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在一次騎摩托車送兒子前往村小學途中,肖女士因為交通事故落下重度傷殘,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由于肇事者逃逸且一直未能歸案,肖女士未能獲得應有的賠償,以至于沒有了生活來源。丈夫一開始還能照顧肖女士,久而久之,漸漸置之不理?!罢煞蚰軄G下我不管嗎?”肖女士常常以淚洗面。
點評:肖女士有權要求丈夫承擔扶養義務。婚姻法第20條規定:“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夫妻扶養權利和義務的主要特點在于:以經濟上相互供養、生活上相互扶助為核心;從婚姻合法成立之時起產生,至婚姻合法終止時消滅。
與之對應,當夫妻一方沒有固定收入和缺乏生活來源,無獨立生活能力,或因患病、年老等原因需要扶養,另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權要求對方承擔扶養責任。
趙女士與丈夫婚后不久,便簽訂了一份財產AA制協議,即婚前各自財產歸各自所有,婚后各自收入歸各自支配,家庭共同生活所需支出一人一半。
2019年1月3日,趙女士患乳腺癌,已到晚期,所有積蓄很快因治療而告罄。趙女士曾多次要求丈夫出資醫治,可丈夫就是不理不睬,理由為彼此實行AA制,而治病是趙女士個人的事。
點評:雖然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但這并不能否定夫妻之間法定的扶養義務。
因為夫妻雙方就婚前婚后所得的財產權利進行的約定是一種契約,而夫妻扶養義務則是基于夫妻身份關系而產生的法律規定的義務,具有法定性和強制性。更何況我國現行法律也沒有規定實行約定財產制的夫妻可以免除相互扶養的義務。也就是說,約定財產制與法定身份上的扶養義務是并存的,實行約定財產制的夫妻之間,法定扶養義務并不免除。
由于長期為家庭超負荷奔波,謝女士積勞成疾,甚至因病癱瘓。可丈夫不僅不領情、不感恩,反而對謝女士日漸嫌惡,乃至對其衣、食、住等基本生活不聞不問,面對親人的規勸、他人的教育也置之不理。“難道我就真的拿丈夫沒有辦法,只能自生自滅了嗎?”只能靠親朋好友接濟的謝女士,面對如此現實,似乎萬般無奈。
點評:謝女士可以依法維權。違反夫妻扶養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民事責任。即需要扶養的一方有權通過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強制對方履行扶養義務。二是刑事責任。即如果夫妻一方不履行法定的扶養義務,情節惡劣,后果嚴重,致使被扶養人陷入生活無著的境地,構成遺棄罪的,可以在要求其承擔扶養義務的同時,通過刑事自訴追究其刑事責任。
與之對應,在謝女士因患病導致無獨立生活能力,缺乏生活來源,確實需要扶養的情況下,丈夫有扶養能力卻長期對謝女士不聞不問,甚至屢教不改,謝女士有權采取對應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