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碗益 郭亮 潘裕瑩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海洋資源越來越被重視,廣西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廣西北部灣更是中國聯通東南亞的重要橋梁,但由于廣西整體經濟相對落后,廣西北部灣海洋資源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通過對廣西北部灣海洋產業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技創新等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廣西北部灣;海洋產業;競爭力
一、引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個行政區域組成,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自然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是因為廣西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來說相對落后,廣西北部灣經濟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其他海洋經濟區,競爭力較弱。
海洋是世界各國未來發展的重點,海洋產業的發展也是各界學者研究的重點,不少學者根據自身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盧寧[ ]研究了山東省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發展的異同,并提出了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建議。宋瑞敏[ ]認為廣西海洋產業發展依然相對落后,應該通過發展海洋科技和完善相應的投資、融資機制來促進其發展。鄧俊英等[ ]認為海洋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僅局限于國內外的其他產業,更會對鄰國的海洋產業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有關部門在制定相應的規劃時應該綜合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
二、廣西北部灣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一)海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2018年廣西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502億元,較2014年的1021億元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占廣西地區生產總值的7.4%,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的生產總值比重為20.8%。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00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30億元、487億元、786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5.3%、32.4%、52.3%。
(二)優勢海洋產業集聚發展
濱海旅游業迅速發展。以北海潿洲島、防城港白浪灘、欽州三娘灣為核心的旅游集聚區逐漸形成。2019年北海潿洲島入選廣西旅游綜合競爭力十強,且是十個縣區中的唯一一個鎮,游客集散中心在北海逐漸形成;防城港市入選全國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單位;欽州市三娘灣漁村被評為“國家級最美漁村”,廣西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的聲譽正在被世人所知曉。2018年,廣西濱海旅游業實現增加值180億元,較去年增長15.6%。
現代港口集聚區逐漸形成。順應時代的需要,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個城市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正在不斷推進,港口可停泊船只數量不斷增加,且深水航道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目前,廣西已經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錳礦進口口岸,2018年廣西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為235億元。
(三)產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廣西借助中國與東盟國家良好合作的契機,積極推進與東盟各國的港口合作, 初步形成了覆蓋東盟各國總計47個港口的城市合作網絡。且廣西北部灣與馬來西亞、文萊等7個國家建立了海上運輸航線,形成海陸內外聯動的良好局面,使得廣西北部灣港口實現吞吐量的快速增加,截止2018年,廣西北部灣港累計實現吞吐量2.4億噸,是2015年的1.88倍。
(四)科技人才支撐進一步增強
2018年廣西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為168億元,同比增長17.5%。為推進海洋產業建設,廣西積極引進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海洋科技研究方向基本全覆蓋海洋產業的相關研究領域,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等高校紛紛設立海洋學院,為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2018年,廣西組織申報國家和自治區科技項目54個,向有關部門提名2018年廣西科學技術獎4項、推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推薦技術成果登記4個、推薦廣西科技基地和人才專項1個。
三、廣西北部灣海洋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海洋經濟總量偏小
2018年廣西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502億元,較2017年有了較大的上升,但橫向對比全國十一個沿海省份,廣東以1.93萬億元的海洋生產總值維權第一,而廣西海洋生產總值居倒數第二,僅為略高于海南省,大幅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4%,在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上居于末位,遠低于其他沿海省份。
(二)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
隨著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識不斷增強,傳統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占比不斷下降,在海洋經濟方面,海洋科教、醫藥等新興產業不斷得到發展,對于海洋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即使廣西不斷重視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就總體而言,廣西海洋新興產業在海洋產業中占比較小,且傳統的海洋產業依然處于粗放型的發展階段。2018年,廣西海洋三次產業結構為15.3:32.4:52.3,全國為4.4:37:58.6,廣西沿海產業大多數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缺乏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海洋高新技術、高端服務產業總產值僅占到海洋產業增加值的17.8%。
(三)海洋資源開發效益低
從全國各個省份單位海岸線GDP來看,上海的單位海岸線GDP最高,為40.3,天津緊隨其后,為36.9,全國單位海岸線GDP為4.2,但廣西僅為0.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具有生態功能的大陸自然海岸線約占42.48%,但是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得海岸線受到較為嚴重的人為破壞,保有率僅略高于國家給廣西下達的35%的管控目標,可進一步開發使用的自然海岸線資源十分有限。
(四)海洋產業發展政策支撐不足
廣西在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扶持上缺少資金和政策的支持,近年來,只有北海市獲得了“十三五”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城市3億元的扶持資金。對比山東、福建兩省,廣西的政策支撐不足尤為明顯,山東福建不僅在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管理體制等方面做了科學的規劃,而且在財政、稅收、海島海域使用的方面制定了系統性的支持體系,對海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提升廣西北部灣海洋產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一)謀劃好向海發展頂層設計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加強海洋產業建設,發揮海洋潛力,努力將廣西打造成“一帶一路”向海經濟北部灣先行區。科學規劃廣西海洋未來發展方向,編制《廣西向海經濟發展規劃》,對北部灣海洋經濟的發展進行整體布局。同時,堅持“南向”和“東融”相協同,暢通廣西經濟向海發展“雙通道”,既搶抓西江—珠江經濟帶發展商機,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又要利用廣西好面相東盟的獨特區位優勢,打好“東盟”這張牌,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形成沿海向海經濟產業集群,打造“一帶一路”向海經濟北部灣先行區。
(二)拓展向海經濟發展空間
提升西江—珠江水道通航能力和航運管理水平,加快推進平陸運河建設,打通西江—珠江水系與北部灣港連接,形成通江達海、江海聯動的向海發展格局。以桂林—賀州—梧州—玉林為組團,聯動“北欽防”,打造“東融”合作發展示范區。建設防城港、崇左和百色的沿邊開放平臺,暢通向海通道,打造充滿活力、富有特色的沿邊經濟帶。推動南寧、玉林、崇左、百色等城市框架向海延伸。整合港口資源,拓展港口綜合功能,實現南寧港與北部灣港江海聯運,通過加快進港鐵路建設、提高沿海鐵路利用率等舉措,促進陸域資源要素加速向海匯集。加強與西南、中南、西北地區合作,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內陸地區在沿海地區建立“飛地園區”,加快促進內陸城市向海發展,形成陸海互動新格局。
(三)加快向海全方位開放
以發展向海經濟為依托,促進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南寧—北部灣港口貨運鐵路出海通行能力,完善通道產業鏈布局,提高我區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打造西部陸海通道門戶港。加強廣西北部灣與云、貴、川、渝、甘、陜等內陸地區陸海聯動統籌,提升北部灣港陸海聯運和國際中轉能力,進一步降低通關成本,全面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把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為中國與東盟時間更短、服務更優、價格更惠的物流貿易大通道。以江海為紐帶,實施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強在交通互聯、產業轉移、生態合作、扶貧協作、平臺引領、政策銜接、人才交流、機制協調等領域的合作。加快推動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聯動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提升北部灣城市群區域經濟地位和影響力。研究設立中國(廣西)—東盟海洋合作試驗區。定期舉辦面向東盟國家的海洋合作論壇,建立中國—東盟海洋產業聯盟。
(四)構建向海經濟現代化產業
立足海洋資源優勢,著力加強海洋資源綜合開發。以海洋資源綜合調查與勘探為手段,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企業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海洋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立足我區近海資源優勢,通過政府扶持引導,著力加強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水平,穩步推進資源的產業化和市場化。聚焦特色發展,加快海洋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發展壯大現代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臨海(臨港)化工、海洋旅游產業,推動打造臨海(臨港)產業集群。以高新科技創新為引領,培育壯大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海洋節能環保等海洋新興產業。瞄準高品質高端化,大力發展涉海金融、港口物流、海洋信息服務、海洋會展、海洋體育等沿海現代服務業。
(五)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戰略
配合制定海洋產業高端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努力把廣西建設成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質海洋人力資源富集區。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對引領海洋產業發展的重大研發項目給予重點支持。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全面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等法規及配套政策。強化重大創新平臺支撐,建設國內一流的國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中力量支持北部灣大學建設,支持廣西大學等高等院校辦好海洋學院。
參考文獻:
[1] 盧寧.山東省海陸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D].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2009.
[2] 宋瑞敏.廣西海洋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 ( 12) .
[3] 鄧俊英,張繼承,李曉燕.對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 2) .
作者簡介:
班碗益(1998-),女,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貿易學院經濟學專業2016級學生.
郭亮(1998-),男,漢族,江西萍鄉人,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貿易學院經濟學專業2016級學生.
潘裕瑩(1998-),女,漢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經濟學專業2016級學生.
基金項目: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自治區級立項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北部灣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20191154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