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闞閱 吳巨慧

圖|視覺中國
全球治理即如何管理和規范我們生存的世界,這個命題古已有之,但其真正的發展與成熟則受到全球化的助推。在全球化時代,教育正在打破既有的傳統邊界和藩籬,從一種具有強烈民族國家排他特征的專屬物品,變成越來越具有全球屬性的公共物品。各國對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的認識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趨同,各國教育改革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席卷全球。從全納教育到全民教育,從終身學習到學習化社會,從國際理解教育到全球公民教育等,風起云涌的全球教育思潮和教育運動正以一種獨特的“國際制度國內化”的方式塑造國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發展的未來。
全球教育治理即是國際體系中以主權國家為核心的各個行為體的共同合作,通過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安排,協調各自利益和政策,以應對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所面對的教育發展方面各種跨國和國際挑戰,并支持各個國家實現國家治理水平提升的活動。事實上,在當前背景下,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越來越重視在地區和全球層面開展教育對話、交流與合作。國際組織日益介入到跨國層面上的治理和政策協調。經合組織、八國集團、世界銀行和世貿組織等都嘗試采取大量的教育多邊主義措施。
然而,如同其他領域治理一樣所無法回避的,全球教育治理面臨一個主要困境,即傳統治理方式被證明越來越無效,而且國際制度和國際機構本身就存在許多失靈現象和不利條件。諸如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因此無法充分履行其“全球治理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職能,就是非常明顯的體現。當前,全球教育治理面臨的主要治理危機既包括由于全球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和新興國家崛起而產生的國際治理機構權力分配問題,也包括現行國際制度和國際規則中的程序正義問題;既包括全球教育治理不斷發展過程中諸多治理主體在“權威空間”中的張力問題,也包括傳統國際治理機構由于官僚體制而形成的效率和效能問題等。
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開放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外部條件。全球教育發展為中國教育發展提供了坐標、定位和方向,也為接軌和對標國際制度,以及進而倒逼國內改革提供了機遇和可能。中國教育融入世界發展大潮,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是當前和今后我國基于全球發展大勢而作出的必然選擇,也是順勢而為所應邁向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聯合國機構的重要會員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舉辦最大規模教育的國家,如何全面開啟全球教育治理新征程,是擺在我們面前新的歷史任務。《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教育治理中國方案,順應了時代和中國的發展潮流。
國際制度構成了全球教育治理運行發展的核心機制,它決定了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基本秩序和發展走向。中國對全球教育治理最大、最持久的貢獻就是其自身的發展成就。在未來的全球教育治理中,中國應通過接受和參與既定的國際制度(即轉制)、改變國際社會中一些國際制度的不合理不公正因素(即改制)和創新設計更好的國際制度以發揮國際制度的效應(即建制),從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有效提升中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參與和貢獻,需要中國自身不斷加強對國際制度進行轉制、改制和建制的能力建設,同時也需要從戰略和戰術不同層面作出謀劃。需要不斷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教育文化的接受以提升文化的統合能力和塑造能力,需要加強具有原創性教育知識、思想和理念的生產和生成,需要加強教育話語體系的創制、推廣和傳播,需要加強能夠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和通行的教育規制的制定和發展,需要通過議程設置、程序設定、協商博弈等加強國際教育合作等。
有效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需要樹立建設全球教育共同體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目標,尋求在適應和熟悉已有制度的舊路徑基礎上,謀劃和設計能夠滿足未來發展需要的新制度新路徑,打造適應教育領域國際制度發展的知識生產體系、話語生產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國際合作體系,注重通過國家的制度化手段調動市場、社會活力以夯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國家—市場—社會”三維支柱,實現負責型國家治理和伙伴型全球治理有效互動,以及將“法治化”作為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基礎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