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方呈杰 王湘雨 陳子怡



摘 要:以高校為單位、高校學生為主體的二手交易平臺是快消費時代下的必然產物,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但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改善、優化現存的高校二手交易平臺現狀,是一項巨大的考驗。
關鍵詞:校園閑置;二手交易;平臺研究
1.背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大眾的消費水平日益上升、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作為緊隨社會浪潮、追求優質生活的典型群體,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免不了購買各式各樣的物品,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許多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缺乏理性,直接導致了部分物品的閑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其次,畢業季期間,會涌現出大量仍有使用價值卻因無法得到妥善處理而被丟棄的物品。綜上所述,一個相對健全高效的二手交易平臺是十分必要且迫切需要的。
2.校園二手物品交易市場可行性分析
A.生活在快消費時代的大學生群體時刻躋身于消費市場的前沿,熱衷于追求新興產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閑置物品。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賣方迫切轉讓出手中的閑置物品,買方也希望通過二手交易的方式購買到物美價廉的物品。
B.大學生群體規模龐大,分布集中,潛在市場密度大,單位環境內流通效率高,加上整個過程中交易成本的降低(尤其是宣傳方面),這些都給高校二手交易平臺的存在和運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C.校園二手物品的高匹配性。在校園內,學生的生活用品、學習用品需求相似程度高,這有利于大量匹配學生需求的物品快速流通。
3.現階段二手交易平臺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線上卷調查,我們收到問卷286份,其中有效問卷274份,有效率達95.80%。在浙江工商大學男女比例約1:2的大背景下,有效問卷中女生占比79.56%,與全校的男女比例較為貼合,進一步減少了調查過程中產生的偏差。
3.1市場供需意愿
數據顯示,僅有5.11%的被調查者不愿意買賣二手閑置物品或是認為專屬于高校的二手交易平臺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這反映出在大學校園中,絕大多數的學生對二手物品有一定的興趣,企望這樣的平臺出現。
3.2交易方式
主要通過下列方式:QQ群、微信群、貼吧等線上發布信息的短社交模式——平臺提供統一發布閑置物品買賣信息的場所,具體買賣協商過程由買賣雙方自行私下交易。
3.3物品種類
學習用品、生活日用品、休閑食品、鞋服飾品、美容護理、體育用品、交通工具、電子數碼產品等。
3.4交易體驗及問題
對交易過程中存在的不完善之處或交易體驗不佳等問題的調查顯示如下:
A.商品信息的發布具有隨機性,買方的需求無法被及時滿足
B.商品信息滯后,信息更新效率低下
C.缺少商品的系統分類和同類貨物比較,買方無法快速定位并貨比三家
D.賣方商品準入門檻低,商品信息不對稱
E.買賣雙方身份信息透明度低,線下交易存在風險
F.由于信息不完善導致售后服務無法得到保障
4.微信二手交易平臺營銷號案例分析——以“浙商大家園”為例
4.1存在問題
4.1.1服務系統性較差
該平臺的運作方式以“買賣第三方聯系微信服務號,再由其將供需信息發布至朋友圈”為主。此種模式下發布的信息較為雜亂,信息范圍涵蓋家教兼職、尋物啟事、便捷求助等多方面,缺乏系統的分類管理。為此,買家無法按需精確查找,賣家也難以按需精準反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雙方信息交換的不對等,阻礙交易的順利進行。
4.1.2交易安全性較低
在該模式下,盡管用戶在發布信息前需主動提供有效證件,但其真實性還是使得交易的安全性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涉及較大金額和個人信息的交易中,極易產生安全隱患。
4.1.3 ?信息交換不透明,存在售后隱患
現有平臺的主要功能為信息發布,缺乏信息反饋,直接導致了交易信息交換的滯后性,這尤其體現在用戶無法看到非好友用戶在朋友圈的真實反饋。此外,現有平臺未能較好統計交易成功率,也無法為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合法權益提供一定保障,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4.1.4 ?收費標準較為隨意
現有平臺收費標準不一,且跨度較大。比較普遍的是普通閑置、便捷求助以兩元/次為標準,廣告推廣則是八十元/次起步。在此基礎上,部分信息難以嚴格界定,進一步導致了收費亂象。
4.1.5 ?管理效益較低
調查顯示,大多數平臺采取人工發布信息的形式,不僅效率較低,管理成本也較大。與此同時,人工溝通過程中帶來的信息偏差可能影響服務質量;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也會造成工作失誤。
4.2優化方向
A.搭建系統進行用戶身份的自動認證。利用“學校”這一固定環境,讓用戶(即師生)進行相關信息的實名認證,既能保證身份信息的真實性,也可以保障用戶進行售后追蹤。
B.在所搭建的平臺主體上設計功能模塊,統計并顯示信息發布、物品交易的成功率,同時及時處理滯后信息,有效跟進并更新。
C. 建立統一、合理的平臺收費標準,促進平臺的規范運營。
D. 搭建系統功能模塊,建立用戶發布買賣信息的標準化流程,使信息的發布和買賣雙方的交互自動化,采取人工輔助維護,負責信息監管和售后環節的跟進工作。
5.自建運營案例分析——“浙工商閑置物品交易群”
5.1平臺概況
綜合對現有閑置物品信息發布平臺的數據調查以及反思,項目組從人員容納量、人員準入審核、人員管理、產品分類查詢、買賣雙方交流等多個角度考慮,嘗試運營閑置交易群,以獲得更深入的調查反饋。近一年時間內,平臺規模不斷擴大,平臺人數在近6個月內凈增長251.4%,達855人,日均在線活躍人數逾700人次。
5.2運行模式
該群是一個僅對浙江工商大學在校學生開放的校園內公益閑置物品交易群,對買賣雙方不收取任何平臺費用。
A. 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搜索群號碼或以群成員邀請的形式進群。每位成員在進群前需向群管理員提交自己的個人學生信息及學生卡認證。管理員對其信息進行審核,確保其專業、班級、姓名的真實性。
B. 進群后,成員須閱讀一系列的群內規則、買賣物品操作流程以及安全注意事項,并通過頁面引導,及時將群名片修改為“真實姓名+專業”的形式,保證群內成員之間身份信息互相透明公開,強化責任意識,提高交易安全性。
C. 完成上述操作后,就可以開始閑置物品的交易行為。對于賣家,群內有關于商品消息發布的詳細要求,賣家須以特定的格式要求給出產品的新舊程度、外觀、品質、型號、價格等相關信息。其中上傳信息的途徑有:直接在輸入欄發送消息、上傳至對應產品類型的群相冊、私聊在群內已發出要約邀請,有相應需求的買家。對于買家,其購買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瀏覽群內已發布的閑置信息,對心儀產品的賣家咨詢具體信息;二是在群內發布需求信息,等待賣家的回應。
D. 雙方達成交易后,本群采用的是先驗貨后付款,線下面交的方式。雙方需在面交時達成一致,售后問題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本群不作干涉。
5.3反饋及思考
在一年左右的運營之后,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填寫實際有效問卷496份,對象涵蓋本科生和研究生,樣本分布合理,具有代表性。在最大程度落實可優化方向后,平臺運營成效顯著,羅列以下幾個方面:
6.結論與展望
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通過對現存高校二手交易市場現狀的分析以及存在問題的發現和探索。其中包括對大勢所趨的校園二手交易平臺的案例分析,并進一步探索性地通過自建運營交易群,得到更深入有效的反饋,為未來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總體來看,用戶身份信息的安全性認證和自動化平臺的建立在整個優化過程中實施難度較大,若能妥善高效地解決將會使高校二手交易平臺的發展步入規范化的正軌。相信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后,高校二手交易平臺會真正成為一個高效的服務學生、便利學生的平臺,積極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者簡介:
陳超(1999.02),性別: 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 浙江余姚,當前職務:學生,學歷: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