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蓉
摘 要: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廣泛性,使得當前網絡輿情爆發的可能性不斷增加,也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部門關注的重點。從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的現狀分析應對處置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地方政府;應急管理;網絡輿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無處不在。可以說,互聯網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讓政府管理更加高效便利。但若出現突發事件,圍觀參與的群眾增多,促使網絡輿情高度活躍,將對政府公信力和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威脅。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各類媒體以及群眾對網絡輿情管理關注度逐漸增高,顯示出網絡輿情管理在應急管理的顯著作用。
一、當前我國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的現狀
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件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據2018年11月中國應急管理報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1.與應急管理相關的新聞數量共1907937篇;2.與應急管理相關的紙媒體報道數2730篇,新聞網報道總數39728篇,移動端7493篇;3.與應急管理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相關信息總計61302篇,微博相關信息總計1794264條;4.與應急管理相關的論壇2370篇,博客50條。
目前較為認可的應急管理新聞報道分為如下幾類:監管類、災害類和事故類,同時在傳播渠道中微博占比重最大,占比高達94%以上。微博信息傳播快、內容范圍廣、參與度高,對突發事件的反映迅速,但由于事件發生時原因不明、刷屏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管理部門應急反應不及時,就造成了事件發生后新聞褒貶不一,質疑政府管理能力。
2018年11月中國應急管理報的數據分析可得:國內各媒體對安全生產報道中,正面文章數量為800583篇,占41.81%;中性文章數量為41195篇,占2.15%;負面文章數量為1073249篇,占56.04%。由此可見媒體報道中負面信息還是居多,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個別人員的負面引導等客觀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國政府管理機構對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的重視度不夠,沒有充分的應急管理機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足。
二、當前制約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的主要問題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網絡輿情異常活躍,一些重大敏感事件剛剛發生,就會瞬間在網絡上引起連鎖反應,由于網絡存在匿名性和不可控性,加之少數別有用心者推波助瀾,致使輿情一旦發酵,就會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如果政府應急管理處理不當,就會對社會的安全穩定帶來極大的現實威脅。通過分析近年來網絡輿情應急處置案例,可以發現當前在應對網絡輿情管理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監測力量相對薄弱。實時監測、及時獲取輿情信息是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的前提,特別是在對一些突發事件的信息獲取上,如果不能第一時間占據先手,就有可能在后續的應對處置上錯失先機。輿情的監測主要是對網絡中的海量信息進行瀏覽和查詢,通過對大量網上信息的分析判斷方能獲取第一手重要資料。在這里,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來進行監測,但目前我國主要還是依靠網監、網警來完成此項工作,力量相對薄弱。另一方面,對從業人員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必須具備較高的敏感意識和較強分析能力,在這方面國內的培訓力度還相對不足。
二是應對方式較為簡單。雖然近幾年各級在加強網絡輿情應急管理上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建立了相應的處置機制,但受長期以來慣性思維影響,加之一些地方領導擔心出了問題影響自己的政績,對一些網絡輿情仍然采取封堵、回避、刪除、淡化等簡單方式處理,錯過了應急處置的最佳時機,沒有意識到這樣做不僅對輿情的控制沒有作用,反而會使廣大網名猜疑不斷,小道消息和虛假消息接踵而至,加之真實消息在處理過程中的衰減和遺漏,各種消息在網絡上真假難辨,極易引起公眾的恐慌,對政府形象和媒體信任度帶來巨大挑戰。
三是處置經驗有待提高。當前網絡輿情的爆發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和不可控性,地方政府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分析、整理、處置的制度,不能及時有效的對可能發生的輿情進行預判,也沒有前瞻性的分析匯總,面對新興媒體下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相關的經驗和處置機制,也沒有形成相應的規范性應急處置預案,在處置過程中往往出現被動防御的局面,一旦應對,要么簡單粗暴進行處理,要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于應付。
四是主流媒體發聲不夠。當前一些重要敏感事件特別是和“錢”“權”二字沾邊的問題出現時,公眾最想聽到的是政府和權威機構的解釋和發聲。但是由于相關部門的保守和消極應對,加之一些管理和審批權限的限制,大多數主流媒體對熱點敏感問題往往采取的是不發聲和避重就輕的回應態度,致使公眾不能及時獲取真實信息,導致一些負面信息有了市場,為后續的應對處置增加了困難,給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影響。
三、加強網絡輿情應急管理的幾點措施
當前,國家應急管理部已經組建,各級相應的應急管理部門也即將成立,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對如何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加強應急管理和應對處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完善監督體系,實時掌握動態。及時掌握網絡輿情,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動權”,因勢利導,避免輿情向消極方向發展,進一步建立健全全國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完善輿情收集制度、信息報告制度和信息分析制度,實現輿情處置由事后處置向前瞻性預測轉變。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網絡監測體系,形成自上而下的網絡管理體系和網絡信息共享體系,有效監控媒體報道、網絡信息,確保事件發生時信息靈通、快速反應、及時應對;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廣大熱衷于網絡輿情監測事業的網民充實輿情監測體系,發動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二要健全應對機制,及時有效處置。平時要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管機構,加強對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適時修訂完善,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演練,熟練掌握處置流程,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當突發事件發生時,要建立網絡輿情應急指揮部,快速了解事件真相,按照預案快速提出解決措施。在新興媒體時代,輿情處置不能再是簡單的“封堵”和“刪帖”,而是要主動出擊,牢牢正確把握輿論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正面引導社會輿論傳播,避免惡意炒作帶來負面影響,維護好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要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改進方案。輿情事件處置結束后,要對輿情處置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總結和評估,重點對其中的經驗教訓和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和相關預案。要通過輿情處置,深入分析問題發生背后的原因,找準癥結,從根源上消除矛盾和問題,借輿情來改進政府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推動各項工作按規章制度運行,杜絕相同事件再次發生。
四要適時準確發聲,牢牢把握主動。作為公眾,當輿論出現時,更傾向于相信權威機構和官方媒體,因此,政府媒體力量在輿論化解過程中,要主動將自身的定位和戰略公之于眾,引導輿論主流,強化正面形象。平時要注重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加強與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溝通聯系,圍繞網絡上的敏感話題,要積極發表正面有說服力的評論進行引導,維護正確輿論導向,對負面信息堅決予以強有力的回擊,確保網絡壞境干凈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