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史》是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必修課,《高中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必修課,師范類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就業(yè)方向一般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因此,師范類高校教師嘗試《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guān)鍵詞】中國音樂史;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4.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146-02
【本文著錄格式】李中靜.《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探索[J].北方音樂,2020,06(11):146-147.
一、《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目標分析
《中國音樂史》為我們敘說了中國音樂文化的起、承、轉(zhuǎn)、合,它不僅僅代表了一門課程,更代表了一門學科,一個博大精深的研究領(lǐng)域。中國音樂史是關(guān)于中國音樂歷史發(fā)展的學問,是音樂學和歷史學的交叉學科。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目的“一是把歷史上的優(yōu)秀作品搜集整理起來,介紹給每一代人;二是通過對作品的分析研究,總結(jié)音樂藝術(shù)的規(guī)律,給今天的創(chuàng)作以借鑒;三是把歷史上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各個方面介紹給今天的人,使之發(fā)揚光大。也就是說,最終音樂史學不應該僅限于對過去進行靜態(tài)的、敘述性的研究,而應與現(xiàn)今的音樂實踐相聯(lián)系,并且通過研究揭示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為認識音樂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提供線索。
而《高中音樂鑒賞》在音樂教育的本質(zhì)上仍然是審美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理念始終貫串在課程當中,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與現(xiàn)代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文化與外國音樂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進而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4]從以上兩門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來看,學習《中國音樂史》不僅要學習過去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為當今的音樂實踐服務,因此,努力學習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作品,提高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和《高中音樂鑒賞》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二、《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的意義
(一)通過銜接,《中國音樂史》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理論性很強,不但需要掌握音樂學的知識,還需要有廣博的歷史學知識、音樂美學、文學、哲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大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高。如果大學教師在備課時能找出和《高中音樂鑒賞》相銜接的部分,并在授課時能詳細講解相關(guān)聯(lián)的部分,就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銜接,高校教師可以提前熟悉高中音樂教材,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為學生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音樂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國音樂史》這門課博大精深,如果大學生能提前找到和《高中音樂鑒賞》課相銜接的部分,就會慢慢熟悉高中音樂教材,認真查找高中音樂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優(yōu)質(zhì)教案等相關(guān)資料,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音樂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所面臨的困難
(一)大學音樂教師對《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不夠熟悉
當前,師范類高校教師很少有基礎音樂教育的經(jīng)歷,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沿問題了解甚少,因此,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材也不夠熟悉,備課量較大。
(二)大學音樂教師缺乏高中教學實踐經(jīng)驗,知識的儲備不足
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缺乏高中音樂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對高中音樂教學法不熟悉、缺乏高中音樂課堂教學設計的技巧等,多學科知識的儲備不足,駕馭課堂能力有待提高。
(三)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開展高中案例教學經(jīng)驗不足
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一般以傳統(tǒng)的講解法教授《中國音樂史》,基本上以灌輸式的方法教授音樂知識,很少開展案例教學,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的路徑
(一)提高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基礎音樂教學的能力
針對當前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對基礎音樂教學經(jīng)驗不足的狀況,高校音樂教師應多看一些與高中音樂相關(guān)的書籍,盡快熟悉高中音樂教材,認真研讀和教材配套的教師用書,科學設計教學過程,找出和高中音樂教材相銜接的音樂作品進行案例教學,在課堂中貫串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法、教學設計技巧,隨時給學生上示范課,然后讓學生進行評價并找出不足,積累教學經(jīng)驗。
引導學生找出《中國音樂史》和《高中音樂鑒賞》之間相銜接的部分,引起學生重視,讓學生查找相關(guān)資料,進行教學設計、課堂實踐、課堂評課等,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史的興趣。
(二)高校音樂教師在《中國音樂史》的課堂教學中貫串案例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高校教師在《中國音樂史》的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高中音樂教學法,并對和《高中音樂鑒賞》相銜接的部分進行案例教學,必將給課堂帶來一定的生機和趣味,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高中音樂課的求知欲,把大學音樂課堂當成高中音樂課堂的實踐平臺,給學生提供課堂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
比如:在講授《中國音樂史》唐代古琴音樂時,可以用情景教學法教授琴歌《陽關(guān)三疊》,進行案例教學。首先把《陽關(guān)三疊》放在唐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學習,讓學生了解唐代詩人王維的古詩詞《送元二使安西》,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情感,了解這首琴歌的來源、特點。可以用比較法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版本的《陽關(guān)三疊》:一個是琴歌版本,一個是王震亞編配、雷佳演唱的藝術(shù)歌曲版本,一個是王震亞改變的混聲合唱版本。并引導學生欣賞不同版本的作品所隱含的意境美。由于琴歌比較高雅,學生唱起來難度較大,合唱曲在課堂上實際操作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因此,可以選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學唱王震亞編配、雷佳演唱的藝術(shù)歌曲版本。老師要明確情景教學法的特點,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和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即在音樂教學中,精心設計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體驗感受音樂的情感,增加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師可以找兩個唱得比較好的同學來模擬古人難舍難分的場景,告訴他們唱得時候一定要表達出傷感、纏綿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手勢、眼神、形體等烘托出依依惜別之情,要表達得真切、要有催人淚下的效果才行。引導學生分好角色,三段中歌詞相同的部分,兩個人可以分角色你一句我一句,以輪流對唱的形式來表演,每一段不同歌詞的地方兩個人一起齊唱,每段最后一句要唱得更加傷感一點,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如:“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感。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兩個人可以一邊唱一邊遠離對方,眼神中流有一絲眼淚,最后兩個人在悲傷中把手分開,感情在漸慢漸弱中進行,仿佛進入迷惘的夢境一般,讓人神往、留戀、期待、回味無窮。尤其是在模擬分別場景過程中,老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比如可以讓學生把感情再投入一點,表現(xiàn)得再纏綿一點、悲傷一點,提醒學生一定不能有微笑的表情出現(xiàn)等,可以拿酒杯做道具等,表現(xiàn)得真切一點。最后幾句的高潮部分一定要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唱,體會出離別的傷感之情,情緒要更加激動,真切地表達出離別的痛苦之情。在這個案例教學當中,還可以讓不同的學生來模擬和表演,最后評出最優(yōu)秀的表演者,讓臺下的學生評價他們誰表演得最好、好在哪里,并給予表揚和鼓勵。
也可以用探究式教學法教授古琴曲《高山流水》。探究式教學法就是由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收集資料、調(diào)查研究、分析交流、發(fā)現(xiàn)與探索問題并獲得結(jié)論的過程。也就是說,老師要提前給學生安排任務,搜集和《高山流水》相關(guān)的資料,分析古琴的特點、古琴和古箏音色的不同,探究《高山流水》古琴曲的來源等。
還可以嘗試用合作式教學法來教授《黃河大合唱》。合作式教學法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以異質(zhì)小組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助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以團隊成績?yōu)樵u價標準,達成和實現(xiàn)共同的學習或教學目標。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分任務、分小組來完成序曲之外八個樂章的學習。比如可以分成四小組來完成:第一組負責完成《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第二組完成《黃河頌》(男生獨唱),第三組完成《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第四組完成《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等。每一組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來選擇需要完成的任務,充分調(diào)動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把八個樂章貫穿起來表演,共同完成《黃河大合唱》。
(三)加強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和高中音樂教師的溝通和交流
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師要經(jīng)常和高中音樂教師交流和溝通,定期組織學生到高中音樂課堂現(xiàn)場觀摩學習,比如帶學生去觀摩高中音樂教師優(yōu)質(zhì)課比賽,定期聘請高中音樂教師來高校課堂上示范課、進行教學專題講座等,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走進高中音樂課堂觀摩、交流、實踐等,并撰寫心得體會。
五、結(jié)論
《中國音樂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它需要具有多學科的文化底蘊,而《高中音樂鑒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性課程,在師范類高校中能有效地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進行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因此,探索它們有效銜接的路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喻意志 吳安寧.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1).
[2]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8-9.
[3]俞人豪等.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12.
[4]人民音樂出版社教育編輯室.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教師用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0(1).
[5]程煜,余幼梅.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8.
[6]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4.
[7]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2.
作者簡介:李中靜(1978—),女,漢族,河南南陽,碩士、副教授,畢業(yè)于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yè),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