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鐵物貿魯班公司,有那么一群人,每天精心為職工準備營養豐富的飯菜。尤其是冬天,在清晨的瑟瑟寒風中,來到食堂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稀飯,吃上一個饅頭或幾個水煎包、一個雞蛋加上幾份清脆爽口的小菜……這一股家常的煙火氣,更是滋養了那份最踏實的溫情。
“那位美女,小湯圓好嘍!”
“那位帥哥,餃子好嘍!”
清晨4:50,天空還殘留著幾分灰黑,這個時間,多數人仍是睡意正酣,而此時中鐵物貿魯班公司食堂的師傅們已經出門,開始了他們忙碌的一天。
5:30,食堂內煮粥,蒸饅頭、包子的蒸汽裊裊娜娜地升騰著,師傅們面前的大鍋正呼呼地往外冒著熱氣。
7點,當員工們從四面八方走進食堂,大廳內早已擺放好師傅們精心準備的早餐——蒸的包子、烙的肉餅、煮的粥、磨的豆漿、炸的油條等等。不僅如此,除了大廳內各色食品之外,對著食堂大廳還專門設有 “特色窗口”,兩位師傅每天變著花樣做的一些特色食品,比如酸辣粉、羊肉湯、刀削面、麻辣燙、煎餅果子等等,只要你想吃,隨到隨要,師傅們動作麻利,你立等可取。于是,那一聲聲呼喚,讓人溫馨又陶醉。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食堂實行了輪班制,師傅每天做好飯菜,裝入餐盒,然后分發到各樓層、各部室。
一天中午,我去取餐,得以和食堂后廚掌勺師傅劉亞鵬聊了兩句。 “劉師傅,這些天,后廚掌勺的就你一個人,累吧?”劉師傅笑道:“累點沒啥,只要大家吃得好。”
“劉師傅,我猜想大廚師傅除了一雙巧手,一定是有一顆慧心,否則,那么多酸甜苦辣,怎么炒出?”劉師傅一邊忙碌著一邊說: “人嘛,每天都要吃飯,廚間的事平常、平凡,但卻是最重要的,我就是盡力讓大家吃好。”劉師傅說得自然、淡定,但可以感受到他的自信和成就感。
中國有句古話: “民以食為天”。它道出了關于吃的最本質含義,飲食無非是為了生存、為了活命。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說,一切好東西的開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因為即使是高級動物,也必須考慮這個問題。一切精神的、道德的和文化的升華,都取決于身體需要的滿足程度。食不果腹時,是無力進行思想的,更遑論發展與創新了。
作為公司的一員,我看到食堂的師傅們終日精心于一蔬一飯,大汗淋漓不叫苦,手持鏟勺空中舞。每到節日,你看吧,精美雕刻的文字圖案、生動的糕點造型、豐富的食品類型……師傅們一刀一刀,將煩惱切碎;一鏟一鏟,將友情炒熟;一鍋一鍋,將憂愁燉爛;一勺一勺,將親情攪勻;一碗一碗,將真情端上;一盤一盤,將幸福盛出。
佳肴是辛勤的果實,美味是汗水的結晶,烹飪是大師的炒作,白案是精心的雕琢,紅案是廚藝的美德。師傅們精心調制的一粥一飯,與人間煙火相近,與生命的本質相近,讓員工們感到萬事的競爭、千里的奔波,無非落腳于一餐一飯,日子里只要有東西吃、有愛、有暖,就有家、有夢、有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