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珊珊
指導專家·閆增龍(遼寧省人民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外科主治醫師)
楊睿(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關節習慣性脫位非常常見,一旦發生了第一次,即使復位后也很容易再次發生。年齡低于20歲的患者中,其復發率高達90%以上,原因在于年輕患者脫位時對肩關節破壞性較大。
當肩部有外傷史,肩部塌陷,外觀畸形,疼痛,主動、被動活動受限;或肘部靠近胸前,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時,就要高度懷疑肩關節脫位。根據脫位的方向,肩關節脫位可分為前脫位(約占95%)、后脫位、下脫位(非常罕見)。
肩關節脫位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與肩關節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像放在球托上的高爾夫球一樣很不穩定,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常發生在接觸性運動過程中,如足球、籃球、柔道等;在交通事故中也很常見。
肩關節脫位會導致肩關節疼痛,甚至還可能導致關節畸形,活動功能障礙,或者出現異常活動。肩關節脫位后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除了發生撕脫傷外,還會造成相關軟骨和骨性結構的破壞,使治療更加困難。而反復脫位又會明顯加劇患肩的退行性變,使肩關節骨關節炎提前出現。
肩關節脫位主要是肩關節內的盂唇和盂肱韌帶符合體損傷,肱骨頭正是從這個薄弱區滑出,而且每次脫位常伴有肱骨頭和關節盂骨質的丟失,造成再發脫位的風險進一步增大。現在肩關節習慣性脫位的手術治療有傳統切開手術和關節鏡微創手術,目前對于所有小于30歲的脫位患者,建議是在初次脫位后就實行手術治療。
對于年齡大于30歲的,并且積極參與活動脫位的患者,在初次關節脫位后可嘗試非手術治療。患者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判斷肩關節脫位的情況,一般可以通過手法復位,或者通過手術治療。
如果發生第二次脫位,建議實行手術治療。因為隨著復發脫位次數的增多,關節囊、軟骨、骨組織缺損會迅速累積。本來是比較輕的傷,如果拖延,容易延誤治療。首次肩關節脫位在40歲以上的患者,其復發率大大降低,僅為10%。老年患者由于肩袖肌群往往嚴重退化,易伴發肩袖損傷。老年患者肩關節前脫位,經過手法復位后,如果一直殘存肩部疼痛,尤其夜間疼痛明顯,同時感覺肩關節上舉無力,應到醫院做MR檢查,以了解有無肩袖損傷,再讓專業的肩關節醫師指導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