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潔
摘要:本研究以《人民日報》(1949-2019)所有與女性化男性相關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對40年來的145篇報道樣本展開歷時性的分析,試圖回答:《人民日報》40年來如何報道女性化男性?
關鍵詞:性別;男性形象;人民日報
一、研究緣起
陽剛、俊朗堅毅是當今社會對男性之美的主流評判標準,而異于主流審美的“娘化”性別成分則被普遍輕視甚至貶低。這種社會性別的形成離不開媒體長期的性別話語實踐,媒體持續選擇性地講述和闡釋社會期待的男性形象,以報道的方式影響著普羅大眾對男性氣質的理解。如今隨著“娘化”男性的出現,傳統社會性別審美被一定程度打破。那么,媒體長期以來是如何報道這種“娘化”男性?這些性別話語實踐如何與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展開互動?
本文選擇了《人民日報》作為樣本源,經反復測試后,最終選定了8個關鍵詞一“娘炮、小鮮肉、美男、偽娘、娘娘腔、小白臉”對“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19)”進行全文檢索。最終得到145篇文本,其中小鮮肉41篇、美男/花美男79篇、偽娘/娘炮17篇、小白臉8篇。
二、報道文本與社會文化實踐的互動
對女性化男性氣質的報道并不是簡單地命名,而是受時代意識形態的影響將能指關鍵詞與所指意向貼上歷史標簽、文化標簽的過程,即報道文本與社會文化實踐的互動。
(一)1949-2003:文武理論
這一時期所有相關報道樣本幾乎都使用了“美男”這一能指關鍵詞。這一時期對“美男”內涵的界定并非是當下我們認為的具有女性化氣質的男性,而是深受中國傳統“文武理論”審美的影響。文武的核心意義圍繞著文華和武英,文指精湛的文學素養、有教養的舉止和教育水平等屬性。武指強壯的體魄、無畏的精神和精湛的格斗技能等特質,如意象中出現的雷達師等軍人形象。
(二)2004-2008:身體情色
2004年1月出現了第一篇對“美男”的負面報道,且第一次將“美男”與“作家”和“情色”聯系起來。相應的,2004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各地部門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對低俗文學作品展開整治。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并沒有對外表過多關注,只是用“長相英俊”一詞粗略帶過,重在批評其精神內核的墮落腐朽。隨著專項整治活動的成效顯現,關于“美男作家”的報道自2006年起便消失了。
(三)2009-2014:偽娘危機
2009年春晚,小沈陽穿裙子、兩腳尖朝向內側行走,使用“人家”自稱和其溫柔文雅的語氣給人以新奇的印象,受到社會的關注。2009年起報道數量同時出現回升,“小沈陽”“娘娘腔”成為關鍵詞。彼時的報道態度中性居多,甚至有報道為小沈陽提出辯護。
但2010年情況驟變。先是《拯救男孩》一書出版,5月在湖南衛視《快樂男聲》節目上穿著裙子留著長卷發化了妝的劉著一夜成名,“偽娘”首次出現在《人民日報》報道中,并一度成為社會熱詞。
“偽娘”是隨著日本ACG(Animation,comic,game)和Cosplay文化傳到中國的,在詞性上原本并無貶義。然而這一時期,負面態度報道最多。自胡錦濤主席于2010年7月提出“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后,主流媒體紛紛發布關于“反三俗”的講話和文章。“偽娘”便被貼上了“低俗”的標簽。
2012年正面報道抬頭,呼吁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但報道所占比例極小,且久無增加。但許多報道中簡單將偽娘歸為三俗,將現實社會中男孩的膽小自卑歸因為選秀節目中的“偽娘”選手,未免有失偏頗。
(四)2015-2019:鮮肉之傷
這階段報道數量最多,2015年《人民日報》第一次使用“小鮮肉”一詞,最初所指意象僅僅是年輕小伙子,新鮮、單純、正能量、勤奮、英俊、帥氣是大眾對小鮮肉的最初印象。由此可見,在詞性上“小鮮肉”最初是中性詞,報道態度也基本都是中性。
自2016年起,年輕男藝人幾乎成為報道中“小鮮肉”的代名詞,且基本采用“危害”和“貶低”的視角,認為“小鮮肉”高度依賴顏值,演技粗糙,行為“辣眼,”缺乏男子氣概。2016年原文化部部長在“漢語盤點2016”儀式上更是直言,“有些詞讓我特別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欲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p>
同時,報道話語又融入了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硬漢戰士”“熱血愛國”“國防教育”等一系列主流敘事,頻繁將“小鮮肉”與“硬漢”做比較,認為“這不是一個只懂得欣賞‘花美男‘小鮮肉的時代,軍人也是一種很“燃”的時代氣質…對女性化男性持負面態度的報道、采納諷刺比較框架的報道,比例均升至最高。
三、結語
“小鮮肉一硬漢”這組概念近年來在媒體報道的建構中上升到了國家的層面,“娘炮誤國”更是賦予了“民族發展自強”的象征意義。在這一框架下,女性化男性被建構成“被拯救者/施害者/受害者”的形象。但外表打扮的女性化與精神品質是否正面二者之間有何必然聯系?青少年對此有何想法?報道中幾乎沒有涉及。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阿尼瑪原型理論。榮格將男人身上這種女性人格稱為“阿尼瑪,”它是男性在遺傳中無意識留存的女性形象,是隱藏在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氣質的人格化身。[方圓.論理查德·賴特小說中“看不見的女性”[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2):209-215.]然而,阿尼瑪原型孰是孰非?少年娘又是否一定誤國?社會性別的確立不是源自人的自然屬性,而是社會建構的過程,關乎權力與資本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