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張宏 于懷智 王富

在廣西博覽會上為參觀者演示“無水活魚”運輸技術
“哇,快看,魚動了,活了!”
從山東到海南,長途跋涉2700 公里,脫離水超過36 小時的大菱鲆和半滑舌鰨,放入水中后,很快游動起來。這是發生在海南“2019 第十三屆中國冷鏈產業年會”現場的一幕奇跡。
創造這項無水活魚“黑科技”的團隊,是魯商集團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依托魯商集團,2009 年2 月由科技部批復成立。10 多年來,這支團隊在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院內,用數十萬次的試驗,打造了“無水魚”“保鮮桃”等多塊“金字招牌”。
“山東是農業大省、海洋大省,與產業結合的點很多,能不能從活魚運輸上試試?”工程中心的同志們想。而這一試,就是10 年。他們先后以泥鰍、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鰨、波士頓龍蝦、黃顙魚、鱘魚等10 余種水產品,進行了近19 萬次試驗。他們不斷探索無水保活試驗和生物學機制,確定了“冷馴化”、貯運及“喚醒”的關鍵技術參數,開發出智能低溫馴化/喚醒箱、天然植物源休眠誘導劑、無水保活運輸車等核心裝備,并建立了一整套無水保活物流技術流程。
無水保活看起來很復雜,普通人不好掌握。為此,創新團隊專門編制了一份“傻瓜式”操作手冊。按手冊操作,1 分鐘就能學會。“首先,通過梯度降溫使魚兒體溫降到‘休眠’狀態。隨后,將魚兒無水包裝,也就是放入特殊的塑料袋里并充氣體,再裝到泡沫保溫箱里。在路上,只要維持好低溫就行了。”創新團隊成員介紹,“嫻熟的工人,1 分鐘能裝好幾條魚兒!”到達目的地后,“一睡千里”的魚,見水就能活蹦亂跳。
目前,團隊為這項“黑科技”共申請國家專利24 項,專利授權16項,研發產品5項,制定標準3項,獲獎3項。2014 年7 月,《紐約時報》稱其為“中國低溫業十個里程碑之一”。
“新冷鏈”不僅能無水運活魚,還能做“桃保鮮”。山東蒙陰一家企業,幾次出口蜜桃都沒成功。輾轉來到工程中心,企業老總很急切:“國外市場很大,如能攻克阿聯酋市場就好了。海運到那里,桃子要爛掉一半多。這爛掉的可是真金白銀啊!”工程中心創新團隊為該企業解了難題。團隊在蒙陰縣野店鎮調研約30 天,依托自主研發的農產品跨境物流品控集成技術,并建立貫穿采摘、預冷、包裝、貯藏、運輸至銷售的全鏈條蒙陰蜜桃跨境出口方案。最終,蒙陰蜜桃經過30 天、5000 余公里的海上運輸旅程,到達迪拜后仍新鮮如初,好果率超過95%。
5 年來,依托該項技術,蒙陰蜜桃相繼開拓了新加坡、泰國、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累計出口蜜桃等水果1.6 萬余噸,增加企業利潤8000 余萬元,創匯約1 億美元,帶動當地就業2000 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