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月 梁慧敏 張福蓮 王春梅
(1.天津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天津 300070;2.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 我國成年DM 患病人數居世界首位[1],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快,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人數急劇增加[2],在我國,T2DM 的患病人數占糖尿病人群總數的90.0%以上[3]。良好的血糖控制對預防T2DM 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至關重要。 然而,盡管有廣泛可選擇的DM 醫學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許多患者仍未達到血糖控制標準,缺乏對DM 的全面認識,自我管理效果不佳,治療率、管理率、達標率較低[4,5]。 疾病感知(Illness Perception,IP)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2],該概念來源于上世紀80 年代Leventhal 提出的自我調節常識模型,是一種隱形的、 常識性的信念。 當疾病或癥狀存在時,患者的身心應對反應被喚醒,根據其教育、既往經歷等形成特定的認知, 對于幫助患者應對其病癥非常重要[6]。 因此,本研究調查了T2DM 患者IP 現狀,并對IP 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便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
①數據源。在計算機系統的實際運行中,抓包程序就是網絡系統當中的數據源,經過對主機、互聯網系統間數據包的攔截(數據源中包含數據庫信息、系統相關信息等,以及互聯網系統的數據結構),在數據源當中抓包的程序中手機數據信息,之后對數據信息進行加工處理。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 月天津市某三甲醫院住院的T2DM 患者為調查對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3],經臨床醫生診斷為T2DM;②年齡18~80 周歲;③精神正常,思維清晰,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能獨立或通過研究者幫助完成問卷; ④知情同意, 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 ①伴有DM 急性并發癥(DM 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綜合征、DM 乳酸酸中毒、低血糖)且病情不穩定;②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惡性腫瘤終末期;④其他疾病或原因引起病情不穩定。 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批件號為DXBYYhMEC2019-9。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2 中文版簡易疾病感知問卷 簡易疾病感知問卷 (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BIPQ)由Broadbent 等[7]編制,用來評估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和情緒反應。 共9 個條目,其中5 個條目用來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感知,即生活影響(BIPQ-1)、持續時間(BIPQ-2)、個人控制(BIPQ-3)、治療控制(BIPQ-4)、癥狀程度(BIPQ-5);2 個條目用來評估患者對疾病的情緒感知, 即關心程度 (BIPQ-6) 和情緒影響(BIPQ-8);1 個條目用來評估患者對疾病的理解感知(BIPQ-7)。條目9 為開放性問題,要求受訪者填寫3 個造成其T2DM 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強制性的。 其余8 個條目采用0~10 分Likert 11 點計分法,計算總分時條目3、4、7 反向計分,總分為0~8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所感知的疾病威脅越多。 本研究利用條目1~8 對患者進行調查并以其總分來反映患者的IP情況。Nie R 等[8]利用BIPQ 對我國T2DM 患者的調查顯示該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1。
1.2.1.1 一般情況 調查表由研究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包括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方式、文化程度、職業狀態、月經濟收入、醫療保險;臨床資料,如病程、治療方式、近1 年DM 急性并發癥發生情況、DM 慢性并發癥情況、家族史、體質量指數(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小時血糖(2h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
2.2 患者的疾病感知情況 患者BIPQ 得分10~70分,平均為(42.59±9.98)分,各條目得分情況見表1。
2.3 患者疾病感知的影響因素 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態、月經濟收入、DM 慢性并發癥患者BIPQ 得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BIPQ 得分與病程呈正相關(P=0.008)、與FBG 呈負相關(P=0.042),見表3。 以BIPQ 總分為因變量,按照進入水準α=0.05,剔除水準α=0.10, 將存在統計學差異的自變量納入到多元回歸分析。 各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 多元逐步回歸結果顯示,職業狀態、文化程度、月經濟收入、合并慢性并發癥情況4 個變量進入方程,共可解釋BIPQ 總變異的17.9%(R2=0.194, 校正R2=0.179,F=12.907,P<0.01)。 見表5。
1.1 鄉鎮文化人才總量、特別是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偏少,正高職稱人才幾乎沒有,副高職稱技術人才也是鳳毛麟角。中高級人才多為文化藝術、文博,并多數集中在縣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如:文工團、博物館、文化館等單位,而真正在鄉鎮文化站的人才比較少。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釆用頻數和構成比進行描述;計量資料中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均數±標準差 (±s)描述,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中位數及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 單因素分析采用t檢驗或Kruskal-WallisH檢驗進行分析。 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或Spearman 檢驗進行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的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20 份,回收問卷219 份,有效問卷219 份,有效率99.55%。219例患者中, 男130 例 (59.4%), 年齡<60 歲151 例(68.9%),在婚197 例(90.0%),獨居19 例(8.7%),初中及以下學歷79 例(36.1%),在職91 例(41.6%),月收 入<3000 元79 例 (36.1%), 有 醫 保207 例(94.5%)。 治療方式:口服藥50 例(22.8%)、胰島素49 例(22.4%)、口服藥+胰島素120 例(54.8%)。 近1年發生DM 急性并發癥94 例(42.9%),有DM 慢性并發癥149 例(68.0%),有家族史142 例(64.8%)。病程[7 (2, 13)] 年,FBG[8.4 (6.9, 10.2)]mmol/L,BMI(26.76±3.90)kg/m2,2hBG(12.50±3.84)mmol/L,HbA1c(9.37±2.06)%。
1.2.2 調查方法 調查由同一名研究者進行, 調查前評估患者病情及病室環境, 在其病情穩定且不影響治療或休息的情況下進行。 向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患者解釋研究目的及意義,征得同意后發放問卷,統一指導語說明填寫的注意事項。 患者若在閱讀或書寫上有困難, 由研究者根據問卷條目向患者提問并在其做出選擇后代其填寫答案,當場核查問卷,若有遺漏項立即請其補充填寫, 問卷回收后查閱其病歷及護理評估單,收集相關的實驗室檢查結果。

表1 患者疾病感知各條目得分情況(n=219)
孔老一走了一段,覺得落了點什么,又回轉身去,重重地給弟兄們跪下,大聲說:底柱兄弟,五連的兄弟們,我帶不了你們回家,我帶不了你們哇……
3.1T2DM 患者的疾病感知現況 本研究患者的BIPQ 總分為(42.59±9.98)分,與王婧等[9]研究類似,均反映出患者對疾病的感知處于中等偏高水平。 生活影響方面, 患者認為T2DM 對其生活有一定的影響, 分析原因可能是T2DM 患者95%的管理由自己實施[10],需要通過飲食、運動、血糖監測、遵囑用藥等日常行為來維持良好的血糖水平, 在此過程中患者需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同時頻繁地血糖監測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經濟負擔。 疾病持續時間方面,本研究與Nie R 等[8]研究均發現患者在T2DM 持續時間問題上的得分最高, 說明患者已經了解到DM是一種終身性疾病。 疾病控制方面,患者肯定藥物對疾病治療作用的同時也開始意識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這與Ashur ST 等[11]研究類似,但是,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控制感高于個人控制感, 反映出目前多數患者認為通過自我管理控制疾病的效果不如治療控制的效果,相比于自我管理,更多的患者傾向于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對疾病進行控制。 癥狀程度方面,本研究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由輕至重差異較大, 與邱良枝等[12]研究類似,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患者病程長短不一有關,部分患者病程短或為新診斷T2DM,尚未出現相關的慢性并發癥, 從而未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 關心程度和認識理解方面,患者對疾病的關心和重視程度較高, 對于T2DM 診療等方面的認知處于中等水平,這表明患者對自己的疾病非常關心,但對其認識尚淺, 缺少或沒有途徑獲取專業的DM 知識可能是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患者的DM 教育應作為護理工作的重點。此外,Stuckey 等[13]研究發現DM 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傾向,與之類似,本研究發現T2DM 對患者的情緒有一定影響, 可能與部分患者病程長及長期慢性并發癥的相繼出現有關。 同時,不良的情緒又會影響患者的血糖控制,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應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
華東師范大學李家成教授認為,學術研究就是接著說,學會完善;繼續做,而不是重頭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為我所用,這就省去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漫長探索和艱辛嘗試,可以直接翻山越嶺,早日登頂。

表2 不同特征患者疾病感知得分比較(n=219)

注:a 為Spearman 檢驗;b 為Pearson 檢驗

表4 自變量的賦值情況

表5 患者疾病感知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2 影響T2DM 患者疾病感知的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在職、文化程度低、月經濟收入低、伴有慢性并發癥的患者所感知的疾病威脅越為嚴重。Abubakari AR 等[14]研究顯示,與失業/退休人員相比,在職者對DM 抱有更多的威脅性觀點, 伴有神經病變患者對DM 的看法也更具威脅性。 與之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在職者感知的疾病威脅低于已離職或退休者,可能是由于在職者工作生活緊迫,面臨更多的職場競爭壓力,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往往忽視了自我保健以及對疾病癥狀的感受。 與Abubakari AR 等[14]研究類似的是,本研究發現合并慢性并發癥者對DM 感知的威脅更多, 這可能是隨著病情的進展,各種慢性并發癥相繼出現,使患者病情加重,而神經病變是患者較早出現的臨床癥狀,給患者帶來身體不適的同時,增加其對疾病的無助感,從而感知到更多的疾病威脅。 文化程度方面,本研究發現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對DM 感知的威脅越少。 分析原因可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患者對其疾病有更強的個人控制力, 更相信他們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控制其疾病[15]。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相比于高收入者來說,低收入者感知的疾病威脅更多。 藥物治療、胰島素注射以及各項實驗室檢查是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項目,也占據了醫療支出的較大比重。 王俊等[16]對我國DM 醫療費用研究的系統評價也顯示,我國DM人群直接醫療總費用在(850~1000)億元。 所以相對高收入者來說,DM 可能會花去低收入者大部分積蓄,給其造成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易給其帶來較重的心理壓力。 這可能是造成經濟條件較差患者的BIPQ得分更高的原因。 Wisting L 等[17]研究顯示DM 患者對疾病感知的威脅越多,其HbA1c 水平越低。與之不同, 本研究并未發現兩者間存在相關關系。 但發現BIPQ 得分越高的T2DM 患者,FBG 水平越低。 這可能是因為BIPQ 得分高的患者能更多地感受到疾病帶來的不良癥狀, 因而采取了嚴格的血糖控制以試圖減輕當前不適。 然而,HbA1c 作為評價DM 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指標, 反映的是患者在過去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良好穩定的血糖水平可以減少患者對DM 的負性看法, 同時患者對DM 積極的看法也會促使患者采取積極的行為以控制血糖, 二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這提示護理人員應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良好控制即刻血糖的同時,重視長期血糖水平的控制。 雖然本研究尚未發現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但并不否認二者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今后可擴大樣本量,開展縱向研究,以及探討二者之間的中介因素。
綜上所述, 本研究發現T2DM 患者對糖尿病的感知得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低學歷、不在職、低收入、 合并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患者感知的疾病威脅越為嚴重。 大多數患者已經知曉糖尿病會伴其一生并需要終生服藥, 但對自己在自我管理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出現身體不適的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 而這些不適及消極感知又會反過來影響患者的血糖控制,最終加重病情。本研究采用橫斷面調查設計, 對患者當前的疾病感知情況進行了調查, 但疾病感知是一個可改變的因素, 今后可在T2DM 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關注其疾病感知,并針對患者的疾病感知開展縱向干預,以了解疾病感知改變對其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的影響,為今后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