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蕙

在協和醫院、醫學科學院乃至中國衛生界系統內,聶毓禪的地位和聲望不在林巧稚之下。她也是為了醫學事業而終身未嫁,或者可以說,她是把自己“嫁”給了中國的高等護理事業——就是她,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護理師資和護理行政管理人才,建立起完整的護理管理制度。她被稱為“中國從事高等護理教育領導工作的第一人”。
聶毓禪(1903—1997),原名聶玉蟾。父親給女兒起了這么美麗的名字,可以看出里面盛滿了濃濃的愛意。小玉蟾也是幸運的女孩,在20世紀初,中國的絕大多數女子還被桎梏在“無才便是德”的枷鎖中,她父親卻是一位開明紳士,全家有三男二女5個孩子,她是中間的老三,自小就享受著并無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愛。聶父認為當時社會上最大的弊病是貧、愚、弱、私,每個人都有責任對這些弊病進行矯治,就拿出家里的錢,利用縣里的廟宇辦學,招收男女兒童前去讀書。對自己5個孩子的教育,他更是一視同仁地重視,選擇好學校送他們去讀書。聶毓禪自幼敬佩她的父親,受其思想影響甚深,立志長大后要對社會有所作為。
從天津中西女子中學畢業時,聰明過人、學習成績優良的聶毓禪被保送南開大學,她卻放棄了。為什么?原來她立志當一名醫生,為摘掉中國人“東亞病夫”的帽子出把力。她不把自己看作弱女子,一心要為改變社會做點事。
她倔強,外表柔曼而內心堅定不移。1923年秋,她被協和醫學院錄取,這是全國最難考的大學,能考進去的不是“學霸”而必須是“學神”。但入院不久,她就向協和醫學院教務處提出了從醫學院轉入護校的申請,原來,她接觸到一些護校的同學,受到了感染;特別是有一位手術室護士是她中學同學的母親,這位阿姨經常向她介紹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述說整個國家護士比醫生更缺少的狀況,鼓勵她轉入協和護校學管理,這樣將來會比當一個醫生更有益于社會。受此影響,聶毓禪反復思考,覺得護理的確是衛生保健事業的一個重要環節,自己應該改學護士。然而一連幾次申請都未得到批準。為什么?因為當時護士的社會地位很低,工資也低,在許多醫院里其實就是廉價勞動力。校方擔心她是一時的沖動,幾次勸誡不成,便提出必須經過家長的同意才能批準。
最終,聶毓禪在開明的父親的支持下,轉入協和高級護校。當時的北京協和護校,也是一所與世界最佳護校同樣水平的學校,培養的是高級護理骨干,除一門漢文課外全部用英語教學,對學生要求很高。聶毓禪在該校苦讀4年,于1927年剛一畢業即被聘為協和醫院病房的副護士長。她在病房中努力做事,主動了解病人的情況,分析他們發病的原因。誰知這些切身的工作,又一次促使她改變了自己,決心放棄協和護士的高薪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去從事“防病于未然”的公共衛生護理工作。在很多人眼里,這個美麗的小女子真是“瘋了”,就連協和醫院也不愿放棄這么一位優秀的護士長,但倔強的聶毓禪又一次實現了自己貢獻社會的愿望。
1936年,聶毓禪不滿意自己的學識水平,赴美深造,進入密歇根大學,兩年后獲理科碩士學位,并得到攻讀博士生的獎學金。這時,國內抗日戰爭的炮火已經打響,她選擇放棄獎學金,起程回國。
本來,她打算到北平看望老母親后就奔赴內地戰場。但聶毓禪回國的消息被協和醫學院胡恒德院長獲悉,力聘她接手協和高級護校校長之職:“協和醫學院護校是國內唯一的高級護校,現在要把校長職務交給中國人。你接替校長職務,可以培養許多護士人才,她們可以到全國各地發揮作用,這不比你一人去內地更有意義嗎?”聶毓禪被說服,1938年先作為校長助理協助工作,1940年正式接任護校校長職位。
協和高級護校的前三任校長都是美國人,聶毓禪此番接受校長職位,是該校的第一位中國人,當時她年僅37歲,同時還受聘兼任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之職。她每天早上6點半就到辦公室工作,不僅注重護校的高水平教學,設置了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化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也十分重視對護士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親自講授護士倫理學。她還要求教授臨床護理的教師們,必須兼任實習醫院病房督導員,把課堂所學的與病房所做的互動起來。
她還制定了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全面激發師生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然而,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也不再是一片寧靜的港灣了。12月8日,聶毓禪照常在早晨6點半到達辦公室,這天是三年級學生參加中華護士學會主辦的三天畢業會考的第一天,如果考不及格,就不能參加后兩天的考試,所以師生們都很緊張。早上8點多鐘,醫院突然被日軍占領!聶毓禪怕參加考試的學生慌亂,馬上趕到考場,鎮定地告訴學生們:“今天有日本軍參觀,這是不尋常的,大家不要慌亂,考試照常進行。”后來日軍雖然竄進考場,但考試依然進行,最后,參加會考的學生全部通過考試,獲得證書。一個月后,日軍命令各科室在一周內關閉,學生在兩天內撤出宿舍。聶毓禪暗地里把學生分散到道濟、同仁、婦嬰、中和等醫院實習,并借地方安排教師上課,使學生得以完成了學業,并參加和通過了隱蔽進行的中華護士學會的畢業會考;對教職員則發給證明,以便另謀工作。她在這極度困難情況下的負責到底的精神,使所有師生無不為之感激與佩服。
1943年春,聶毓禪把師生們都妥善安置后,便奔赴成都,準備在那里恢復協和護校。當時華西大學正建筑新醫院,支持她復校的行動。很快,聶毓禪就從成都各大學招到了已修畢護校預科要求的各學科學生,9月,在尚未全部竣工的新醫院里,因陋就簡地開學了。她還開辦了一個兩年制的師資進修班,解決護校教師不足的問題。
1945年8月,抗戰終于勝利了!1946年,李宗恩受命恢復協和醫學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鴻、胡正詳、聶毓禪四人代表中方參加的董事會,他們是協和教育和醫療系統的四個臺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四大天王”:李宗恩為協和醫學院院長,李克鴻為協和醫院院長,聶毓禪為協和高級護校校長,胡正詳為協和醫院副院長。
北京協和醫學院決定把協和護校遷回北平。1946年4月24日,聶毓禪率領全校60多名師生,分別乘三輛大卡車,告別成都,踏上返回北平的征途。他們先到達陜西,換乘火車后經河南、安徽、江蘇到上海,又改乘海輪到天津,最后再換火車到達北平。路上走了兩個月,換了6次交通工具,行程長達1900公里,聶毓禪的勞心勞力可想而知。每到一地,別人都休息了,作為校長的她卻立即八方奔走,聯系住宿和下一站的車輛等。經過千辛萬苦、千難萬險,全體師生終于在6月中旬安全抵達北平。又經過一系列艱難的復校建設,協和高級護校于10月1日開學了……
1950年8月,國家衛生部決定把護理納入中專教育,而協和高級護校本來是大學本科水準,畢業后即擁有美國注冊護士資格的。1951年1月在凜冽的寒風中,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1953年協和護校停辦,直到1985年以后,才在協和醫學院等10所醫學院重新設立了護理系,再度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級護理人才。
這給了聶毓禪沉重的打擊,她對取消高級護校想不通,一想到協和護校在她手中停辦,就摘心般難受。性格倔強的她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卻因此受到了種種不公正待遇。

聶毓禪校長1940年至1954年住過的31號樓
直到1979年,聶毓禪已經是76歲的老人了,一切才回到正軌,此時,解放軍總醫院重新請她回京當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聘請她為護理部名譽主任。她執教多年、努力多年、奮斗多年,桃李滿天下。她的旅美護校學生以她的名義設立了“聶毓禪獎學金”,在她七十和八十歲壽辰時為她祝壽。她一直頑強地活到了95歲高齡,終于看到協和高級護校重新復校,并在全國10所醫學院設立了培養高級護理人才的護理系,這比給她個人“改正”“恢復名譽”“重新安排工作”……都要高興得多!1998年,她平靜地逝世于北京協和醫院。
一位協和大院當年的孩子、現在也已是社會精英的仁兄,在網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代表了大院幾代“孩子們”的心聲:“聶毓禪老前輩命途多舛而不墜青云之志,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讓人贊嘆、敬佩!我們永遠懷念她!”
摘編自《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