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芬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嵩峰鄉衛生院 上饒334614)
會陰側切是為了防止不規則會陰撕裂和損傷肛門,初產婦因會陰緊,且會陰部位與肛門距離較近,分娩時常有不同程度撕裂,術后如未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易導致切口出現感染,給產婦的睡眠質量和飲食帶來嚴重影響,有些產婦甚至會出現少乳或無乳現象[1~2]。系統化護理干預通過對產婦進行產前健康宣教及實施產后針對性護理,可增強其對分娩知識的認識,避免由于醫源性因素而影響切口愈合[3]。本研究探究對自然分娩行會陰側切的產婦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92 例自然分娩行會陰側切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6 例。對照組年齡23~37 歲,平均年齡(29.81±3.02)歲;會陰切口長度2~6 cm,平均長度(4.12±0.54)cm;其中初產婦30 例,經產婦16 例;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04±1.32)周。試驗組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29.73±2.93)歲;會陰切口長度3~6 cm,平均長度(3.94±0.48)cm;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18 例;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8.03±1.26)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足月妊娠分娩;無妊娠高血壓;分娩時行會陰切除術;產婦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意識不清、有溝通障礙;突發性心臟病;并存其他臟器的嚴重疾病;機體機能喪失。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做好入院宣教,協助產婦更換衣褲,產前監測產婦胎動,產后觀察產婦會陰切口,如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實施系統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健康宣教。對剛入院的產婦除進行常規的宣教外,由護理人員向產婦及其家屬講解會陰側切術的目的和方式,降低產婦及家屬的不安情緒;并告知側切術后的常規注意事項及切口護理方法,指導家屬協助產婦進行自我護理以促進傷口愈合。(2)飲食護理。飲食以少渣、清淡類飲食為主,如蛋湯、牛奶、藕粉等食物;注意補充蛋、瘦肉,多喝豬蹄湯等以促進傷口恢復;多進食纖維素較多的粗糧及水果,避免食用蔥、韭菜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因為排便用力造成切口裂開,影響會陰傷口愈合。(3)切口護理。護理人員密切關注產婦會陰切口有無感染情況,并對產婦會陰皮膚消毒,給予甲硝唑局部濕敷處理,2 次/d,15~25 min/次;對切口水腫明顯者用95%酒精紗布進行局部濕敷,2 次/d,30 min/次;產婦臥位時,可將臀部下墊高,利于體液回流,以減輕切口水腫和疼痛。(4)心理護理。產婦在分娩后,身體比較疲勞,意志力及情感較脆弱,加上身份轉變,產婦心理和精神負擔較大。護理人員要給予足夠的關心和關愛,態度應熱情,使產婦積極配合護理,更好地進行身體恢復和產后哺乳;鼓勵產婦多接觸新生兒,使產婦獲得心理滿足和精神慰藉,杜絕不良情緒的產生,防止發生產后抑郁。(5)病房環境:為產婦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開窗保持空氣新鮮。每日定時、定點對病房進行全面紫外線殺菌消毒,室內適宜溫度保持在17~21℃,濕度保持在50%~60%。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切口愈合情況。甲級:切口愈合良好,無菌切口,無炎性切口;乙級:切口愈合欠佳,存在紅腫、發炎;丙級:切口化膿經開放引流換藥后愈合。(2)比較兩組切口疼痛情況。產后3 d,評估兩組產婦會陰側切后切口疼痛情況,1 級輕度疼痛:切口輕度疼痛,產婦下床活動;2 級中度疼痛:有間歇疼痛感;3 級重度疼痛:疼痛限制產婦活動。(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服務態度、操作技能等內容,分數0~100 分?!?0 分為不滿意;61~89 分為滿意;≥90 分為非常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試驗組切口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愈合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切口疼痛程度比較 試驗組切口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切口疼痛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第二產程進行適度的會陰切開有助于保護產婦盆底軟組織,避免過度伸展及胎頭長時間壓迫造成的組織損傷,且切口處傷口整齊,愈合較好[4]。但產婦術后由于護理不當造成切口裂開、糞便污染等,發生感染,影響切口的愈合,增加產婦主觀痛苦感受,影響其睡眠、飲食及心情,易造成母乳量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5~6]。
會陰側切縫合區域與肛門臨近,如果產后護理不當,切口易在糞便、惡露等影響下造成污染,切口部位會出現化膿、硬結、發炎等問題,不利于切口愈合[7~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會陰切口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切口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系統化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產婦會陰切口愈合、減輕產婦切口疼痛,提升護理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系統護理干預通過早期護理干預,重視產前加強對產婦的健康宣教,使產婦在產前了解分娩前后的過程及切口護理的注意事項,增加產婦產后自我護理的知識,消除產婦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去分娩新生兒[9~10]。此外,注重產婦產后的切口護理和感染的預防,加強疼痛干預和并發癥的預防,可減少切口腫脹疼痛和感染的發生,減輕對產婦身心健康的影響,利于提升產婦切口愈合質量,改善產后疼痛,促進產后康復;在合理飲食的同時要求產婦進食纖維素含量較高的飲食,能夠防止出現便秘,引發切口裂開,對會陰切口造成二次傷害。對于出現恐懼和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產婦,進行心理疏導,糾正負面情緒,可避免發生產后抑郁,利于改善護患關系、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從而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提升產婦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