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理星 夏俊
(河南省鄭州頤和醫(yī)院胸外科 鄭州450047)
肺癌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病死率均較高,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約占80%,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手術切除病灶及受累肺葉是NSCLC 主要治療方式,且近年來隨著胸腔鏡技術不斷進步,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作為有效手術治療方法[2]。單孔入路是新型手術方式,療效顯著,對機體損傷小,對肢體活動影響小,有利于術后恢復[3~4]。本研究探討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98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4 例;年齡48~85 歲,平均(62.31±6.78)歲;病灶部位:左上肺10 例,左下肺12 例,右上肺8 例,右中肺10 例,右下肺9 例;病理類型:鱗癌21 例,腺癌18 例,其他10 例;病理分期:ⅠA 期29 例,ⅠB 期10 例,ⅡA 期8 例,ⅡB 期2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5 例;年齡49~85 歲,平均(62.52±6.69)歲;病灶部位:左上肺11 例,左下肺13 例,右上肺8 例,右中肺9 例,右下肺8 例;病理類型:鱗癌22 例,腺癌17 例,其他10 例;病理分期:ⅠA 期28例,ⅠB 期11 例,ⅡA 期9 例,ⅡB 期1 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灶部位、病理類型、病理分期)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氣管鏡穿刺或組織切片病理確診為NSCLC;為單發(fā)腫瘤;腫瘤直徑≤4 cm;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腫瘤侵犯胸腔或大血管;胸腔內廣泛粘連;腫瘤遠處轉移;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等全身性疾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疾病;合并胸部外傷;曾行放化療;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有手術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全身麻醉行雙腔氣管插管,且單肺通氣,采取健側臥位,90°外展上肢并固定。于腋后線與腋中線第7 肋間作約1.5 cm 切口,置入Trocar 套管針,為觀察孔;于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作3~5 cm 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套,為主操作孔;于腋后線第5 肋間作切口(約1.5 cm)為副操作孔。根據(jù)術前病理結果,在胸腔鏡輔助下分離動脈、靜脈,并切斷肺葉支氣管、肺裂、動靜脈,切除病灶肺葉,進行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掃,術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體位、麻醉方式同對照組。于腋中線與腋前線第5肋或第4 肋間作3~5 cm 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套,切除肺葉,并進行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掃。術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兩組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兩組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2)兩組術后恢復情況(胸腔引流量、帶管時間、住院時間)。(3)兩組術后1 d、3 d、7 d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0~10 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感越強。(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肺栓塞、肺不張、心律失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并發(fā)癥)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手術指標、術后恢復、VAS 疼痛評分)以()表示,行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個)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49 49 t P 175.62±27.63 223.68±34.65 7.591<0.001 156.85±34.65 152.68±35.89 0.585 0.560 1.56±0.23 4.23±0.65 27.107<0.001 12.58±1.58 12.32±1.63 0.802 0.423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胸腔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帶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 n 胸腔引流量(ml) 帶管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49 49 t P 455.56±42.52 612.68±65.48 14.087<0.001 2.89±0.45 3.65±0.52 7.736<0.001 9.56±1.68 12.69±2.02 8.339<0.001
2.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 d、3 d、7 d VAS 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表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觀察組對照組49 49 t P 4.77±1.25 6.10±1.52 4.731<0.001 3.45±0.88 5.22±0.92 9.732<0.001 1.26±0.57 3.52±0.89 14.969<0.001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切口感染1 例,心律失常1 例;對照組發(fā)生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 例,肺栓塞1 例,肺不張1 例,心律失常2 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8%(2/49),低于對照組的16.33%(8/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09,P=0.045)。
NSCLC 是一種肺部惡性腫瘤,其手術治療原則是徹底切除腫瘤及相應肺葉,最大程度保留健康肺部組織,并進行縱隔、肺門淋巴結清掃[5]。
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但手術切口較多,且對神經、肌肉損傷較大,術后疼痛感強烈;且其于腋后線與腋中線第7 肋間作切口,此處肌肉、神經均較豐富,牽拉范圍較廣泛,易導致術后恢復緩慢[6]。本研究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均小于對照組,胸腔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帶管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僅切開一個肋間,能降低肋間神經損傷概率,對機體損傷較小,可減輕患者疼痛感,間接增強有效咳嗽能力,有助于早期排痰、活動,并促進肺復張,有利于術后恢復;且切口較小,能有效減少出血量及引流量,縮短切口長度,減輕損傷,促進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7]。術后1 d、3 d、7 d,觀察組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8%,低于對照組的16.33%(P<0.05)。說明單操作孔對機體損傷小,疼痛感輕,有利于患者早日進行康復鍛煉,且手術過程中對血管、肌肉損傷較小,可降低切口感染、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8]。另外,手術過程中應注意的是,操作孔應根據(jù)腫瘤部位選擇,并遠離縱隔肺門,從而減少手術器械間干擾,便于切割閉合器使用;術中推吸多采用彎曲吸引器,并通過雙關節(jié)胸腔鏡器械分離,可拓寬視野;肺葉切除過程中,應先游離處理。綜上所述,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能減少出血量,縮短切口長度、帶管時間、住院時間,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