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剛 石國梁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婦幼保健院普內科 固始465200)
2 型糖尿病是臨床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之一,初期患者多通過磺脲類藥物控制血糖水平,具有良好療效,但隨著病程延長,機體內胰島細胞功能受損,可能發生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等不良現象,患者需給予其他藥物治療[1]。甘精胰島素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藥物,屬于人工胰島素類似物,可改善胰島細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控制血糖,降低食欲,以阿卡波糖片較為常見。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探討阿卡波糖片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簡單隨機化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35~72歲,平均(46.59±4.06)歲;病程3~15 年,平均(8.19±1.71)年;體質量指數(BMI)22.7~27.5 kg/m2,平均(25.38±0.31)kg/m2。研究組男25 例,女18例;年齡36~73 歲,平均(47.13±4.80)歲;病程3~15年,平均(8.41±1.54)年;BMI 23.0~27.5 kg/m2,平均BMI(25.43±0.36)kg/m2。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2 型糖尿病;屬于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急慢性感染;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異常;存在腦部疾病;伴有相關藥物禁忌或過敏;屬于妊娠期糖尿病、繼發性糖尿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飲食干預、運動指導等常規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甘精胰島素(國藥準字S20160009)治療,初始劑量為10 U/次,睡前皮下注射,1 次/d,治療期間以餐后血糖4.4~10.0 mmol/L、空腹血糖(FPG)4.4~7.0 mmol/L 作為血糖控制目標,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使用劑量。持續治療3個月。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片(國藥準字H20020202)治療,初始劑量為50 mg/次,同食物一起服用,3 次/d。血糖控制目標與對照組相同,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使用劑量。持續治療3 個月。
1.4 療效評定標準 餐后2 h 血糖(2 h PG)下降至4.4~6.6 mmol/L,或FPG 下降至3.3~5.5 mmol/L 為顯效;2 h PG 下降至6.7~11.1 mmol/L,或FPG 下降至5.6~6.5 mmol/L 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2)血糖水平,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FPG、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3)治療期間低血糖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02%高于對照組的72.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3 個月后,兩組FPG、2 h PG、HbA1c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HbA1c(%)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FPG(mmol/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2 h PG(mmol/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43 43 t P 9.28±1.76 9.21±1.54 0.196 0.845 6.13±0.74*7.10±1.05*4.952<0.001 11.35±2.19 11.20±1.95 0.335 0.738 8.27±1.26*10.35±1.12*8.091<0.001 8.79±2.01 8.72±1.83 0.169 0.866 6.63±1.18*7.83±1.04*5.003<0.001
2.3 兩組低血糖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發生低血糖2 例,發生率為4.65%(2/43)。對照組發生低血糖6 例,發生率為13.95%(6/43)。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40,P=0.265)。
近年來,由于多數2 型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磺脲類藥物,導致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發生率呈逐漸升高趨勢。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糖尿病每年發生率占糖尿病發病率的5%~15%,5 年累積發生率則高達50%,日益成為臨床治療糖尿病的難題[2]。目前2 型糖尿病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可能與胰島細胞功能進行性衰退密切相關[3~4]。因此,臨床針對此類患者應采取更為合理、可靠的治療方式,以改善患者胰島細胞功能,控制血糖水平。
甘精胰島素是臨床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常用藥物,屬于人工合成的胰島類似物,經由皮下注射進入機體后,可相對穩定、持續釋放胰島素單位,有利于控制且維持血糖水平,還可恢復患者對藥物敏感性,改善胰島細胞功能[5]。但單獨應用時存在療效不明顯、不良反應多等局限性,需聯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因此,本研究在甘精胰島素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阿卡波糖片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兩者聯合可取得顯著療效。阿卡波糖片是臨床最常見α-糖苷酶抑制劑之一,可通過抑制人體腸道分解多糖,避免小腸吸收碳水化合物,達到減少血糖飄移,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6]。且阿卡波糖片還可加快胰高血糖素、膽囊收縮素釋放,抑制胃部排空,從而有效降低患者食欲,明顯控制餐后血糖水平[7]。本研究中,治療3 個月后研究組FPG、2 h PG、HbA1c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阿卡波糖片+甘精胰島素可明顯降低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甘精胰島素具有補充基礎胰島素作用;阿卡波糖片具有降低餐后血糖指標作用,兩者聯合應用可有效提高血糖達標率[8]。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僅為4.65%,提示阿卡波糖片+甘精胰島素治療發生低血糖風險低。
綜上所述,阿卡波糖片+甘精胰島素應用于磺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2 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療效顯著,可明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且低血糖發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