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弄音是朝鮮族民謠演唱中最具有特色的演唱技巧,這種演唱技巧是在朝鮮族民謠中獨有的一種演唱技巧;顫音是西方唱法中出現的一種演唱的技巧,兩種音都是音樂中的裝飾音類型,所以兩種裝飾音有各自的特點。本文分析朝鮮族弄音演唱技巧的一般特征、種類、表示方法、特性和適用范圍與西方顫音演唱技巧的作用、定義、運用等方面特點后,把兩種演唱技巧進行對比研究,對比兩種演唱技巧的存在的差異、共同點與不同點,同時進行總結,以期為更多的人們能夠了解兩種演唱技巧的提供有價值的文字材料。
【關鍵詞】弄音;顫音;比較研究;朝鮮族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253-02
【本文著錄格式】吳琦.朝鮮族弄音與西方顫音的比較研究[J].北方音樂,2020,06(11):253-254.
緒論
裝飾音樣式是表現朝鮮族民謠旋律特征的重要素材之一。裝飾音樣式是區別朝鮮族民謠和現代音樂或者其他種類音樂的重要特征。因此,正確地演奏裝飾音是展現朝鮮族民謠特色的中心課題,用生動的民謠特征解決裝飾音也是演唱民族音樂樂時不能忽視的技術表現課題。一般裝飾音樣式是指裝飾音的形式,也就是用巧妙的方式連接旋律的方法。朝鮮族民謠的裝飾音樣式有基本旋律音與輔助音,或者經過音結合的形態與弄音結合的形態等,也就是說,朝鮮族民謠的裝飾音樣式有裝飾音段落,即裝飾音小節和弄音形態。裝飾音段落和弄音是朝鮮族民謠裝飾音樣式的兩個側面,而且兩者的關系非常密切。弄音會出現在裝飾音段落中,同樣,使用弄音的長延續音會出現在裝飾音段落中。在一些情況下,弄音本身就具有裝飾音段落細膩的表現手段,即長而深的弄音本身就起到了裝飾音段落的作用。在此通過對朝鮮族民謠中的裝飾音中了解弄音,把弄音的許多表現形式、特點展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朝鮮族民族音樂;顫音的定義最早是由音樂界非常著名的美國權威專家西肖爾博士提出的,他對顫音的概念定義為:自然顫音是伴隨著音色與音量的自然顫音的同步波動,集齊音高、音色和音量三種因素在一定頻率和速度的波動,使在欣賞音樂時更加流暢、飽滿圓潤而且更加悅耳動聽。本文對顫音和弄音的分析讓大家了解兩種演唱技巧的各自的特色元素。
一、朝鮮族民謠裝飾音——弄音
(一)弄音
一句話概括弄音,就是指聲音的規律性顫抖。從音響物理方面分析,就是聲音的高度和數量的變化周期。吉音高度的變化是指頻率的變化,這是決定弄音深度的重要素材。大的頻率變化會形成深弄音,小的頻率變化則會形成淺弄音。聲音數量變化是指振幅的變化,是弄音力度數量的變化,這是決定弄音語調特征的重要因素。弄音的數量變化大,就會使音樂情緒飽滿而變化小,則對音樂情緒有影響。一般情況下,人們對弄音的感覺主要是音高的周期性變化,這是因為聽覺器官的生理特征所致,即對音高變化的感知比對音色瞬間變化的感知更加靈敏;從嚴謹的角度分析,弄音是聲音的周期性變化,包括聲音的三素材,音的高度、音的數量、音的色彩。因為屬于聲音物理屬性的音高、音量、音色是時時相伴的。朝鮮族民語的弄音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科學地分析弄音類型,理解其一般特征和適用范圍原則,才能正確地發展這一技巧,使其在演唱上展現民族音樂的特征,發展成適合時代美感的演奏技巧。
(二)弄音的一般特征
朝鮮族民評中使用的弄音,雖然在類型上復雜多樣,但也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
第一,弄音有著柔和均勻的性質。所謂柔和均勻的性質是指是首有著柔和的情感,所有弄音的額音帶有均勻的性質。一般精有養善的音要比沒有異音的首在音色上要柔和許多。例如一個長持續,開始時沒有使用導到,后來再出現弄音,那么從弄音出現的部分開始會給人更加柔和柔順的感覺。即不使用弄音的持續音會給人情緒上的緊張感,而使用弄音的時候會消除緊張感,給人柔和的穩定感。弄音具有柔和的情緒,并不意味著弄音不具有其他的表現性。弄音一般在旋律段落的開始或者中間位置,以多種形式出現,大部分情況下用于強調重音的手段,其本身也可以成為奇妙的裝飾音技巧。在這種情況下,弄音的表現性是多樣的,但總體上,弄音在強調重音的情況下也是反映柔和情感的。一般情況下弄音的顫抖具有均勻的傾向性。弄音的均勻性是指弄音在深度、速度上有著均勻的要求。根據類型和演奏者的個性,弄音在深度和顫音速度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單獨一個弄音從開始到結束,在深度和顫音速度上是應該統一的。而且漸快或者漸慢的弄音在變化的過程中也是需要均勻進行的。與作品形象要求和演奏者意圖無關的突快或者速度深度不均勻的弄音都會帶來破壞音樂形象的后果。在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弄音的速度不能超過演奏者的可控制范圍,否則會導致弄音形態的不完美。這類弄音叫作隨意性,雖然在速度上是統一的,但是演奏者已經不能控制調節,因此,使這類弄音適合具體作品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其次需要注意深度和速度不均勻的弄音,這類弄音又名對付性(皇司)”的,與弄音均勻的性質相反,會起到破壞柔和特征的作用。
第二,弄音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弄音的方向性是指向上或者向下進行的顫音,偶爾會指以一定的音高標準為中心上下進行的弄音。弄音的方向性基本依賴于弄音的類型,即民謠調式階梯的功能關系和人聲,特別與演奏手段的特征相關。非常重要的是,弄音根據民謠調式階梯的人聲關系和以此為基礎的民謠套理決定類型
第三,弄音的適用范圍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民謠演奏中不能隨意選擇弄音的類型,更不能隨便使用任何音。綜合分析民謠演奏實踐就會發現,何時使用弄音或非弄音、有弄音的時候是使用淺弄音還是使用深弄音或者是使用帶有顫音的技巧性弄音,這些都是規定好了的。這些是以民謠調式階梯的功能性和不同套理的裝飾音特征為根據的。例如,愁心歌套理(平調)中,“do”是深弄音,“re”是淺弄音,“so”是深弄音和淺弄音同時適用,“1a”“mi”是沒有弄音的。相反,佛套理(平調)中,“re”是深弄音,“mi”適用向上裝飾的弄音。
第四,弄音會與民謠技巧結合——如微分音、滑音。弄音與滑音結合時會出現兩種形態:一種是退聲過程中進行弄音或者推聲的同時進行弄音,另一種是退聲或者推聲之后再出現弄音。此外,弄音與微分音結合是指弄音適用于低微分音或者高微分音。
二、西方顫音的理解
(一)西方聲樂顫音演唱簡述
西方音樂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是由教會音樂逐漸演變過來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從17世紀40年代起,隨著閹人歌手在演唱歌劇詠嘆調中技巧的日趨成熟,閹人歌手在演唱過程中的“聲浪音”技巧也開始被眾多歌手本身及聲樂教育家所重視。例如,著名的閹人歌手巴爾達薩雷·費爾里(Baldassare Ferri),可以在演唱跨度為兩個半八度的樂句過程中,用一口氣在每個半音階的進行過程中加入聲浪音到每個音上。可以這么說:演唱時不會運用聲浪音就好比拉琴不會揉弦。在這個時期的演唱藝術中,閹人歌手表現出高超的聲樂演唱技巧,更進一步地推動了“聲浪音”技巧的發展與傳承。
(二)歌唱顫音的重要性
歌唱的顫音技術,作為一種常規的、普遍的聲樂技巧,被歌者廣泛使用,這種聲樂技巧對歌者作品風格的表達和情緒的渲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說過:“優美的顫音是被視為良好歌唱的一個必備條件”。“在皮博迪音樂學院近五年的實驗,對40位男女歌手一千多個嗓音錄音分析得到下述結果:優秀歌手們的嗓音具有四種明顯的標志:均勻的顫音。”①特費塞爾和西肖爾在聲學和美學上曾明確地確定了顫音是歌唱的真諦:“任何想在音樂會或歌劇上獲得成功的人必須使它所唱的差不多每一個音都具有顫音。”
(三)聲樂顫音形成的理論基礎
“聲樂的顫音是指聲音音高在一定的范圍內以一定的頻率作出波動的變化,在音高上至少有半個音的變化。” ②而波動的“6-7的頻率被確認為是平均的。”②在聲樂顫音中,不僅有音高的波動變化,音色、音強也是有變化的。“顫音的產生是由于神經向機理輸送神經能的結果,從其音高的變化來看,最直接的來源應是喉頭的環甲肌的周期性運動,最近的肌肉電圖形跡也指出顫音是在環甲肌中。”
三、結論
裝飾音中的朝鮮族弄音與西方顫音在作品演繹中存在相同點:(1)兩者都是裝飾音,在演唱作品中都對作品的更好表達起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2)兩者在演繹作品中都能進一步深刻表現和揭示作品的情感和背景,同時也表達演繹者對作品二次創作的特性;(3)兩者都需要在長時間的專業性訓練中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裝飾音中的朝鮮族弄音與西方顫音在作品演繹中存在不相同點:(1)朝鮮族弄音在演繹過程中在保持音準確定的情況下音的變化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取決于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同時也取決于演唱者的個人情感表達,弄音在朝鮮族民謠作品中變化多樣,性質不同、種類多樣,而西方聲樂中的顫音在作品演繹中是要保持要一個狀態,具有穩定性,在一個音上的持續震動的過程;(2)兩者的演繹在同樣風格的作品當中,朝鮮族弄音具有民族性,顫音是在演繹過程中具有普遍性;(3)兩者的學習和訓練方法方式也是完全不同,兩者音色也完全不同,弄音的種類多樣,顫音是具有單一性,兩者也是完全不同的。
注釋:
①李維渤譯.訓練歌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41.
②李維渤譯.歌唱機理與技巧.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0:280.
參考文獻
[1]張翼善.朝鮮族音樂演奏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李婷婷.中國聲樂演唱中顫音的使用及文化美學意義[J].北方音樂,2019(1).
[3]張妍.淺析顫音技術在美聲演唱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11).
[4]李珂.論美聲歌唱中的顫音技術[J].北方音樂,2015(7).
[5]李婷婷.中國聲樂演唱顫音的使用及文化美學初探[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4.
[6]施國新,曹旭.歌唱顫音的基本特征及其運用[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7]王潔.歌唱顫音技術探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3.
[8]施國新.歌唱顫音的認知與實踐[J].藝術教育,2009(1).
作者簡介:吳琦(1992—),男,漢族,黑龍江省訥河市人,藝術學士,延邊大學藝術學院“2+3”輔導員,現就讀于延邊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音樂學專業研究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