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璋
現實生活內容正在迅速改變,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戲曲藝術必須要隨之改變。隨著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逐漸臨近,以脫貧攻堅戰為題材的戲曲作品紛紛涌現。《錢袋子》是許昌市戲曲藝術發展中心新創扶貧小戲,由我擔綱執導,并參加了2019年第九屆黃河戲劇獎·小品小戲大賽,一舉榮獲劇目金獎第一名,演員表演一等獎,導演獎。
藝術技巧從屬于藝術,它們共同從屬于時代,對于今天的藝術家來講,必須和時代結合,賦予新生命。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扶貧開發作出了“三個一”的戰略部署,把扶貧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越調小戲《錢袋子》高度關切當前社會熱點,選取了在扶貧工作開展中一個典型的事例,宣揚了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又反映了在基層部分貧困戶對待扶貧的態度,通過代理村支書楊益友的言行和貧困戶李老四一家上演的鬧劇,傳達了當今開發式扶貧的方針政策,在寓教于樂中詮釋出只有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著想,才能心往一處想,攜手奮起奔小康,更形象的傳達了總書記在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曾指出的“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振奮人心的言論,是一部有趣又發人省醒的主旋律作品。
故事發生在當下的一個小村莊里,李老四和趙新花夫婦是村里的貧困戶,在早些年,村長李桂香為了帶領村里人,尤其是村里家庭困難戶發家致富,號召村里人集資建設蔬菜大棚和搞養殖業,村民們積極響應,結果由于村長經驗不足,這次發家致富的計劃失敗,使得本來就貧困的李老四家庭雪上加霜。從此,村里人,尤其李老四對村長、對干部,尤其是這種集資建設有了偏見。隨著中央自上而下扶貧政策的開展,縣里派遣到村里一位專門扶貧的村支書楊益友,開展扶貧工程,李老四家庭被評定為貧困戶,此時此刻,李老四一家對扶貧已然心有余悸,為了不參與“扶貧行動”,李老四和妻子想起了“裝富”的法子,楊益友到了村里首先對貧困戶進行摸底,來到了李老四一家,于是上演了一“炫富”的鬧劇。在村長趙新花與楊益友終于發現真相后,李老四說出了苦衷,楊益友為了挽回老百姓的信任,再次樹立起干部的威信,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拿出來用于村里的扶貧,李老四一家終于看到了干部們的無私,政府的威信,決心在楊益友的帶領下,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錢袋子》作為一部主旋律小戲,在創作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既詼諧生動又不失深情,演員們感人至深的表演讓觀眾深深的沉浸在劇情中,很多觀眾更是看得熱淚盈眶。本劇編劇王昭,導演郭慶璋,主演解群生、王克等,多次深入生活,提升本劇的創作空間。我反復強調,人物之間要有對比,要搭配和諧。演員要真正演好角色,必須深入細致地研究劇情,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靈魂,精心巧妙地運用藝術技巧,按照導演的基本思路,并虛心中肯地和同行樂隊與舞美密切合作,才能形象逼真地把人物形象樹立起來。通過剖析李老四的心理和行動主線,李老四在劇中,舉足輕重,他是事件的策劃者,也是故事里的受害者。李老四生活在農村,是有名的貧苦戶,思想觀念落后,所以迫切希望能解決溫飽、增加收入;他對政策有了解,但又很抵觸。所以,只有吃透了劇本,摸清了人物,才能“眼前有物、心中有底”,盡可能準確地把李老四表現在舞臺上。
楊益友作為新任駐村干部,“把群眾裝在心中”,是對習總書記“看一個領導干部,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這句話的最好詮釋。責任是各級干部謀事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干部一定會把群眾裝在心中。“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駐村干部楊益友代表的是黨的形象,在他的幫助下讓貧困戶李老四重燃生活信心為主題,不僅巧妙融入了精準扶貧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寓教于樂中,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為了使該劇既有思想性和現實意義,又有較高欣賞價值,我在這個戲里把感情融進了程式,程式又體現著感情,恰當地夸張了的富有虛擬美、節奏美的程式動作,把人物內心情感得以強化、外化,各種塑造人物的藝和技,唱、做、念、打(舞)又使觀眾在藝術欣賞中,得到多方面的審美滿足。值得一提的是,《錢袋子》主角扮演者解群生唱念張弛有度,做表功底深厚,刻畫敢于擔當的駐村干部十分“提氣”;另一位演員王克在劇中飾演李老四,唱腔淳樸,貼近生活,增強了視聽效果,又突顯越調劇種的獨特風格。
創作過程是艱辛的,演出也是成功的。《錢袋子》一經搬上舞臺后,收獲社會各界的諸多好評。本劇之后,我還要不斷地探索、攀登,進一步激發自身的才情和藝術靈性,更對今后的藝術創作充滿了新的動力,尚希師友們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