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嬌 高潔
【摘要】存在問題是哲學研究的首要問題,而音樂存在的問題研究是音樂美學研究問題中的首要問題。奧爾夫曾經說過:“原本性永遠是基礎,這個基礎的性質不以時間而變動,原本性永遠意味著新的開始。所以,在這個世界散播的就是原本性這一觀念本身。本文首先介紹了何謂原本性音樂,接著論述了音樂存在方式”三要素”理論及”原本性音樂”之間的關系,最后對原本性音樂教育理念進行哲理性思考,尋求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真正有價值意義之處。
【關鍵詞】樂本體;奧爾夫;原本性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130-02
【本文著錄格式】陳雪嬌,高潔.論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J].北方音樂,2020,06(11):130-131,248.
一、音樂的原本性定義
何謂原本性?原本性是指簡單而又質樸,單純而又自然清澈,但能夠訴諸心靈、反映內心的形式,這種形式最具有表現力與感染力。那么,何謂原本性的音樂?
首先,音樂就來自于生活和群眾,跟人們的生活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音樂的創作的靈感也源自于生活和工作,是對于內心情感的表達,也是進行情感交流的一個媒介。不同特點的音樂表現出不同的生活層次和情感需求,一方面能夠用來傳授知識以及進行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夠用來組織集體勞動和記錄歷史變遷等。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民歌或者說勞動號子等,包括了很多地區以及民族的生活禮儀或祭祀甚至愛情、交際等方面都會選擇歌舞的形式進行慶?;蚣o念。
因此,原本性音樂就是這樣一種音樂:它能表達靈魂的情感,讓人追隨和釋放情感。人們不僅是聽眾,而且是參與者。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跟隨,其余語言以及動作和舞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這是每個人都能夠在音樂中得到的一種體驗。原本性音樂不是舞臺藝術,也不是表演,其是人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溝通的橋梁,是真情的流露。
其次,就音樂本身而言,原本性音樂不是一種型的形式,也不是一種復雜的結構。它只是一些與節奏、聲音和旋律有關的音樂的基本材料。例如,它可以代表一個民族音樂風格的節奏,也可以代表一個地區音樂風格的音階趨勢。這些基礎材料可以通過高質量的使用一次又一次的重塑,一方面在學生的感受中,最終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音樂作品。對于高質量的使用,其主要是指:原曲雖然簡單,可能只是一個固定的調子,但并不單調;雖然簡單,但可能只是一個短旋律,但并不粗糙;不笨拙,可以任意粗糙,但是需要進行塑造和構思,這樣即使曲調非常簡單,也能夠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是自然的、生動的,流暢和美麗的時候,唱歌或感動,只有這樣,才會使音樂具有趣味性和效果。然而,這樣的效果和興趣很難被任意拼湊的旋律所取代。所以,那些認為在教育的領域中,原本性的音樂是低級或者是膚淺幼稚的是這種錯誤的關鍵,不能夠有效地進行奧爾夫體系的教學。
對于奧夫的原本性音樂教育來說,其真正地堅持了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兒童的創造性以及學習主動性的發展,其教育性的原則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注重強調音樂和心靈之間的溝通。其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是具有感受音樂的能力的,任何孩子都有一定的音樂感。所以,需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在音樂的學習中尋找樂趣,快樂成長。
(2)對學習的過程給予關注,認為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游戲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進行指引,通過一步步的指引使孩子愛上音樂,愿意參與其中,真正地感受音樂,在音樂的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和策劃,使孩子們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音樂,如唱歌、玩耍,以達到除了音樂能力之外培養創造力和主動性的目的,不斷地讓孩子們在動作、表演等方面進行嘗試、加工、設計、探索和實施。
(3)奧爾夫強調兒童音樂教育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耙魳房梢耘囵B學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個性,他說兒童舞臺是想象力和情感最豐富的時期。我們需要抓住可以鼓勵兒童的機會,這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在這個階段特意培養他,損失是很難彌補的,因此,兒童原本性音樂教育是激發兒童智慧的源泉。
(4)奧夫沒有要求甚至反對人們一步一步地按照他的教材教書,而是要求老師和學生發展自己,這給了老師很大的自由。但是,這也隱藏了諸多風險。一種風險正如奧夫所指出的:“缺乏扎實的專業訓練,對這套材料的風格、可能性和目的無條件的熟悉”;還有一個危險,就是藉由這種自由和創造性,從而根本沒有對基本概念進行充分深入的研究,甚至根本沒有加以利用,只不過是為我們自己的教學貼上“創造性地”發展“奧爾夫教學體系”的標簽,而這似乎將奧爾夫教學降維成一種只要領會就可以隨意去做的一種活動形式。
綜上來看,原本性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不是單純的音樂形式,原本性音樂將語言、舞蹈和戲劇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種藝術形式要求人們要參與到音樂中,不僅是一個聽眾,更應該是一個參者與和演奏者;從音樂形式上 而言,原本性音樂并不看重大型的曲式結構,而關注到小型的序列形式,即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從音樂文化層面來看,原本性音樂最貼近自然,只有參與其中才可獲得直觀的感性體驗。
二、音樂存在方式的“三要素”理論與“原本性音樂”存在的相互關系
所謂音樂存在方式的“三要素”理論,主要是把音樂看作是行為以及形態和意識的三種存在。音樂存在問題實質上是對自律輪音樂美學觀念的反思,確立“樂”本體的主導地位;其次,對音樂本體存在方式的認識回歸至音樂本體,反映了將音樂的審美情感體驗視為一種參與行為,包括了理解、想象、創造以及多樣化的情緒感受等心理活動的整合。而原本性音樂的存在及其特征實質上在"三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糾纏而形成。
從行為層面來看,“原先的音樂與動作以及舞蹈和語言之間是密不可分的,而不是單獨的音樂,在原先的音樂中每個人應該是參與者和演奏者,而不僅僅是一個聽眾。奧爾夫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符合兒童天性,其強調兒童在音樂活動中不應當只是被動的聽眾,這樣的行為方式不僅簡單易行、不受人為束縛,與兒童的天性也是非常類似的,是孩子們的朋友,在這里就明確了音樂活動中的自娛行和自我參與的作用。奧爾夫反對的是社會分工參與而導致的音樂會式、他娛性的音樂行為方式,這種音樂教育模式不利于兒童教學。反觀原本性音樂教育,既不是舞臺藝術,也不能夠將其看作是表演,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者的一種真情流露。
不僅如此,原本性音樂不僅需要參與行為,還有操作行為——即興演奏。奧爾夫認為,原本性奏樂的出發點就是即興演奏,完全以即興式的教學出發是卓越的岀發點。
就形態層面來看,奧爾夫對原本性音樂中所采取的音樂形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另外也包括了其具體的音節以及旋律的特征等。然而,奧爾夫強調各國的語言、音樂文化背景以及審美習慣及愛好都有所不同,所以,必然形成具有本國本民族特點的音樂教材和曲目,故而在世界通行的并非其所編寫的《學校兒童音樂教材》,而是編寫教材的觀念。奧爾夫強調了將音樂、語言'動作融為一體,但是,音樂本身的訓練沒有得到重視,重視的是整體的教學手段,通過教學手段來帶動聽覺訓練,進而有效地實現學習的目的和效果。
就音樂的物化形態來看,節奏型樂器在奧爾夫教學中占據了較大比例,但樂器的使用與樂曲形態的構成掛鉤。奧爾夫曾這樣評價,并非我們在進行即興演奏,而是發聲的樂器在進行即興演奏。在進行即興演奏教學時,動用音樂形態能夠對音樂起到支持作用,正如奧爾夫本身所強調的那樣,創造一些固定音型將盡可能多的樂器包括進去,這對于即興演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就意識層面來看,音樂是心靈藝術的一種,與人們審美意識活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更為看重的是教育演奏中音樂與心靈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奧爾夫本人認為這是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奧爾夫強調音樂教育中需要主動培養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內心岀發來完成這種交流,他曾這樣說道:“音樂從人自身開始,教學也是如此”。不是說將手指放在哪個位置,或者使用哪一個和弦,而是要做到自身的寧靜,傾聽自己的聲音,對音樂的準備,傾聽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而這些才是最根本的。對兒童的音樂教學不應當停留于音樂課,在游戲的時候就是音樂的出發點。人們要讓音樂走進我們的生活,要讓孩子真正的愛上音樂、愛上演奏,而遠離一切阻礙即興的元素。
奧爾夫從人類的教育角度出發,強調在人類的發展中兒童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其從心理教育的角度分析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音樂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個性,同時音樂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及想象力。
三、對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反思
奧爾夫本人似乎從來沒有把音樂視為一種職業,而是用音樂來尋找人類心靈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已經或者即將喪失。他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這種原本性音樂教育。事實上,奧爾夫想要做的是將工具理性以及道德理性、認知理性和價值理想之間進行統一。其所提倡的“如何不使人的心靈走向荒蕪”理論,正是能夠解決人們生活問題的重要理論。對于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來說,其主要是想在教育的角度解決上述的問題,同時,其也非常關注理性與感性樹的和諧成長,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在對于人的培養上有著獨到的特點,尤其是在創造力以及創造欲的培養上。如果熟悉奧爾夫的生平時就會有更多的思考。長期以來,在高校的學生培養系統的評價上,缺乏真正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另外其想象力也很差??v觀國內的教學系統,雖然我們極其排斥那種讀死書的情況,但實在缺乏真正激活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本質的方法。根據奧爾夫的理解,人類具有創造性,尤其是在幼兒園時的游戲活動中體現得最明顯。奧爾夫認為,需要對兒童在游戲中的創造本性進行引導,這是形成強烈創造性欲望的關鍵。
總之,在對奧爾夫音樂教育觀念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對其精神的實質進行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將其在音樂教育領域進行廣泛的應用;另一方 面,我們不應拘泥于規則,靈活運用。我們的教學實踐,在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有條件的奧爾夫版本音樂教育體系。在語言、動作和器樂相結合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器樂教學,對節奏重于旋律的要點進行領會,根據實際的情況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使人們的音樂教學水平在根本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倩芳.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原本性”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0(2):109-113.
[2]魏曉.奧爾夫原本性音樂及存在方式問題硏究——從“樂”本體音樂美學談起[J].當代音樂,2016(14):88-89.
[3]黃馨慧.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過程剖析[J].戲劇之家,2016(14):228.
[4]李莉.奧爾夫教學法“原本性”精髓的中國文化解讀——返璞歸真:身體的解放與心靈的創生[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4):123-127.
[5]張小芳淺談奧爾夫的“原本性”音樂教育理念[J].音樂時空,2014(06):135-136.
[6]劉然.試析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J].內蒙古藝術,2012(2):18-20.
[7]何璐.奧爾夫教學的本土化實踐[D].星海音樂學院, 2009.
[8]李淑.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J].大眾文藝(理論),2008(4):71-72.
[9]譚秀麗.原本性:對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哲學沉思[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2-13.
[10]胡炬.論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61-62.
[11]于貴祥.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的教學原則與實踐[J].教育科學,2002:20-21.
作者簡介:陳雪嬌(1997—),女,漢族,本科,研究方向: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