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徐公達
(1 浙江省海鹽縣康復護理院 海鹽314300;2 浙江省海鹽縣中醫院 海鹽3143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屬于功能障礙性綜合征,以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為主要特征,易間歇或持續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IBS 可根據大便性狀分為便秘型、腹瀉型、不定型、混合型,其中便秘型IBS 以排便困難、排便周期延長等為主要表現。西醫治療便秘型IBS 時多采用促動力劑、通便劑、益生菌等藥物來改善患者的排便情況,調節腸道功能,但單純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聯合中藥治療。中醫學認為便秘型IBS 屬于“便秘”范疇,多因稟賦不足、外邪入侵導致氣血、陰陽虧虛,進而導致腸道傳導失司,治療應以理氣通便、平衡陰陽為主[2~4]。加味枳術湯可利濕退黃、理氣健脾,但目前該藥物治療便秘型IBS 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加味枳術湯對便秘型IBS 患者的癥狀積分、排便情況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4 月~2019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便秘型IBS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24 例;年齡21~53 歲,平均(37.50±2.50)歲;病程7~26 個月,平均(10.50±4.25)個月。研究組男15例,女25 例;年齡20~54 歲,平均(37.64±2.35)歲;病程6~27 個月,平均(10.45±4.5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中IBS 診斷標準:排便頻率改變;排便后腹痛或不適癥狀緩解;大便外觀改變。患者近3 個月內每月至少3 d 存在以上癥狀。(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太陰陰結便秘證,主癥:大便不爽,排便不盡感,腹痛,腹脹,納呆;次癥:口干不喜飲,或口淡喜溫,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邊有齒痕,舌質淡,胖大,苔膩、苔白,脈沉遲。
1.3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病程≥6 個月;入組前1 個月未接受其他同類治療。排除標準:存在胃腸道器質性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存在腹腔手術史者;盆底綜合征、習慣性或藥物性便秘者;精神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國藥準字H19990317),口服5 mg,3 次/d;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國藥準字S10950032),口服420 mg,3 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加味枳術湯,方劑組成:枳實15 g,生白術30 g,干姜9 g,炙甘草9 g。噯氣者加桂枝10 g;腹中實痛者可加芍藥20 g、酒大黃10 g、延胡10 g;虛寒痛者可加肉桂6 g、附子10 g。每日1 劑,加500 ml 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療程4 周。
1.5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兩組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中醫證候(大便不爽、腹痛腹脹、納差、口干)進行評分,按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記為0 分、1 分、2 分、3 分,得分越高則病癥越嚴重。(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排便情況。自主排便次數指不借助外力幫助、每周自發排便數,包括未排盡、排盡感。完全自主排便次數指完全排盡的自主排便次數。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大便不爽、腹痛腹脹、納差、口干等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對比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大便不爽 腹痛腹脹 納差 口干治療前對照組研究組40 40 t P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40 40 t P 2.43±0.35 2.40±0.44 0.338 0.737 1.98±0.65*1.24±0.35*6.340 0.000 2.64±0.25 2.62±0.19 0.403 0.688 2.01±0.13*1.42±0.25*13.243 0.000 2.55±0.32 2.54±0.36 0.131 0.896 2.04±0.06*1.59±0.12*21.213 0.000 2.66±0.10 2.65±0.09 0.470 0.640 2.03±0.12*1.47±0.18*16.372 0.000
2.2 兩組排便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自主排便、完全自主排便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自主排便、完全自主排便次數均增加,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排便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排便情況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自主排便次數 完全自主排便次數治療前對照組研究組40 40 t P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40 40 t P 1.85±0.68 1.86±0.65 0.067 0.947 4.56±0.35*5.48±0.49*9.663 0.000 0.55±0.12 0.58±0.11 1.166 0.247 3.78±0.26*4.58±0.62*7.526 0.000
IBS 的病因尚未明確,目前多認為IBS 是由腸道感染、炎癥反應、胃腸道動力紊亂、腦-腸軸調節異常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5~6]。臨床多以藥物治療結合飲食調節為主。西藥莫沙必利片、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可有效提高胃腸動力,調節腸道菌群,改善患者的排便癥狀,但長期用藥會增加耐藥性,且易導致皮疹、腹痛等不良反應[7]。而中藥辨證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因此便秘型IBS 患者可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學認為,便秘癥也稱“結”,《傷寒論》中提出太陰陰結由寒凝內結、太陰脾虛陽虧、腸腑氣機受阻導致。太陰陰結便秘證的基本病機在于太陰中陽不足、升降失常、運化失司,治療應以理氣溫陽為主[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研究組的大便不爽、腹痛腹脹、納差、口干等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自主排便、完全自主排便次數高于對照組,說明加味枳術湯可減輕IBS 患者的中醫證候,改善患者的排便癥狀。分析原因在于方中枳實性辛、苦、微寒,歸胃、脾經,可化痰散痞、破氣消積;生白術味苦、性甘溫,歸胃、脾經,可燥濕利水、健脾益氣;干姜味辛,性熱,可回陽通脈,溫中散寒;炙甘草可益氣通陽、滋陰養血,發揮調和諸藥的作用[10]。全方補中有通,補而不滯,散陰結,調升降,理中焦,可發揮下氣通便、健脾溫陽的功效,進而有效治療太陰陰結便秘證。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枳實的提取物可使胃腸收縮節律有力,拮抗腸管收縮;白術可有效提高小腸推進功能,促進患者胃排空;干姜浸劑可抑制胃酸過度分泌,有抗炎、鎮痛作用;炙甘草可有效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發揮鎮痛效果。諸藥合用,對便秘型IBS 患者的胃腸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減輕患者病癥,促進排便。綜上所述,加味枳術湯聯合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可減輕IBS 患者的中醫癥候,改善患者的排便癥狀,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