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鄭州450006)
進展性腦卒中指卒中發病12 h~1 周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呈漸進性加重,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25%~40%,預后較差,具有較高的病殘率、病死率[1~2]。抗血小板聚集為腦卒中治療重要手段。雙抗(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治療為臨床治療進展性腦卒中常用方案,抗血小板效果顯著。但進展性腦卒中病情重,預后差,僅進行雙抗治療,部分患者效果欠佳。替羅非班為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體拮抗劑,可對血小板聚集最后環節起到抑制作用。本研究選取我院進展性腦卒中患者106 例,旨在探究雙抗、替羅非班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6 例進展性腦卒中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 例。對照組女23 例,男30 例;年齡44~76 歲,平均(61.29±6.85)歲;合并癥:糖尿病13 例,高脂血癥19 例,高血壓病12例;觀察組女21 例,男32 例;年齡42~77 歲,平均(60.83±7.12)歲;合并癥: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癥17 例,高血壓病14 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4》診斷標準[3];患者或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曾接受血管內外科治療;既往有心房顫動病史;合并腦出血;合并血液系統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調整血壓、活血化瘀、降低顱內壓、腦保護劑等對癥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雙抗治療,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20120236)100 mg/次,口服,1 次/d;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23115)75 mg/次,口服,1 次/d,持續治療1 周。
1.3.2 觀察組 給予雙抗、替羅非班(國藥準字H20090227)聯合治療。雙抗用法同對照組,替羅非班0.4 μg/(kg·min)靜脈0.5 h,隨后以0.1 μg/(kg·min)持續靜滴2~3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雙側大腦中動脈脈動指數、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德國DWL 公司超聲徑路多普勒血流分析儀檢查。(3)比較兩組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比較。空腹抽取3 ml 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以乳膠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
1.5 療效標準 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評分(NIHSS)評估,評分減少91%~100%為基本治愈;評分減少50%~90%為顯效;評分減少15%~49%為好轉;評分減少<15%為無效。將基本治愈、顯效及好轉計入總有效。
1.6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2.45%,高于對照組的75.4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脈動指數、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脈動指數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cm/s)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脈動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平均血流速度(cm/s)治療前 治療后53 53 t P 0.98±0.13 1.01±0.11 1.283 0.203 0.76±0.09*0.85±0.12*4.368 0.000 30.18±2.37 29.86±2.41 0.689 0.492 34.81±3.06*32.19±2.93*4.502 0.000 57.68±4.61 56.73±4.72 1.048 0.297 68.54±5.06*63.75±4.81*4.995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 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 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 比較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3 53 10.034 5.619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8.09±4.17 8.49±4.30 0.486 0.628 2.26±0.71 4.81±2.06 8.520 0.000
進展性腦卒中發病機制復雜,其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血栓進展性因素及非血栓進展性因素。有學者指出,血小板在血液凝集狀態、血栓形成、炎癥反應等中發揮重要作用[4]。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為最常用抗血小板藥物。血栓素A2對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縮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環氧合酶合成,阻斷血栓素A2生成,發揮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氯吡格雷屬噻吩吡啶類藥物,其代謝產物可選擇性結合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環化酶耦聯的ADP 受體,阻斷GPⅡb/Ⅲa 復合物活化(ADP 介導),對血小板聚集起到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但雙抗治療僅對血小板聚集某個環節起作用,部分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療效不理想。替羅非班抗血小板作用更強,可抑制GPⅡb/Ⅲa 受體,對血小板交聯位點進行競爭性占據,抑制血栓形成[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2.45%高于對照組的75.47%(P<0.05)。表明進展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與替羅非班聯合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血流動力學指標可對腦血管狀態、腦血流速度等進行直接反映。治療后觀察組脈動指數低于對照組,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進展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與替羅非班聯合治療,可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分析其原因在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羅非班可通過不同途徑抗血小板、抑制血栓聚集,聯合用藥可起到協同效果,促進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與張光妍等[6]研究結果一致。
有學者指出,hs-CRP 可對核轉錄因子-κB 轉導通路進行直接激活,引起內皮功能損傷,促進斑塊破裂,誘導血栓形成[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進展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與替羅非班聯合治療,可降低血清hs-CRP 水平[8]。綜上所述,進展性腦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與替羅非班聯合治療,可降低血清hs-CRP 水平,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療效顯著。但本研究樣本量小,且未進行長期隨訪,有待臨床擴大樣本量、隨訪時間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