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9年11月25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介紹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情況,并對《意見》中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了解讀。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夠新增糧食產能,而且能夠提升農田抗災能力。據評估,建成后項目區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約100公斤。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項目區的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明顯高于非項目區。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據測算,到2022年全國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80%),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將發揮基礎支撐作用。《意見》從強化建后管護和嚴格管控利用等方面,提出進一步保護和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的政策要求,支持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集中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
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和全過程績效管理
做好資金保障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至關重要。中央財政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堅持把農田建設作為支持重點,構建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不斷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和全過程績效管理,有力保障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實施。
一方面,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一是整合完善中央財政投入機制,會同農業農村部整合設立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支持高標準農田及農田水利建設。2019年,中央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85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694億元,發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生產發展專項165億元。2019年10月,中央財政已提前下達2020年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預算616億元。二是鼓勵地方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兼顧各級財政承受能力和政府債務風險防控的要求,籌集投入更多資金,提高項目建設水平。三是鼓勵引導多渠道資金投入。鼓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受益對象和農村集體籌資投勞,鼓勵采取投資補助、貼息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強化資金使用管理和全過程績效管理。一是加強資金管理。2019年5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提出了按照“政策目標明確、分配辦法科學、支出方向協調、績效結果導向”的原則,分配、使用和管理農田建設補助資金。二是全面實施績效管理。2019年5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建立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管全過程績效管理運行機制,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強化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建設難度日益增大。同時,由于近年來人工和材料費用的增長,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本不斷升高,迫切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為此,《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具體有四個方面:一是各地要通過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合理保障財政資金的投入。二是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地方政府有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三是鼓勵地方政府在債務限額內,發行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四是完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使用機制,土地指標跨省域調劑收益按規定用于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省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
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的措施
目前,我們清楚地看到,農田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觀,部分地區由于農業資源長期透支導致地力下降、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等,迫切需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因此,下一步,要按照《意見》明確的有關要求,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一是堅持統籌推進。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依據自然資源稟賦和國土空間、水資源利用等規劃,科學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和內容,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建設,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
二是提高建設標準。綜合考慮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市場價格變化等因素,適時調整建設內容和投資標準,在確保完成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對已建項目區進行改造提升。
三是加強示范引領。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推動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生態涵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改善有機融合,提升農田生態功能。
四是強化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建設標準,確保建設質量。完善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網絡,加強動態跟蹤監測。推動用地養地相結合,加強后續培肥,防止地力下降。加強監管考核,督促地方落實耕地質量保護責任。
“一把手”、發改委、媒體統統都要上
要想在地方扎實推進一項工作,就要有“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農田建設更是如此,需要各級各部門形成合力,調動項目區群眾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完善“省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的工作機制,抓好規劃實施、任務落實、資金保障、監督評價和建后管護等工作,加快任務分解,層層壓實責任。
二是進一步強化農田建設項目定期調度,根據氣候條件、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周期,嚴格落實定期調度制度,及時分析研判建設進度,采取通報、約談、現場督導等方式,推動年度任務完成。
三是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措施,結合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對任務完成、資金投入、建后管護等情況開展綜合評價,獎優罰劣。
四是做好協調統籌,推動形成合力。農業農村部門要全面履行好農田建設集中統一管理職責,落實改革、財政、自然資源、水利、人民銀行、銀保監等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規劃指導、資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資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五是及時總結和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媒體作用,強化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來源: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