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彤



【摘要】馬渡鄉位于四川省宣漢縣西北邊境一隅,巴河和州河分水嶺的木龍山把它擋在了山北邊位于巴河一級支流碑河的中游,憑借天時地利的條件,成為宣漢、達縣、平昌、通江和萬源結合處的民歌之鄉。馬渡民歌傳承巴風土韻,仍然保留有強烈的名族特色。本文通過對馬渡民歌《摘菜苔》產生的背景、作品的藝術特點、藝術審美及情感的發展變化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展示了《摘菜苔》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馬渡民歌;《摘菜苔》;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043-02
【本文著錄格式】李誠.論馬渡民歌的藝術魅力——《掐菜苔》[J].北方音樂,2020,06(11):43-44.
在四川民歌中,馬渡民歌傳承巴風土韻,保有強烈的名族特色。馬渡鄉位于宣漢縣西北邊境一隅,巴中市平昌縣、達州市通川區與其交界。馬渡有自然的小寨子石林等天然風景區,民歌在得天獨厚的條件下更加自然。馬渡民歌對于達州民歌乃至川東民歌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四川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一)清代以前四川民歌的發展歷程
先民巴人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變遷中創造了原始的音樂。從我們現存的任何一部分音樂作品分析,原始的音樂起源于勞動生活、巫術神話。夏以后的商和西周,音樂與燦爛的青銅文化達到了當時的水平巔峰。
兩千多年前的初漢,巴人的樂舞迎來了它的第一次轉型,漢王劉邦的政權給巴人的樂舞帶來它第一次榮耀的血統和地位上的提升。巴人的樂舞成為了宮廷舞,成為了官方典禮的樂舞的巴人舞在這一時間曲目得到了極為強力的發展。
咸寧元年,詔定廟樂。曾停止了巴樂舞在宮廷中的演出。至梁,暫時恢復。到了隋朝,隋文帝采用了牛弘的建議“即非整典,悉罷不用。”至唐代,巴渝舞便徹底退出了宮廷音樂的舞臺。雖然清商樂中仍有巴渝舞曲名目,但其本身的曲調已經完全丟失。
曾經“巴渝歌”隨著戰爭傳入楚境,被稱之為“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在楚境傳唱引起唱和者數千人。巴人民歌“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相對,其中“下里”為楚人喪歌,“巴人”則是巴人民歌。
(二)建國后的四川民歌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扶持,四川的各個地方都建立了文化館。從1955年起,國家組織了專人對于傳統的民歌民俗文化等進行搜集,出版了如《萬源民歌集》等著作。
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對于四川民歌等傳統文化帶來了空前的打擊。傳統民俗文化之中多帶有喜、樂、神的特點,在文化大革命“除四舊”的過程中對于傳統的民俗文化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改革開放之后,脫離了十年“文革”時期,國家開始對傳統文化進行搜救普查,社會的變遷導致部分傳統文化無可避免的衰落。
二、馬渡民歌的獨特發展歷程
馬渡鄉位于川東地區,地勢奇特,位于巴山大峽谷,得天獨厚的地勢條件促成了馬渡民歌的發展。馬渡民歌因地勢、環境、人民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等差別,形成了完全不同風格的民歌。
馬渡山大溝大,地處山區,居住分散。山頂登高之時,林坡溝壑、山水美景盡收眼底。因此,這里的民歌多高亢粗放,但有時也有體現出溫柔婉轉的部分,體現巴山人民勞作、婚嫁、民族節日等生活映照,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保留至今。
三、馬渡民歌的現狀
(一)馬渡民歌的研究現狀
在可查閱到的綜合著作中,涉及到四川地區的有關民歌的著作有《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四川民俗大典》等。其中我們已有的有關民歌的著作、研究文章中,如《宣漢土家民歌》已經從民歌分布、民歌音樂特性、民歌的歷史淵源等多個角度對于馬渡民歌進行了分析和梳理。也能體現馬渡民歌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具體而言,到馬渡民歌這一門類,我們對這一具體的藝術門類進行藝術討論的時候仍然是缺乏宏觀的研究、缺乏詳細的理論、缺乏新穎的角度。
(二)馬渡民歌的發展現狀
1.文化變遷導致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的改變
傳統的馬渡民歌是圍繞農民的日常生活所展開。由于社會背景的變遷,當代的傳播語境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改革開放開始,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都對傳統文化有很大的沖擊,新的媒體語境的出現導致傳統的馬渡民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2.民歌傳承人缺失造成的困難
民歌這一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在當代新媒體傳播語境的沖擊之下。傳統的藝術形式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壓縮,從大眾的視角來講,已經很少接觸到民歌這一藝術類別。
四、馬渡民歌的特征
(一)地域特征
馬渡民歌傳承巴風土韻,至今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馬渡地域是巴人最早發祥地和最后棲息地,巴人文化在這里從古到今數千年得以傳承,民歌作為一種口口相傳的藝術形式功不可沒。在馬渡民歌中,無論是山歌、勞動號子、溜溜調等都大量使用了襯詞襯腔,且襯詞襯腔種類、形式多樣,內容涵蓋面廣,極大地充實了馬渡民歌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也有利于唱歌時氣息的平穩發展和聲音延展悠揚。
(二)頻繁使用套語
在馬渡民歌中,從勞動號子到處處可問的山歌,再到規整成熟的小調和相沿成習的風俗儀式歌曲等這些不同體裁的民間歌曲之中,“套語”的使用是極其頻繁的,主要有全句式、短語式、思維式套語,它們有時是一個整詩句,有時是半句詩或幾個詞,有時甚至是相同的句式結構及內涵。此外,馬渡民歌也有注重歌詞的思路及歌詞的架構,要求能與之在內容和描述上相互呼應。其主要結構是以四樂句為主,或者是加擴展的四句式以及在四句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聯八句”,其歌詞應用則主要為四句歌詞,以七字居多,也有五字句、十字句和混合句,間或也有兩句半或五句一首的,不過是在一、二句之間加進一個半截句或是于四句尾加入一個補充句。在馬渡民歌中,常常會使用“重復”“對比”“比興”等多種手法,而很少采用直敘的方法。
(三)連音潤腔頗具特色
馬渡民歌的演唱風格突出,演唱技巧表現全面。在本地的方言語音、咬字吐字、發聲位置、聲調特征的影響下,馬渡民歌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修改、提煉而成,其表現手法洗練質樸,形象鮮明生動,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色彩,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愁苦悲涼、喜怒哀樂、打情罵俏的生活韻味。連音潤腔主要潤腔技術有連音潤腔、哭腔、打喔嗬,其增添歌曲旋律的表現形式,加強聲音的穿透力,表達歌曲情感等。
五、歌曲《掐菜苔》具體分析
(一)《掐菜苔》基本概述
《掐菜苔》是宣漢縣馬渡鄉的一首經典山歌。從歌曲《掐菜苔》創作內容上分析,全文主要圍繞樸實勞動人民的愛情進行表達,淳樸直白地表達顯現了馬渡人民的純真、直接、敢愛敢恨的性格特點,用幽默挑逗的方式對愛情執著追求。
(二)《掐菜苔》語言特征
馬渡鄉是達州乃至川東民歌的重要發源地,也稱作民歌之鄉。《掐菜苔》屬于情歌的范疇。歌詞引用了馬渡土語和山歌溜溜調作為襯詞。民歌作為一種口口相傳的藝術形式流傳。《掐菜苔》這首民歌,以馬渡人民的生活場景,以“妹在那個后園哪”開篇,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調。“哪”“呀”“嘛”“嗨”“哈”“嗬嗨”這些語氣詞的運用豐富了整首歌曲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溜溜子”在歌曲中作為襯詞,也無實際意義,這在四川民歌中也很常見,比如由馬渡音樂人李依若先生創作的大家所熟知的《康定情歌》里“溜溜”也是這個意思。
“幺妹兒”稱謂詞的運用、表意詞“得兒”、象聲詞 “咿呀嗬嗨”等運用,不僅幫助了演唱時的咬字及自然的吟唱,增加了歌曲的傳唱性,而且有助于傳唱者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表達情感。《掐菜苔》典型地表達了在掐菜苔這樣的勞動過程中少女情竇初開、情誼綿綿,從而產生了聽見蓮花、梅花甚至四季花兒都鮮艷開放的一種愉悅的少女情感。在少女沉浸在愛情的歡愉中時,一塊石頭飛來,少女見狀既興奮又害羞,于是羞澀地準備離開,蘊含著少男少女一種俏皮打鬧的意味。
(三)《掐菜苔》旋律節奏分析
《掐菜苔》采用四二、四三拍子的混合拍子,節奏相對自由,有助于歌詞的情感表達。采用典型的民族調式徵調式,符合本土民歌的特色;采用高腔的形式,高亢明亮,音域剛好一個八度,旋律以級進為主,基本沒有大跳。第一句5532·3553223532162352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5旋律以呼喊的方式開篇,節奏后十六為主,展現了心上人的辛勤勞作,體現了情郎對于心上人見景生情的直觀表達。第三句是本曲中心33232356 1 ?6 ?5本句也是我想著重說明的地方。馬渡很多民歌也被當地人稱作“怪歌”也稱“風流歌”此句有一些“怪哥”的映照。當地人直白坦率,對于愛情的表達直接,這也反映了馬渡人民的性格特點,此句就有體現。對于心上人的追求不是思念或者暗戀、礙于表達,或間接地表達,而是采取直接并帶有挑逗的方式表示傾慕之情。此曲第二句和第四句332332332123321221212 12相互呼應,節奏齊整,作用相當、以承前啟后的形式對樂句前后進行呼應和銜接。最后一句重復第三句,把整個旋律推向最高潮,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心上人的決心和恒心。
六、結語
民歌有著其自身鮮明的特點,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實踐中隨著人民之間自發的廣泛傳唱而逐漸發展,所以民歌是離不開人民的。民歌無論怎么發展,它的內容和中心始終圍繞著人民群眾最樸實的感情,詞曲都圍繞著這種樸實的感情而升華。本論文圍繞著馬渡民歌的背景、現狀以及對馬渡民歌作品《摘菜苔》的語言特征、曲式特點進行分析,對于馬渡民歌的保護和發展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通過對歌曲《摘菜苔》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馬渡民歌有著其自身獨特的魅力。演唱者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將技巧和作品相融合,提升自身對于作品的表達效果,才能使民歌的發展更加長遠而充滿魅力。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馬渡鄉基本信息”[EB/oL].https://baike.so.com/doc/1827597-1932790.html.
[2]謝開勝.淺談四川石棉民歌苦蔴菜兒苦茵茵[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
[3]秦振川.近代以來四川漢族民歌地理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4]杜欽.宣漢土家歌[M].宣漢縣政協文史資料第二十六集,2014.
[5]胡郁青.淺談四川民歌尖尖山[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2.
作者簡介:李誠(1990—),男,四川達州人,四川旅游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