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芳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 鄭州450003)
腦卒中在臨床中發病率較高,尤其多發于中老年群體,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常見合并癥,主要表現為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和肩周疼痛,影響患者的上肢關節活動度,進而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造成影響[1]。因此,如何有效預防腦卒中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加速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成為臨床康復治療關注的重點。本研究分析早期康復治療在腦卒中肩手綜合征預防及上肢運動功能改善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44~76 歲,平均(59.6±4.3)歲;其中左側肢體偏癱26 例,右側肢體偏癱24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45~78 歲,平均(59.8±4.7)歲;其中左側、右側肢體偏癱各25 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及肢體偏癱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CT 或MRI 等檢查確診;均存在一側肢體偏癱;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頸部疾病、肩周炎等所致肩部疼痛;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擴張血管等藥物治療和護理干預。研究組在患者病情穩定48 h 后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對于發生肩手綜合征的患者均常規口服止痛藥物和實施向心性纏繞。康復措施:(1)體位擺放。在給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時,應盡可能確保腕關節處于背伸位,避免腕關節屈曲。患者取平仰臥位時,可在頭部墊枕頭,并適當將床頭調高20°。將薄枕頭墊在患肢上臂,上臂輕推至肩關節內上方。健側臥位時應自然放松患側上肢,并將上臂推向肩關節上方,腕關節背屈30°,肘關節伸直,盡可能避免患側臥位,減輕對患側肢體的壓迫。取坐位時應使用支撐物對上肢進行墊附,以免腕關節屈曲,也可以使用三角巾對患側上肢進行懸吊固定,以免肩關節出現自然下垂或半脫位的情況,加重患者水腫。(2)運動功能康復訓練。通過利用Bobath 技術、上肢關節被動運動等,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協助患者開展肩胛帶被動運動,同時結合主動聳肩、雙手交叉上舉、上肢抓握等上肢主動運動,訓練應由近向遠,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加大活動力度,以患者感覺不疼痛為宜。指導患者開展肩肘腕手指關節屈曲、伸展訓練,并通過練習進餐、刷牙以及穿衣服等動作,增強手指靈活性和協調性,促進患者生活能力提升。(3)功能性電刺激。為加速患者康復,可適當使用日本歐技公司生產的神經電刺激儀(KR-7 型低頻治療儀)治療,合理設置各參數,每次治療30 min,每天1 次。
1.4 觀察指標 (1)采用福格-米勒運動功能評分法(FMA)中上肢部分量表,對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的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該量表包括33 個項目,總分為66 分,患者得分越高提示其上肢功能越好。(2)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對患者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的自理能力進行評分,總分值為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Barthel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FMA 評分、Barthe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MA 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arthel 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Barthel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Barthel 評分比較
Barthe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FM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20.9±3.3 21.2±3.5 0.440 9 0.660 2 39.2±4.5 28.8±3.7 12.622 9 0.000 0 37.9±4.2 37.8±4.4 0.116 2 0.907 7 66.7±5.8 48.3±4.9 17.135 8 0.000 0
2.2 兩組肩手綜合征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發生肩手綜合征的患者為2 例,其總發生率為4.0%(2/50),對照組發生10 例肩手綜合征,對照組發生率為20.0%(10/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606,P<0.05)。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是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而引發的腦組織損傷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且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3]。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在腦卒中患者中較為常見,且往往恢復較為困難[4]。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可出現腕關節、手指等部位疼痛和活動受限的情況,嚴重者還有可能出現關節僵直和肌肉萎縮等,給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且肩手綜合征的發生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恢復[5]。因此,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肩手綜合征發生風險,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對其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肩手綜合征的具體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該疾病的發生可能與肩關節半脫位、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神經源性炎癥以及中樞神經損傷等具有較大關系[6]。肩手綜合征會加劇患者疼痛,使得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療,所以臨床在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治療的同時,還應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7]。有研究報道,在腦卒中患者中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對運動感受器的傳入及大腦皮層的傳出活動產生促進作用,從而加速患者大腦皮層神經功能重建,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8]。早期康復治療中正確體位的擺放,有助于促進患者血液循環。上肢關節被動運動可加速患者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增強關節活動度,減少肌肉韌帶攣縮,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9]。上肢關節主動運動能夠增強患者機體功能代償,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進而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因此有研究提出,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并進行適當的上肢關節運動,能夠有效加速腦卒中患者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FMA 評分、Barthel 評分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研究組的肩手綜合征發生率(4.0%)低于對照組(20.0%),說明在腦卒中患者中實施早期康復治療,能夠起到預防肩手綜合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增強上肢運動功能,改善患者預后。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正確體位的擺放、上肢主被動運動以及功能性電刺激等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環功能,促進肌肉運動,避免肩肘關節出現攣縮或粘連的情況,增強患者的肢體協調性,從而提升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應用于腦卒中患者,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肩手綜合征發生風險,促進其上肢運動功能改善,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臨床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