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銳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 鄭州475001)
下頜骨由于位置突出,極易受到損傷,在頜面骨折中發生率較高。下頜骨骨折的治療關鍵是要準確復位與固定[1]。小型鈦板或重建板固定術都屬于下頜骨骨折堅強內固定法,復位骨折段后用鈦釘通過口外或口內切口在骨折線兩端固定小型鈦板或者重建板[2]。治療下頜骨骨折應兼顧形態及功能的恢復,在堅固內固定術后牽引頜間能夠有效恢復患兒的下頜骨形態與功能[3]。本研究選取兒童下頜骨折患兒90 例,旨在探討重建板固定治療兒童下頜骨骨折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兒童下頜骨折患兒90 例,隨機分為重建板固定組和小鈦板固定組,各45 例。重建板固定組男32 例,女13 例,年齡8~13 歲,平均(10.2±1.4)歲;傷后至入院時間1~25 d,平均(12.5±2.3)d;骨折類型:單發37 例,多發8 例;骨折部位:左側29 例,右側16 例,下頜角3 例,下頜體14 例,頦部22 例,頦部合并體部6 例;致傷原因:摔傷39 例,車禍傷6例。小鈦板固定組男30 例,女15 例,年齡9~13 歲,平均(10.1±1.6)歲;傷后至入院時間2~25 d,平均(12.9±2.5)d;骨折類型:單發36 例,多發9 例;骨折部位:左側28 例,右側17 例,下頜角4 例,下頜體15 例,頦部21 例,頦部合并體部5 例;致傷原因:摔傷38 例,車禍傷7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X 線、CT檢查等確診為下頜骨折;(2)均符合下頜骨折的診斷標準;(3)均有牙錯亂、開口受限等臨床癥狀。排除標準:(1)有手術禁忌證;(2)具有較差的依從性;(3)存在溝通理解障礙。
1.3 手術方法 小鈦板固定組給予小鈦板固定治療,患兒行全身麻醉,鼻插管,依據其骨折部位將切口開在口內或頜下或下頜前庭溝,切開軟組織,將骨斷端暴露出來,然后對骨斷端進行牽拉,對上下頜牙關系檢查并復位,常規小鈦板固定。重建板固定組根據患兒骨折情況,移位明顯或者復位后不易保持者,于下頜骨下緣處選擇重建板固定,應用重建接骨板,固定受損骨折兩斷端骨質,同時盡可能使重建接骨板靠近下頜骨下緣。然后用大型鈦釘內固定骨折斷端,如果為完全游離骨塊,則將固定螺釘數量增加到2 枚或以上,螺釘最好在重建板上固定。固定好后拆除頜間結扎鋼絲,如果患兒有較多的缺失牙,則用頜間牽引鈦釘進行頜間牽引。兩組手術患兒采用內固定治療時,鈦板均固定于下頜骨下緣,避免損傷恒牙胚。術中對牙齦、面部神經進行保護。術后應用抗生素3~5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前術后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變化情況。采用攝曲面體層X 線片和X 線頭影測量片。(2)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5 療效判定標準 優:術后患兒具有完全正常的下頜骨形態、良好的牙合關系,張口度在35 mm 及以上;良:術后患兒具有基本正常的下頜骨形態、正常的牙關系,張口度在20~35 mm;差:術后患兒具有較差的下頜骨復位、紊亂的牙關系,張口度在20 mm 以下[4]。
1.6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比較 術前,兩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兩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均較術前升高,且重建板固定組升高幅度均顯著高于小鈦板固定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比較

表1 兩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比較
組別 n 時間 張口度 左側運動 右側運動 前伸運動重建板固定組45 45術前術后小鈦板固定組45 45 t P術前術后t P t 兩組術前P 兩組術前t 兩組術后P 兩組術后15.8±2.1 36.7±6.2 6.965<0.05 15.9±2.1 25.0±4.6 4.303<0.05 1.886>0.05 3.300<0.05 7.1±1.2 9.2±1.6 4.541<0.05 7.2±1.5 8.4±1.2 3.182<0.05 1.638>0.05 2.447<0.05 6.3±1.2 8.3±1.1 3.365<0.05 6.2±1.0 7.4±1.5 2.776<0.05 1.533>0.05 2.365<0.05 6.0±1.5 8.1±1.1 3.306<0.05 5.9±1.4 7.4±1.1 2.571<0.05 1.476>0.05 2.306<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重建板固定組優良率為93.3%,高于小鈦板固定組的7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下頜骨骨折主要表現為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現疼痛、腫脹、皮下淤斑,口周骨折線周圍的牙齦撕裂和出血,可伴有牙齒松動、折斷、移位等。咀嚼肌牽拉是造成骨折端移位的主要因素。出現骨摩擦音,同時伴有咬合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張口受限,影響正常地進食和語言功能,而且會造成面部畸形,以下頜偏斜畸形較為常見,同時伴有感覺異常[5]。兒童下頜骨骨折治療和成人治療不同,必須考慮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發育變化。由于骨板的連續性中斷,對應力無法進行傳導,因此復位后需將接骨板重新建立起來,將其設定為支柱固定,然后固定頜間,治療關鍵要求固定技術堅實可靠[6]。兒童下頜骨骨折固定時鈦板應固定下頜骨下緣,避免損傷恒牙胚。小型鈦板、重建板內固定術屬于一種堅強內固定法,在下頜骨骨折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固定強度,同時,鈦板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機體不易出現排斥反應,術后能夠在體內進行極長時間的維持[7]。小型鈦板固定下頜骨骨折后,骨折段可能仍然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因此,術后聯合頜間牽引治療患者能夠在骨折愈合早期促進小型鈦板固定力的增強及減輕骨折段不穩定引發的不利影響,為恢復下頜骨形態與功能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8]。
有研究表明[9],在下頜骨骨折的治療中,重建板固定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對上下頜的牙合關系進行改善,促進張口度的增大,同時還對患者的下頜骨正常形態具有較小的影響,兼顧了形態與功能。在下頜骨骨折的治療中,重建板固定具有較好的療效,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建板固定組的張口度、左側運動、右側運動、前伸運動的幅度均顯著高于小鈦板固定組(P<0.05)。重建板固定組的優良率為93.3%,高于小鈦板固定組的77.7%(P<0.05)。綜上所述,重建板固定治療兒童下頜骨骨折的有效性較小鈦板固定治療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