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吳春蕊 王娟 荊麗娜 于萍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 infection,CAUTI)是指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或拔除尿管后48 h 內發生的尿路感染[1]。 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報道,尿路感染發病率居醫院感染第一位,約占所有醫院感染的40%, 其中80%是由于留置導尿管引起的。國內一項對2 634 例住院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的228 例進行回顧性調查, 泌尿道感染占醫院感染的17.54%,居醫院感染的第3 位[2],與2015 年我省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一致。 有相關調查顯示,超過2%的患者是由于尿道口周圍護理不到位而直接引起CAUTI[2]。 因此,導尿管留置后尿道口護理對預防CAUTI 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對于會陰護理應該選擇哪一種清潔方式臨床中仍沒有達成共識。 傳統護理觀點認為: 使用0.5%碘伏等消毒尿道口及局部皮膚與黏膜可以抑制局部細菌生長, 降低逆行尿路感染率[3]。 但是,我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推薦會陰護理采取清潔式護理。 為研究兩種不同方式的會陰護理對CAUTI 發生率的影響, 本文選擇留置尿管的12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我院神經內科病區接受治療并進行留置導尿管的患者120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 歲;②導尿管留置時間>48 h; ③插管不會引起患者身體嚴重不適,如尿道灼痛、尿道出血、會陰皮膚黏膜過敏等。 排除標準:①譫妄、精神異常等不能配合;②留置導尿管前已發生尿路感染及大小便失禁; ③合并嚴重免疫功能低下;④合并營養不良(血清白蛋白≤30 g/L)、貧血;⑤研究期間患者發生拔管、尿管脫出等不良事件。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2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留置尿管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留置導尿管均采用同一廠家生產的一次性使用無菌雙腔乳膠導尿管、 一次性使用無菌密閉式抗返流引流袋。
1.2.1 護士培訓 對科室護士進行培訓, 使其掌握無菌留置導尿術、 不同會陰清潔護理方法及尿培養標本采集方法,規范化操作,最大限度降低對研究的影響。
1.2.2 觀察組 留置導尿患者每天2 次會陰護理,具體操作:生理鹽水加溫至38~40 ℃備用。 護士進行尿道口周圍區域和近尿道口段導尿管表面的擦洗清潔,男性擦洗的順序:大腿內側1/3,由外向內擦洗至陰囊邊緣,順序為先對側后近側;陰莖頭部,一手手持紗布將包皮后推露出冠狀溝, 另一手由尿道口向外環形擦洗陰莖頭部;陰莖體,由上向下擦洗;陰囊部,擦洗陰囊及陰囊下皮膚皺褶處,順序為對側-上方-近側-下方;最后,擦洗尿管近端、肛周及肛門部位。 女性擦洗的順序:大腿內側上1/3,由外向內擦洗至大陰唇邊緣,順序為先對側后近側;陰阜:由對側至近側;陰唇:順序為由上向下,由對側至近側;尿道口和陰道口:一手分開陰唇,另一手由上向下從會陰部向肛門方向擦洗;最后,擦洗尿管近端、肛周及肛門部位。 會陰護理按順序擦洗,無菌棉球每擦洗一處均應更換,不得重復使用[4]。
1.2.3 對照組 留置導尿患者每天2 次會陰護理,使用0.5%碘伏大棉簽消毒會陰部,消毒順序同觀察組。
1.3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第3、7、14 天由護士采集留置導尿管尿液標本。 方法: 夾閉導尿管10~20 min 后,用75%酒精消毒導尿管采集部位,用無菌注射器采集5~10 mL 尿液, 將尿液注入帶螺帽無菌容器,及時送檢[5]。
1.4 診斷標準 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診斷標準: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或不伴發熱,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①尿檢白細胞男性≥5 個/高倍視野, 女性≥10 個/高倍視野,留置導尿管患者應結合尿培養。 ②臨床已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療有效而認定的泌尿道感染。 病原學診斷無癥狀性菌尿癥:患者雖然無癥狀,但在近期(通常為1 周)有內鏡檢查或留置導尿史,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濃度≥104cfu/mL、 革蘭陰性桿菌濃度≥105cfu/mL,應視為泌尿系統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8.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Shapiro-Wilk 檢驗法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在留置導尿管第3、7、14 天的CAUTI 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AUTI 發生率的比較[例(%)]
導尿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 經尿道插入膀胱的導尿管為致病微生物進入尿道提供了入侵門戶,致病菌可以經導尿管的腔內途徑或腔外途徑引發感染[6,7]。 由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集尿系統和貯尿袋是相對封閉的環境,腔內感染的可能性相對較少,導尿管腔外逆行感染是細菌侵入尿路的主要方式[8],導尿管與尿道之間的黏液鞘是細菌進入膀胱的主要途徑。我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中提出留置導尿管期間,應當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通過會陰護理, 尿道口周圍保持一個相對清潔的環境是降低CAUTI 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預防CAUT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通過改用生理鹽水清潔會陰,結果顯示:兩組第3、7、14 天的尿路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因此生理鹽水清潔會陰不會影響CAUTI 的發生率。0.5%碘伏的pH 值在2.0~4.0 之間,消毒效果易受皮膚黏膜表面有機物、酸堿度、表面吸附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其對皮膚與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時會引起局部皮膚與黏膜紅腫, 還可破壞尿道口黏膜的pH 值,反而會破壞皮膚與黏膜的完整性,甚至出現皮膚過敏。 另外,0.5%碘伏擦洗影響了尿道口皮膚正常菌群的存在,不利于自身免疫防御的發揮,還導致了菌群失調,更易誘發感染[2]。 因此,使用0.5%碘伏每日擦洗會陰局部,不但不能預防CAUTI,還可能有增加CAUTI 的風險。另一方面,從患者舒適程度而言,生理鹽水pH 值為6.5~7.5,呈中性,對黏膜和皮膚無刺激性,患者更舒適。
綜上所述, 患者留置導尿后每天2 次應用生理鹽水清潔會陰, 既不影響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又改善患者的舒適度,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降低科室運行成本,在預防CAUTI 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