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鏡淇 葉立
摘 要 本文以長沙市北辰歐葆庭國際頤養中心的適老化改造項目為例,指出被改造建筑功能轉型后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老化改造的建議和細節,以期能為日后類似的養老設施改造項目提供寶貴經驗。
關鍵詞 垂直社區;養老;適老化;公共客廳
北辰歐葆庭國際頤養中心改造項目是結合北辰國際康養服務中心、北辰國際健康養老產業總部共同打造的一站式養老綜合體建筑。項目落地于長沙北辰三角洲區域,原為酒店建筑,根據市場需求業主希望在一個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體量里將內部格局加以改造并再利用,把醫、養、樂、活等新的養老需求注入這個容器中,形成 “垂直社區”。不同于常規養老產業的水平延伸,本項目將是一個立體、復合型的健康休閑型老年之家。項目根據功能房間的性質按樓層垂直分為高、低兩個區域,其間垂直分布多個專屬花園。項目低區主要為娛樂、康養、餐飲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上層區域是客房區,面向失能、半失能以及認知癥老人家庭,并為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國際化的養老康護服務。
1布局調整——疏通“經絡”
接到項目時,待改造的建筑土建與外立面已基本完成,在與運營方、建設方探討功能布局時,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建筑的基礎條件,以降低耗能是本次改造的前提。
改造建筑裙房部分東側毗鄰未來的康養服務中心,一層主要功能為老年大學、老年會所等設施,二層日后則會引進名醫,打造服務于周邊社區的中醫名醫館?;诖说锰飒毢竦臈l件,根據頤養中心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面積需求與現有樓層情況,希望功能布局上可以水平疏通與隔壁康養中心的聯系,二者在功能上可達到互補共贏。
頤養中心一層為休閑娛樂區,西側可通往配套商業街、住宅小區,往東直達康養服務中心的老年大學、老年會所區域,有利于打造輕松的養老社區氛圍,增強老人之間的互動,形成新的社交圈;二層布置醫療保健區,與康養服務中心的中醫名醫館無縫銜接,方便居住于此的老人享受一站式的醫養資源; 三層借助原酒店的餐廚土建條件,作為頤養中心的用餐區域,以達到節地節材的目的;四層及以上為客房區,其中四層利用原酒店的露臺改造成“社區花園”,作為老年人鍛煉、聊天的戶外社交場所;考慮到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病情特征,將該區客房布置在擁有露天花園的十七層,開闊的走道直接通往能讓人放松身心的療養花園,落地玻璃窗將花園景色直接引入專屬就餐區[1]。
2功能轉型——探尋“病因”
本次改造涉及由酒店建筑到養老建筑這兩種不同建筑類型的功能置換,在確定各層功能布局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當時現行的養老建筑相關規范和現有的建筑圖紙,逐一找出建筑各層平面中內部硬件條件與規范相矛盾之處。當時需要參考的規范主要有《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飲食建筑設計規范》等。與規范有矛盾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公共走廊凈寬度:經過現場實地測量,公共走道凈寬度在1.55米~1.65米之間,而相關規范要求凈寬度1.8米,由于土建柱子剪力墻等已無法改動,我們選擇入戶門附近的填充墻拆掉,擴大入戶處走道的空間至凈寬1.8米,為輪椅老人預留錯車空間,在有限條件下為老人爭取最大程度上的空間自由。
(2)醫用電梯的設置:由于本棟建筑使用性質已由原來的酒店建筑改成養老建筑,老年人將會是今后建筑的使用群體。設計將原有的三臺客梯改造成無障礙電梯,作為老人的主要垂直交通設施。根據未來的床位數和規范需求,建筑應增加至少一臺醫用電梯,而當前建筑的各個電梯均無一臺符合醫用電梯的需求。經過與建設方、運營方的多次探討,最后在北側增加了兩臺可容納擔架的醫用電梯,以確保老人的日常使用,遇緊急情況可由該電梯直接由擔架快速運送至出口,實現迅速搶救以爭取就醫時間。
(3)電梯井道旁貼臨居室布置:建筑增加醫用電梯后,直接面臨的問題是旁邊原有客房不能直接用做老年人的居室布置,未來電梯使用后將會對旁邊的居室在噪音上有很大影響。對此我們在設計時把醫用電梯右側房間作為治療浴室與居室相隔離,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集中的洗浴幫助[2]。
3適老化改造——“針灸式”介入
如何將適用于普通人群的酒店建筑“施針”,改造成符合老年人身體、心理、行為特征的專屬空間是項目改造的重點。基于項目現場情況,建筑不適合“大動干戈”,設計嘗試根據現行的養老建筑相關規范結合業主運營方的需求采取“針灸式”介入 ,找準切入點以激發適老化空間活力:
3.1 設施適老化
(1)公共區域無障礙:頤養中心的G層至四層主要為公共活動區域,無障礙的設計則表現得尤為重要。設計充分考慮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將原有的非無障礙衛生間格局進行升級改造,輪椅老人可在其中自如地進入和回轉,衛生間平開門在0.9米處增加橫向扶手,門扇里側采用門外可緊急開啟的門鎖。
(2)增設護理設施:在客房區醫護電梯對面,結合公共活動空間設置護士站,便于對老年人日常的監護,也可作為臨時的輕傷護理;醫用電梯右側結合老人的人體尺度和行為特點布置治療浴室,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洗浴幫助。
(3)注重身心健康的公共設施:在功能設施的布局上,充分注重老年人的身體、心理健康,一層布局側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設計了沙龍、健身、美發美甲、電影院、棋牌室、多功能廳等豐富多彩的社交空間,希望老人能走出來,在這里展開思維的碰撞,提升空間的社交活力;二層分為理療區和醫務區,理療區為老人提供針灸、按摩、水療、多感官治療等理療房間,醫務區設有藥房、診室、醫務室等便于對老人的健康進行管理、診察。
3.2 空間適老化
(1)“公共客廳”:原酒店建筑為高層建筑,本不是最適合作為養老建筑的載體,加之標準層為常規工字型內走道布局,采光不佳,不利于老人“走出來”。因此標準層平面將核心筒北側兩間客房取消,改造成每層的“公共客廳”:一方面“客廳”與核心筒的侯梯廳串聯,侯梯廳由暗轉明;另一方面,社交場所的開辟積極地鼓勵老年人從自己的房中走出來,提高了各樓層的社交活力值,從而增強老人的歸屬感。
(2)閉環回游路徑:原酒店圖紙標準層平面中,核心筒的電梯廳南北向均設計了墻體和雙開門,人行流線不能形成完整的閉環。我們知道老年人一般有“遛彎兒”的習慣,改造前的平面會致使其走很多回頭路,降低了步行的體驗感。在改造過程中, 我們打通電梯廳南北兩側的墻體,形成了環形的回游路徑,這樣對平面的方向感、內部各功能房間的可達性均可被強化,同時也可提高老人們“遛彎兒”時“偶遇”的機會,原本酒店式的陣列空間變成了鄰里式的“街道空間”。
(3)應急通道:新增的醫用電梯在一層填補了部分原有中庭空間,不得不更改電梯開門的方向,行至G層,醫用電梯則將電梯門朝向大廳的方向開啟,目的是緊急情況下救護車可直接??吭贕層入口,有助于減少擔架運送距離,為需要救護的老人爭取時間。
(4)特殊通道:G層的其中一臺醫用電梯保留至負一層,在該層開辟出一條遺體運送通道,救護擔架由醫用電梯運出,通過坡道、會客室、內室由新增的救護出口運送至救護車,體現了對逝者的人文關懷。
(5)入戶空間優化:主要體現為在衛生間靠走道陽角處斜切,方便輪椅老人回轉開門;戶門前形成內凹空間,防止門扇凸出給走廊上其他行走的老人造成危險,內凹的入口空間也是老人們經常使用的鄰里交往空間;入戶門全部采用外平開門,便于老人緊急疏散,根據調查,老年人突發意外時經常因倒地封堵了戶門外面無法施救的情況,戶門外開也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除此以外,為了老人生活空間盡可能舒適,設計團隊多次現場調查,不放過每一個可能存在的問題,把老人主要活動區域內的各個角落都實現無障礙化,如公共走廊的陽角處均作了圓弧處理、走廊兩側合適的高度增設了連續的扶手作為臨時扶靠、室內外所有供老人經常通行的臺階改為坡道或升降臺等。
項目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各專項設計公司無數次會議反復探討的結果。好的設計需要反復打磨,好的適老環境需要社會各界、各階層共同參與關注。我們希望能從建筑空間的角度極盡營造友好的養老環境,體現對老者的人文關懷,對老年人尊嚴與個性化需求的尊重,創造既豐富又高效的養老中心空間功能,創造安全舒適以及人性化的養老空間,讓他們在這里體面地老去。
參考文獻
[1] 周燕珉,程曉青,林菊英,等.老年住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1-23.
[2] 衛大可,康健.英國日間照料養老設施的建設模式及啟示[J].建筑學報,2014,(5):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