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博音 李洪東

據調查,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40%的老年常見病誘因與心理因素有關。
徐州一位71歲的大爺,有退休金,10多年前,愛上撿垃圾,每天下午2點多出門,深夜11點回來,每次回來身上背包垃圾,手上拎兩包垃圾。讓人奇怪的是,老人只撿不賣。
專家解讀: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心理學上叫“收藏癖”,多發于老年人。這些奇怪癖好的出現與老人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習慣等有關。老年人大多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對世事無常有一定的前瞻性,容易有居安思危的心理定勢。還能用的東西如果被淘汰,老人看不慣,便把它們撿回家“收藏”,認為這些東西將來總有一天可能有用。
專家提醒:如果發現家中老人突然出現特別的怪癖好,要盡快帶老人到醫院檢查。另外,子女要多與父母交流,了解他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因需贍養。
蘭女士家條件還不錯,但她的媽媽生活非常節儉,買東西不看質量,專挑便宜的買。家里裝修的時候,地板、家具都挑便宜的來,現在家里還有一股味,這對人身體非常不好。
專家解讀:老年階段一部分人會出現適應性下降、趨于保守的傾向。表現為對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變化不敏感,保持固有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如囤積舊物、購買廉價物等。
專家提醒:孝順不僅僅是言聽計從,更重要的是多與老人溝通,讓他們了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和變化。在經濟條件承受范圍內,幫助老人改變生活方式,養成合理享受品質生活的習慣。
萬先生的母親今年70歲,經常從廣播中聽到一些保健品效果神奇的消息,就馬上會去買。平時省吃儉用的老人,買起價格昂貴的保健品,從不吝惜。
專家解讀:由于老人大多不再從事社會活動,加上易患病、子女照料的疏忽,他們比一般人更加關注健康,愿意加倍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
專家提醒:首先,從老年人自身來說,購買保健品時,要頭腦冷靜,三思而后行。由于自身信息判斷能力比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決策;其次,家人和親戚朋友,要經常對老年人進行提醒,那些所謂的權威專家是不可信的。
“每次我和老公回婆婆家,吃完飯后婆婆就會不停地和我講過去的一些事情,我都聽煩了”——很多做兒媳的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專家解讀: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回歸心理”。老人回憶過去,不是強調自己過去的輝煌,而是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閱歷讓下一代少走彎路;另外,老人也可以從過去的回憶中尋找安慰。
專家提醒:對于老年人,我們要多一點理解和愛心,尤其是老年人的親屬要多認真傾聽,酌情引導話題;另外,老年人回憶過去也要有個尺度,不能終日生活在對往昔的懷念之中,那樣會增加寂寞感、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