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洪濤 樊曉翠
摘 要: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病毒導致的高傳染性疾病,給人民帶來了緊張甚至恐慌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發現不同類型人員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因此針對不同類型人員,需要做好疫情期間的人員的心理防護工作,學習如何正確處理疫情期間工作、學習和生活關系,以樂觀、堅強、自信的心態來迎接新挑戰。
關鍵詞:心理;調節;情緒
一、引言
2020年初,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隨處隔間的刷屏信息,給中國民眾帶來了緊張甚至恐慌的情緒。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隨著武漢暫時關閉離漢通道,疫情輿論信息的加緊無非讓大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線人員的緊張工作以及全國人民的居家隔離都是我們為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而做出的貢獻。隨著一線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的增大和長期“宅”在家中人們的心理變化,逐漸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焦慮、惶恐、失眠等現象,通過對醫務人員、中小學生和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疫情期間醫護和學生的心理狀況
(一) 醫護人員心理情況
有研究表明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有輕度應激壓力反應。且疫情期間發熱門診護理人員工作時間與睡眠時間與非疫情期間比較大大縮短,容易造成其焦慮、記憶力閃回等現象。這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快且隱匿;每天的疑似病例較多;需要進行高強度的篩查與護理工作有關。在男女對照中,往往女性的身體素質較男性相對差,加上工作時間長,睡眠時間短,護理人員女性的應急壓力反應會比男性表現更為明顯。據專業人士分析,疫情中患者、家屬,或者一線醫護人員,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即PTSD),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癥狀,應激狀態后,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的集中爆發。
(二)學生心理情況
中小學生作為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的特殊群體,是危機事件中產生心理應激反應的易感人群。中小學普遍延遲開學,線下各種教育學習與課后培訓課暫停,線下交往、社會休閑活動基本停止,中小學生幾乎每天宅在家里,刷著網絡上充斥的各種疫情真相與謠言,他們的生活出現巨大的變化,容易產生心理適應問題。如:情緒適應問題、學習適應問題、生活適應問題等。
高校學生雖然有一個較好的心理素質,但難免也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對多名高校學生做出的統計表明,他們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失眠、煩躁等現象。高校學生更在乎于社交,在長期不接觸朋友、同學、學校社團等,無法釋放自己大量的精力,每天在家重復“同樣的事情”是產生負面情緒的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如果長期處在負情緒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處理,很可能在疫情過后出現過激現象,甚至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暴飲暴食、需求刺激等現象。
三、心理健康的調節路徑。
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焦慮和恐慌是人的本能反應,這些心理情況會因個體的身體狀況、心理素質、社會壓力、生存環境、人際關系及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緊密相連。心理健康調節的關鍵在于增強個體的心理調適能力,優化社會環境,減少不良因素的產生,必要時可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的力量提供支持。
(一)對于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調節途徑。
首先,建立輪班輪休制度。對普通病房輪班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性隔離培訓及考核合格后,與發熱門診護理人員進行輪班,以減輕其壓力。
其次,心理醫生對發熱門診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心理疏導,解析其主要存在的心 理問題,對其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對將要輪班的護理人員進行預防性心理干預。
再次,對睡眠質量欠佳的護理人員進行物理療法或藥物療法,以改善其睡眠質量。
這些方式都可環節醫護人員恐慌與焦慮,也有利于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便于醫護人員更快完成抗疫工作,監理搶答的心理防御機制,樹立展示疫情的信心。
(二)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調節途徑。
第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需要適當關注。建議及時關注權威媒體發布的信息,對這些信息了解得越清楚、越客觀,恐懼也就越少。
第二,保持自我覺察,接納自己緊張和擔憂的情緒。告訴自己每個人在面對疫情時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這種情緒有利于積極采取措施保護自己。
第三,采用合理方式,宣泄緊張情緒。我們可通過與家人朋友溝通,互相傾訴,宣泄緊張情緒。也可以利用這一段難得的休閑時間看之前想看卻沒來得及看的視頻、節目等。
第四,運動可有效緩解負面情緒。雖然不能出門,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室內運動獲得積極情緒,改善情緒狀態,更好地應對當前危機。
第五,教師線上回訪。教師在線上教學同時時刻把握學生心理動態,做好知識教學的同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疫情,在情感方面給予學生動力。
(三)加強心理輔導人員的配備。
心理輔導人員可以深入一線協同醫護人員完成工作,成為他們堅實的思想后盾。也可作為學校聘請的專業人員,對學生心理情況進行摸排。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輔導人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恪守心理健康輔導專業規范。建議加強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教育和行業規范引導,動員多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強化專業倫理規范要求,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輔導能力,規范開展公眾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確保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交流遵循“專業、互信”原則。
二是強化求助者自助的能動性。心理健康輔導工作要避免純粹理論式的心理輔導,而是要重視“情境中的人”,引導求助者看清楚自己和周圍的情況,把準求助者的心理壓力來源,支持求助者獲取有利于緩解壓力的社會資源和條件,使他們更清楚前進的方向和找到更多的恰當選擇與出路。同時,在為求助者鏈接資源的過程中,應準確傳遞信息,并增強求助者與外界交流的主動性。
三是避免造成求助者“二次傷害”。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避免求助者再一次經歷傷痛因此,心理咨詢師不應過問過多細節內容,保護好咨詢人員。避免“二次傷害”。
參考文獻:
[1]劉澤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心理防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08):75-78.
[2]龔莉,蔣建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發熱門診護理人員心理壓力反應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20,18(07):834-835.
[3]田新朝. 做好疫情期間心理健康輔導的建議[N]. 中國人口報,2020-03-09(003).
作者簡介:
滕洪濤(2000-),男,山東協和學院,山東濟南,工程管理19級學生;樊曉翠(1986-),通訊作者,女,山東協和學院,山東濟南,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