和歷程。
這一時期,其他的文獻的主題有采茶戲的流派、音樂形態、藝術特征探究(唱腔、伴奏、唱詞等)、音韻研究、舞美藝術、現狀與發展、生態文化內涵、采茶戲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兩地的采茶戲的對比研究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在非遺視角下的桂南采茶戲發展研究較為突出。
(二)“非遺”發展中的桂南采茶戲
二十一世紀初,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完善,2006年,桂南采茶戲成功申請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這促進了桂南地區采茶戲的研究。
陳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戲現狀調查》(《藝術百家》,2008-11-15),從其劇團發展、表演特征等方面論述在“非遺”視角下的桂南采茶戲的發展,文章提議博白采茶應保存其原本的面貌,遵循客觀規律的自然發展,作者提及對采茶戲的傳統劇目進行保護和維護等問題,對桂南采茶戲現狀也提出真切提議。
董靈《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啟示——桂南博白客家采茶戲母題音樂》(《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12-08),從廣西博白客家采茶戲母題音樂探究,探尋客家采茶戲母題音樂的源流和背后的文化,探知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及客家人的品格與追求。
李浩《場域、資本與文化傳承——桂南采茶戲的人類學研究》(《云南大學學報》2010-05-01),運用社會理論的“場域 ”這一概念,對博白桂南采茶戲劇團進行人類學的調查研究,探究采茶戲在社會中的轉型。
在“非遺”中的桂南采茶戲發展相對繁榮。就廣西而言,雖然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但在其地域的研究仍然比較局限,多是在廣西博白地區,同屬于桂南采茶戲的廣西欽州和梧州等地的研究較少。在全國范圍來看,采茶戲在非遺視角下的研究系統性還是不強,如除了黃碩; 樊鳳龍《非遺文化傳播下贛南采茶戲的現狀與發展》(《當代音樂》,2019-03-05)和孫華《新媒體視域下戲劇“非遺”吉安采茶戲的傳播策略研究》(《福建茶葉》,2019-06-25)等幾篇江西贛南、吉安的文章外,“非遺”視角下的采茶戲研究文章為數不多,值得我們去審視和探究。
(三)音樂形態分析研究
關于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方面的文獻逐漸增加,在新世紀表現較為突出,學界對采茶戲的音樂風格、唱腔、曲調、樂器等研究增多。相對于以往的單一形態下的采茶戲,新世紀涉及的采茶戲研究上比較全面、詳細。
陳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戲音樂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3-15),對博白客家采茶戲的音樂、腔調類別(茶腔、小調、鑼鼓樂、雜曲、新茶腔),以及對采茶戲的發展現狀做出思考,作者認為應尊重采茶戲的發展,使其自然發展生存。
徐鳳英《贛南采茶戲的唱腔藝術研究》(《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05-01),文章從社會歷史、人文等方面對贛南的采茶戲形成背景進行分析,而后對于唱腔的生存現狀和發展情態做出研究,在采茶戲的藝術特征如唱腔結構、“三腔一調”中加以敘述,分析了采茶戲的唱腔形成發原因以及各個時代的演員對于采茶戲演唱風格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王欣《江西贛南采茶戲的音樂特征與表演藝術初探》(《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6-01),分析了采茶戲的藝術特征中的戲腔(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勾筒正反弦的伴奏形式、曲牌、創腔手法等內容,最后提出對采茶戲保存與發展中的四點創議即在劇目上、理念上創新、運用學校教育、現代化與市場化相適應,才能使采茶戲才能有不斷的生命力。
此外,廖紅《高安采茶戲音樂研究》(《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05-01)、羅思影《江西九江采茶戲的調查與研究》等文獻,探究采茶戲的音樂特征、音樂種類、曲牌特征以及樂器的使用等方面內容,學者對于采茶戲的音樂形態研究更加投入,期望深入挖掘采茶戲的實質。
(四)采茶戲劇目研究
每個地方的采茶戲都有其對應的特色,在二十世紀的采茶戲具體劇目研究逐漸成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其劇目保留傳統外還加以創新,如在舊的劇目上加入了新的表演形式。在一些學者結合其他學科理論,將研究細致到具體的劇目中,呈現新時代文化大視野、大飛躍的特點。
蔣燮《贛南客家傳統采茶戲<睄妹子>的音樂文化考察與研究》(《星海音樂學院》,2007-05-01),對采茶戲的具體劇目通過實地考察后梳理,分析贛南客家采茶戲的源流、人文地理、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等文化背景,通過分析劇目《睄妹子》的“樂”的音聲形態分析、“樂”的行為與結構的分析,達到對《睄妹子》的“樂”的觀念特征的解析,包括對于客家人對于婚戀觀、植物形象等剖析。文章穿過民族音樂學中的概念、音聲、行為三個層次,使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深刻體現跨學科的理論研究。
葉華英《安遠九龍山采茶戲經典劇目<睄妹子>唱腔音樂研究(《江西財經大學》,2018-06-01),主要從安遠九龍山地區的劇目《睄妹子》分析,對該地的采茶戲的發展進行概述,主要集中在對《睄妹子》劇目的唱詞和唱腔音樂特征的具體分析,最后對于采茶戲唱腔形態及今后采茶戲發展的規劃等內容進行探究。
另外,還有蔣燮《贛南客家采茶戲路腔曲牌<對花(II)>的音樂形態研究》(《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12-30)、李亞群《從傳統劇目看撫州采茶戲與其他地方戲的關系》等文獻,將各地經典劇目羅列整理,通過比較研究等形式,對采茶戲劇目研究極深,將其推向系統化和整體化。
(五)采茶戲行當研究
采茶戲的行當以“一丑兩旦”為主。旦角戲多,無論大小戲劇都離不開旦角,丑角是采茶戲中必不可少的角色,“無丑不成戲”,丑角具有娛樂性的功能,學者在研究采茶戲的藝術特征時,對角色旦、丑的研究文獻較少。
歐陽紹清《贛南客家采茶戲旦角唱腔初步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9-04-01)通過旦角藝人的考察與訪談,以深入研究贛南客家采茶戲旦角的唱腔特征;此外,歐陽紹青《師徒傳承語境下贛南采茶戲旦角唱腔特征》(《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5)和陳江鴻《探析贛南采茶戲旦角的唱腔特色》(《中國戲劇》,2018-02-20)等均為探究旦角的唱腔特征的文獻,這些為研究采茶戲行當的研究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丑角研究相對旦角的研究略顯薄弱。歐陽麗苗《贛南采茶戲丑角表現藝術研究》(《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06-01),作者從贛南采茶戲的丑角的唱腔、念白、舞美、動作的分析,融合丑角的歌、舞、戲的特征,展現丑角的性格鮮明、風趣詼諧藝術特征;傅麗、肖滿英、何玲《二老藝人”在贛南采茶戲丑角教學中的實踐探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07-08)一文,通過擁有繼承者與傳承者的雙重身份的“二老藝人”陳賓茂在課堂直接教授丑角的動律、手法、步法、模擬、唱念、組合等訓練,達到深化贛南采茶戲丑角的表演風格、強化地方院校的特色化教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等目的,文章很好地宣傳和傳承了采茶戲。
此外,黃文華《贛南采茶戲丑角藝術的審美價值》(《中國戲劇》,2009-09-18)、李秋萍《丑的意趣美的升華——試論贛南采茶戲丑角表演藝術特色》(《中國戲劇》,2017-08-20)等文獻,均對丑角特色進行探討。旦、丑是構成采茶戲表演的重要部分,對采茶戲的行當研究也存在各地區的差異性,但在學者研究中少有體現,值得我們深思。
(六)采茶戲現狀研究
采茶戲的發展雖然以劇團為主,但不再局限于劇團中間,而是在學校教育中展開課程與教學,采茶戲進校園的現象在新世紀中已有發展,這是研究采茶戲現狀的重點。
劉曉璇《江西贛南采茶戲的教育傳承價值及現狀研究——以贛州市章貢區為例》(《廣西師范大學》,2018-06-01),以其家鄉章貢區第四中學為研究對象,從學校教育這一板塊出發,分別對學生、老師、采茶戲藝人做出采茶戲的相關問卷調查、采訪,探究采茶戲的傳承發展現狀,作者于學校、于藝人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鄔雅琴《南昌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國音樂學院》,2019-05-01),分析了采茶戲傳承包括劇目的去留狀況、唱腔特點、結構特點、方言式唱腔的使用等內容,提出采茶戲的發展思考以及保護方法主要在演唱方式革新、學校教育培養等。
此外,張莉恩《壯族采茶戲的生存現狀及其保護與發展研究》(《廣西大學學報》,2014-06-01)等文獻,對壯族采茶戲現狀的研究主要傾向于對劇團調查研究的深入,以劇團中探究采茶戲的發展與生存現狀為主要形式,劇團的生存發展,帶動當地采茶文化的傳承與走向,但劇團雖然數量較多,但專業采茶劇團相對較少,一些地區仍以民間業余劇團為主。
四、結語
采茶戲的文獻自新世紀后達到一定高度,研究的內容也愈加系統。學者們順著采茶戲生長的態勢,深入挖掘采茶戲的實質,研究領域從傳統走向現代,造就了新媒體下的出現研究。古吉強《新媒體環境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以贛南采茶戲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6-02-25),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采茶戲的傳播、持續化發展,未來新媒體的出現會不會帶動采茶戲的蛻變,是否在沖擊中有所變異?另外,不少學校突破戲劇校園化,在使采茶戲結合體育、學生身心得到鍛煉的同時,也了解到采茶戲的基本文化內涵,一舉兩得。這是一個良好的嘗試和采茶戲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的舉措。
采茶戲從一首簡短的采茶歌到采茶歌舞再到成形的采茶戲的形式,當中經過許多因素的催化,通過資料的整理,對采茶戲的源流及概況再作梳理,雖然在文獻中不夠細致,仍需繼續完善。對于采茶戲的角色功能板塊研究、舞美藝術、比較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短板。業余采茶戲團的演出場所一般都在鄉下,一般的劇團發展現狀也是不太樂觀,且在鄉下演出受一定的場域限制,沒有專門的舞臺,臨時搬運形式去表演,條件艱苦,希望能得到政府的重視。另外,采茶戲的比較研究類文獻較少,從比較中才能看出特性,采茶戲在未來的發展如何都值得我們深思、去探討。
作者簡介:全容菲(1995—),女,漢族,廣西蒼梧人,廣西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