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園園
摘 要: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在得到繼承的同時,也不斷受到質疑。其中的一種觀點認為,戲曲表演中各行當的表現方法只能表現傳統程式,而無法再現當代生活,只會“演行當”,不會“演人物”。這個觀點在許多戲曲演員口中被屢屢提及,甚至有人拋下原本得心應手的程式化表現手段,轉而通過“現實體驗”,力圖在舞臺上表現人物。其實,這種認識多是出于對“戲曲現代化”的盲目與迫切,反而忽視了戲曲行當的本質和戲曲表演的自有規律,也不利于戲曲的發展。對此,筆者試從行當與人物之關系、行當的共性與個性、行當的教學及流變等方面略作探討。
關鍵詞:戲曲;行當;人物;塑造
前言
表演分行當是戲曲藝術的一個特點。對此,近代以來人們多有指責。或認為這是一種類型化的表演,行當的細化是“晚清政治高度專制和極端腐敗”和反對革新所造成的。本文認為,表演行當的形成是與戲曲的歷史密不可分的,行當的不斷豐富和細化是戲曲藝術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對于各個劇種來說,行當也是劇種成熟程度的標志。行當是戲曲創作思維的基礎和傳承的主要手段,是戲曲藝術典型化的獨特道路。因此,在新的創作中要努力繼承行當的創作方法,挖掘行當的潛能,彰顯劇種的特點,從而在舞臺上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
一 戲曲行當與人物的關系
所謂“行當”,從內容上講,是指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講,是指人物性格、情感外化的不同程式系統。其形成依據既包括人物的自然屬性,如性別,年齡,相貌等,也包括人物的社會屬性,如身份、地位等。表現在舞臺上,人們對舞臺人物形象與人物塑形邏輯的內在關系身份認同,與世界各國戲劇人物塑造迥異的是,戲曲舞臺人物形象塑造的特點,一是與劇本人物形象有密切關系,是依據劇本人物形象進行舞臺人物形象塑造;二是與生、旦、凈、末、丑等角色行當定位有密切關系,依據劇本人物角色行當定位進行舞臺人物形象塑造。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又稱作“角色行當”“腳色行當”,簡稱“行”。不同的聲腔劇種有不同的行當。實際上,角色與行當兩者的原意是有區別的。角色是古代戲曲中根據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身份特征而劃分的人物類型。
二、戲曲行當與人物塑造的關系
戲曲行的表演程式作為一種戲曲表演的方法,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戲曲表演程式其實就是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動作,但正是這些普通的動作將戲曲表演變得活靈活現起來,使其更加貼近生活。除此之外,在人物塑造方面戲曲表演程式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行當的程式畢竟是一種造型的手段。一種表演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意味著完成了具體角色的創造,演人物與演行當是兩種創作思路與方法。但凡優秀演員,當他們在運用行當的程式,來創造具體角色時。總是要根據自己對生活、對角色的理解,對程式進行選擇、加工、提煉,使之與角色相適應。并不是把現成的一套程式,不做去粗存細、去偽存真地揚棄、整合,生搬硬套地拼湊在角色身上,就算完成了角色創造。他們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創造的傳統形象,也要經過一番“再創造”的工作,即通過自己的體驗,使這個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還要不斷地根據自己新的體驗來充實、豐富、完善,從而使人物形象獲得新的生命與色彩。在藝術實踐中,還經常遇到某一行當.不能概括某一角色性格特點的情況。
(1)人物塑造促進戲曲表演程式的完善
人物的塑造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時代在變,戲曲藝術也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我們不能頑固地守著先人留下的戲曲表演程式不思進取,而應當把握時代的潮流,銳意創新。
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戲曲已經不能只表演一些老段子了,反映現實生活的戲曲表演越來越多。原有的戲曲表演程式已經不適用于這些新段子了,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活的實際動作、場景,來揣摩、塑造新的表演程式。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觀眾的需要,滿足觀眾的口味,不能讓觀眾理解困難或發生理解偏差的現象,應當設計出簡單易懂同時又能夠反映出動作、人物特點的戲曲表演程式。這樣一來,在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過程當中,戲曲表演程式也日趨完善了。
(2)深刻把握人物情感的關鍵
戲劇行當表演程式是規范表演者舞臺表現的一個行業標準,它要求表演者通過“內在外化”的表現方法來刻畫角色的藝術形象,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貼近與生活,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贊揚。此外在戲劇表演中的人物塑造過程中僅僅通過外在的形象塑造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對唱腔的練磨、雕飾 ,音色的濃厚、音調的高低等藝術表現形式,對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深入的刻畫。也就是說通過表現程式塑造的人物形像要做到“有血有肉”。但是,在戲劇的表演程式中,內心活動必須通過外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呈現出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 表演程式與塑造人物的關鍵主要表現為:表演者通過內外互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將角色的內在美、外在美有機的融合統一起來,進而實現聽者動情,視者動容的表演效果。
三、戲曲行當塑造人物的藝術魅力
戲曲表演是程式化的,體驗是技術性的,似乎離生活較遠,能不能使觀眾受感染呢有些戲曲演員對體驗掌握不夠,表演或是缺乏激情,或是摹擬生活原形,既不美,又顯得假,以致使有一些人不相信戲曲的技術化,程式化的神情表演會感動人人,包括有些戲曲演員本身也缺乏信心。戲曲行當的表演必須具有真實感。這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物的靈魂。戲曲行當表演的藝術手段相當豐富,有唱腔、有道白、身段等等。
作為演員,她的表演如果給人感到很虛假。她所塑造的人物,也一定是很蒼白、無力的。演員塑造人物的真實感,不單單是表演技巧理由,而是表現了演員的功力。在表演時,假定中的的的真實,也是一種美。
四、結語
總之,各種行當分類都是現實人物典型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當就是人物,戲曲之“演人物”就是通過“演行當”來實現的,而“行當”一詞可以看作是傳統戲曲對所演人物獨特而基本的表達,這也是戲曲多年來用以區別和演繹人物的有效手段。 只有當演員充分認識到戲曲行當與人物塑造之間的關系,不再被“演行當”還是“演人物”所困擾時,才可能在幾近凝固的程式表演中破繭而出,不斷創造出新的舞臺形象,甚至創造出新的行當。
參考文獻:
[1]觀念是人物塑造的重點 《廣東藝術》2006年05期;
[2]用心去塑造人物 《戲文》2006年05期
[3]淺議電視劇《茉莉花》的戲劇沖突與人物塑造 《電視研究》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