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自我保健》雜志編輯部
撰稿·曲娜
指導專家·姜博仁(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趙家勝(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
——飲食減肥,就是要讓胃和心同時吃飽
——體重控制,請從運動與睡眠管理開始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為“世界防治肥胖日”,旨在提醒大家,肥胖是一種病。比如肥胖會引發高血壓和高血脂、肥胖會引發糖尿病、肥胖又是脂肪肝的溫床、肥胖最容易纏上心臟病、肥胖同時也會誘發腦血管病、肥胖還會增加癌癥的發病率。“肥胖癥”使預期壽命平均減少6~7年,其中嚴重“肥胖癥”會使男性預期壽命減少20年,女性減少5年。
如今,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中國肥胖人數呈爆炸式增長,肥胖不僅會讓人行動不便、呼吸不暢、睡眠不好、氣短乏力,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嚴重疾病。臨床上的“肥胖癥”是指體內貯積的脂肪量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是一種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發生機制是: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導致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和體重超標。
其實,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將肥胖定義成疾病,而且“肥胖癥”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全球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是“胖死”的。世界衛生組織更是發出警告,指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
如果你正被肥胖困擾,如果你嘗試了各種減肥方式仍是效果不佳,如果你擔心減肥影響身體健康,可以到醫院的內分泌科、營養科進行咨詢,請醫生為你制定科學、健康的減肥之法。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博士,美國Mayo Clinic 內分泌中心博士后。目前擔任上海市糖尿病學會青年委員兼秘書、中國糖尿病綜合管理項目基層醫生培訓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肥胖與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SCI 收錄論著30 余篇。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內分泌科二病區主任醫師,上海市醫學會內分泌專科分會委員,腎上腺學組副組長,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專科分會外周血管及足病學組副組長。擅長糖尿病、垂體、腎上腺、甲狀腺、甲狀旁腺、性腺等經典內分泌疾病,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以及代謝性骨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治。
案例:
屈歡(化名)大學畢業4年,作為采編記者的他經常加班、外出跑新聞,但是體重不降反升,半年增長了8公斤。這就是大部分職場人都會碰到的困擾——“過勞肥”。同屈歡一樣,不少人雖說辦公勞碌,長時間處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但是體重卻呈直線上升之勢。“過勞肥”指的就是由于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作息不科學、情緒不穩定等導致的以體重增加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一項調查顯示,工作三年左右是“過勞肥”的高發期,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體重較剛入職時平均增加5公斤。媒體工作者、公務員、教師、律師、醫務工作者、IT人員等都是高發人群。而造成“過勞肥”的主要原因是:
久坐不動 成了大肚腩
“辦公室一族”出門時乘的車、辦公室坐的椅子、家里躺的床,幾乎就是他們一整天的活動空間,很少會去專門做運動。因為長時間運動量不足,能量消耗不足,多余能量蓄積就很容易催生肥胖和大肚腩。
此外,研究發現,除了肥胖,心血管疾病、體能下降、新陳代謝水平降低等都與長期的久坐行為息息相關,更為嚴重的是久坐行為會增加全因死亡率。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久坐死亡。
不規律飲食 起到了催肥作用
由于工作忙,很多上班族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犧牲”了早餐,或者敷衍了事;午飯就吃快餐或外賣,往往單一而油膩,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缺少膳食纖維,營養結構不合理;而忙碌了一整天,晚上更容易暴飲暴食。肥胖隨之而來。
壓力山大 不切實際的職業目標
從腦科學角度解釋,當我們的大腦處在壓力環境下,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低落,容易讓人沖動,影響下丘腦食欲調節中樞,杏仁核、海馬體、基底核及邊緣系統等則過于活躍,缺乏正向、積極的心理狀態,便會做出比較不理性、不健康的決定。
而且,壓力會導致糖皮質激素-皮質醇(氫化可的松)濃度上升,刺激食欲,尤其對高糖、高鹽、高油的碳水化合物沒有招架能力,導致食欲增加、血糖升高、體重上升等。氫化可的松也會抑制睪酮產生,減少肌肉的質量,因此新陳代謝率就會下降,脂肪的消耗也會減少。
過度社交的不良應酬
首先,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影響人體生物鐘的進食節律,可能增加人進食的機會。其次,因為身體疲勞卻得不到充分休息,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叫囂著“不想動”,如此而來,身體活動便會減少,能量消耗也將隨之變少。同時,睡眠過少也會降低人體內瘦素的含量,而瘦素能抑制食欲、調節能量代謝,一旦瘦素分泌減少,食欲增大,吃得更多,消耗卻少了,如何能不胖呢?
除此之外,工作了一整天、一整個星期的都市白領們,在休息時間難免會有“補償心態”,想在下班或者周末假期狂歡一次,常見的方式就是跟朋友們通宵打游戲、K歌、喝酒、吃大餐等。然而,這些方式卻會讓剛從工作中解放出來的大腦投入到另一種疲勞中。
美國臨床神經科學家、腦部造影權威亞曼認為,當我們被這些科技轟炸時,大腦的愉悅中樞會逐漸疲勞,當愉悅中樞神經失衡,我們就可能變得更容易焦慮、急躁、心情差、提不起勁。而且,這些活動還會剝奪人們運動的時間,使人更容易發胖,影響整體健康。
案例:
83歲高齡的李國富(化名)老先生身高173厘米,體重卻達到85公斤,多年來飽受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困擾,為了降糖、降血壓,只能時時提防、事事小心,嚴重影響晚年生活。有研究認為,中老年人的血壓升高程度是與肥胖成正比;肥胖人群患糖尿病、心臟病、心腦血管等疾病概率也較常人更高。
有慢病的老年人最怕肥胖
據統計,肥胖者中糖尿病的發生率大約是正常人的4倍,40歲以上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肥胖史的占70%~80%,而且超重越多,糖尿病的發病概率就越高。有一個權威的統計能夠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即糖尿病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僅為0.7%;而體重超重20%時,糖尿病的發病率上升到了2%;如果體重超過50%,那么糖尿病發生率可高達10%。
肥胖容易與老年人作伴
肥胖者容易患上糖尿病是因為肥胖者的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為了滿足機體代謝上的需要,胰腺的胰島細胞只得分泌大量的胰島素,由此必然導致脂肪合成增多,人也就更胖了。而肥胖的身軀反過來又增加了胰島細胞的壓力,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對糖進行分解和利用,如此就導致了血糖、尿糖的產生,更使糖尿病患者陷入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中去。
肥胖是心腦血管“殺手”
冠心病是公認的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肥胖就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誘發冠心病主要是因為脂肪組織過度增加后,加重了心臟的負擔,并引發高血壓;肥胖也容易引發高脂血癥,從而使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肥胖者的體力活動相對較少,使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不足;脂肪組織沉積在心包膜間,嚴重影響了心臟的舒張及收縮。此外,如果肥胖者心肌纖維之間出現大量脂肪的話,還會使心肌纖維出現分離和萎縮性變性,脂肪組織堆積于心外膜,侵入心肌間質,造成心肌纖維是紅色的、但脂肪組織是乳白色的,形成了所謂的“虎皮心”,嚴重時部分心室壁完全為脂肪組織所取代。
肥胖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肥胖者中高血壓病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非肥胖者,這是經臨床觀察所證實的事實。肥胖促使高血壓發生的機理是:肥胖患者體內脂防組織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環量相應增加,亦使小動脈的外因阻力增加,心臟必須加強做功,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證外因組織的血液供應。由此而致的小動脈硬化,促使高血壓發生,加上肥胖患者體內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水鈉潴留,進一步增加了循環血量,加重高血壓。
肥胖也是老年癡呆的誘因
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之外,還有研究認為,肥胖也與大腦中與年齡相關的功能下降有關,例如執行功能下降、記憶喪失和處理速度受損,肥胖可能加速神經退行性變。研究數據顯示,體重指數≥30的35~65歲人群患癡呆的風險高出常人23%~47%。研究發現,肥胖導致β-淀粉樣蛋白負荷、腦萎縮和神經變性,會增加阿爾茲海默癥風險。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35%的癌癥也可歸因于飲食因素和肥胖。過度肥胖會使癌癥的相對風險增加1.1~7.1倍。
肥胖是吃出來的嗎
有人吃得很少,可是很胖;有人從不節食,可就是不長肉。這些到處可見的現象,并不是“因人而異”四個字就能說得通的。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不同人的大腦對身體發出的信號不同,身體對大腦傳來信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結果也就不同了。
近年來,國際上從健康到治病,都開始注意精神因素的影響。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人體內部所發生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和精神因素有關的,包括神經信號、激素分泌等,肥胖從現象上看是人的體重增加,從本質上看是人的精神對外界的反應。
減肥別讓“心”餓著
現在,幾乎所有的減肥理論都是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限制人的食欲,二是讓胃部有吃飽的感覺。近年來,更多的專家從限制食欲轉向盡快誘發吃飽的感覺。這是減肥理論的“新潮流”。
人們吃東西是因為身體有需要。身體的需要能通過饑餓感表現出來。因此,人會在感到饑餓時吃東西。但是,人是否饑餓,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
在食物不足的年代,饑餓感主要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確確實實需要補充營養。今天的情況不同了。現代社會,尤其是城市人,普遍營養過剩。當我們需要進食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驅動的。我們的身體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營養,因為心理需要或者是出于慣性,或者是被誘惑,我們才會不自覺地吃進去過多的食物。所以,或許我們的饑餓感是可以被轉移的。
由此說來,想要減肥,首先就必須減少心理性的進食。真正餓的時候再吃東西。單純限制食欲不是理想的減肥辦法,會有不小的副作用。同時,也喪失了吃飯這一生活樂趣。因此,減肥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如何讓人得到“吃飽”的感覺,也就是說讓胃和心同時吃飽。
別把吃飯當成形式
“按時吃飯”是廣為流傳、人盡皆知的養生之法,但是因為太多人做不到,所以在對抗肥胖時未戰先輸。
如果你身邊就有天天嚷著減肥,卻始終減不下來的人,不妨問問他:“你的三餐定時吃嗎?”問過幾個人你就會發現,他們中大多數都有三餐不定時的問題,甚至有時候一天就吃1~2餐,早餐、午餐不吃,餓了就隨便吃些零食,晚上狂吃一頓的人也不少。
事實上,首先,零食體積小,不易給人飽腹感,一不小心就會吃多,而且零食多是高熱量、高糖、高油,可能還沒吃飽,攝入的熱量就超過了一頓正餐。其次,如果餓過頭,血糖就會下降,不僅會讓人頭暈眼花,還可能降低人的判斷力,特別容易引誘人大吃大喝,并且選擇甜食和油炸食品。與此同時,饑餓還會擾亂身體的新陳代謝,身體誤以為你處在饑餓狀態,自動讓新陳代謝“休眠”。長久下來,新陳代謝率可能會逐漸降下來,一旦熱量囤積就會讓人發胖。所以,從現在就開改變吃飯不定時的習慣吧。
細嚼慢咽 吃對了才減肥
除了按時吃法,認真咀嚼食物也很重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吃東西的時候,有多少次是注意力集中在要吃的食物上,平心靜氣地享受食物?又有多少次是心不在焉或者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甚至吃完了都沒能體會到食物的味道?
研究發現,專心咀嚼食物20分鐘以上,大腦會有“飽”的感覺,如果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看文件,囫圇吞棗般地吃飯,會讓大腦反應不過來,反而會吃下更多食物。所以,大家不妨花20分鐘專心吃一頓飯,別再給脂肪“上身”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睡眠是胖子們的頭號大敵,國內外研究證實,每天睡眠少于6小時,或者超過8小時的人,體重指數比能保證7~8小時睡眠時間的人高,并且更容易累積脂肪。
不想發胖睡飽6~8小時
睡眠不足會讓人胃口大開,人缺乏睡眠,體內會激增一種叫做“胃饑餓素”的激素,這種激素會讓人食欲大增。而同時體內的一種叫做“瘦蛋白”的“瘦素”水平會下降,這種“瘦素”負責給人發送“飽腹”信號,它的減少會降低你對自己是否已經吃飽的感知度,很容易誤導你攝入過多的熱量,讓你漸漸胖起來。
而且,當人缺乏睡眠的時候,不僅僅是想吃東西,而且更想吃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反而對蔬菜、水果、全谷類的健康食物興致缺乏。這時候人們會特別渴望簡單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比如巧克力、蛋糕、面包和糖果,因為它們轉化成能量的速度更快。
睡眠的長度是基本需求,睡眠的品質更需關注。很多人的睡眠問題不只是時長不夠,睡覺中大腦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更是關鍵。睡覺前想著工作、看電視、打游戲、玩手機,讓很多人在入睡以后,大腦還在不停地運轉,可能睡不到時間就會自己醒來,也可能睡夠了8小時還是犯困。這都是因為大腦沒有休息好,大腦沒有睡飽。
所以,想要睡得好,就別再把“費心”的事情帶上床。建議在睡前半小時做些能安定心神的事,比如靜坐、專注深呼吸,或者是簡單的按摩,排除雜念,有助好眠。
減肥從養成運動習慣開始
除了飲食,運動量不足是我國平均肥胖率高達12%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是學校和家兩點一線、上班族是公司和家兩點一線,一些老年人更是整日“宅”在家里不出門,有限的運動量無法消耗掉那么,想要運動減肥該從何開始呢?每天的攝入,胖起來就成了必然。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慢跑應當比步行更容易消耗能量,減肥效果應當更好,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慢跑的減肥作用要比走路差,消耗的熱量也少。從運動力學的原理去印證,因為跑步是利用肌肉的彈性,肌肉彈性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能使人輕松到達目標位置,而省去了身體移動到這一位置的能量,所以所消耗的能量就會相應減少。而走路則完全利用身體移動,沒有肌肉反作用力那么輕松,因而實際消耗能量要比慢跑多。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驗,慢慢地逛街要比慢跑在同樣的距離累得多,就是這個道理。據測算,人在快步走時比同速度慢跑同樣距離所消耗的能量多2~3倍。由此可見,在運動減肥中快走是消耗熱量最好的辦法之一。
步行是人類基本的活動方式之一,更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許多臨床實踐證明,在中老年人中流行的“三五七步行法”,即每天走1或2次,每次走30分鐘以上的路程,每周步行5次,運動后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鐘170次,能使糖尿病的發病率下降50%。所以,大家不妨從步行開始,讓運動變成習慣。
案例:
孫樂樂(化名)就快成年了,173厘米的身高讓她在同齡女生中很顯眼,但同時讓她引人注意的還有她肥胖的身材。孫樂樂是跟著奶奶爺爺長大的,因為老人總說:“孩子小時候就該多吃,白白胖胖的才會健康”“小時候胖,長大自然就能瘦”,而且,因為爺爺奶奶上了年紀偏愛重口味食物,孫樂樂的早餐就會吃肥腸、紅燒肉等高脂肪、高鹽的食物,所以她從小就是個“胖女孩”。然而,如今即將成年的她依然很胖,嘗試了很多方式減肥,都收效甚微,至此,家人也都開始擔心她的減肥問題。
兒童肥胖可能伴終生
肥胖兒童除了會在未成年時就患上像成年人一樣的各種疾病,成年后患肥胖癥的可能性也更大。其實,人肥胖與否,一般是看其脂肪細胞的數量和脂肪細胞的大小。如果兒童時期營養攝入過多,那么極有可能使其的脂肪細胞大幅增加,導致肥胖。有數據認為70%~80%左右的兒童肥胖可能會發展成為成年肥胖。孫樂樂就是此中典型。
專家提出,肥胖兒童在青春期前減肥成功,其成年后患病風險會隨之降低。如果肥胖兒童能在12歲前減肥成功,其中年后糖尿病、高血糖、高血壓等病癥的風險與正常人無異。所以,預防肥胖必須從兒童抓起,不要等到成年肥胖之后才想到減肥,那時很可能為時已晚了。
兒童肥胖也可能是遺傳
專家們認為肥胖的病因非常復雜,但主流的觀點是,肥胖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所謂遺傳就是指父母或親代的特征向后代傳遞的現象。肥胖者往往有著明確的家族史,如果父母均是肥胖者的話,那么其子女肥胖的機會可達到70%~80%;如果父母僅一方為肥胖的話,那么其子女肥胖的概率為40%~50%;如果父母雙親的體形正常或偏瘦的話,那么肥胖的發生率僅為10%。
由此可知,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肥胖的發生發展。但要注意,人類肥胖基因決不像某些動物那樣是單基因控制的,而是復雜的多基因系統。目前認為,遺傳與環境因素有協同作用,只有具有肥胖傾向的人處在致肥環境中,肥胖才得以發生,所以消除或改變導致肥胖的環境十分重要。
零食讓兒童體重超標
除了部分因為疾病引發的肥胖癥,大多數孩子的肥胖都是錯誤的喂養方式引發的,比如孩子們在餐前、餐后吃高脂肪、高糖和高熱量為主的零食,進而養成了過度喜愛甜食、垃圾食品、油炸食物,喜歡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等。
兒童時期是身體發育特別是大腦發育的最好時期,需要大量的均衡的營養補充,如果一味減食,勢必影響正常必需的營養的攝入,甚至還會引發貧血等疾病。因此,兒童肥胖不能用減食方法,而應該學會控制飲食,限制孩子吃零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們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甜食及各類洋快餐,適量攝入瘦肉、蛋、奶制品,或者把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當作零食食用。否則體重沒有減下去,體質卻被減壞了,確實有點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