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戈
隨著新年大幕的徐徐拉開,2019揮手告別,2020向我們走來。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國人民發表了令人備感溫暖與振奮的新年賀詞。
在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歷數了過去一年里科技創新戰線的重大成就:“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斗”導航全球組網進入沖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習近平主席表示:“這些成就凝結著新時代奮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采、中國力量。”
中國風采、中國力量,這8個字也是對新時代科技奮斗者的禮贊,是他們無數次地奔赴發射現場、極地冰原、人跡罕至的野外考察地,探索人類未知的疆界;是他們在實驗室里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投身于最前沿的科技創新領域;是他們來到工廠礦山、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將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實現“產學研用”的完美結合。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圓“中國夢”“復興夢”,科技當仁不讓地成了發展新引擎,科技工作者定當砥礪前行,不辱使命。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放眼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2019年,中國以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展現出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的新時代風貌,見證了中國創新爬坡過坎的頑強拼搏,也更加堅定了我們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4位,是前15名里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主要新興經濟體金磚國家中,中國競爭力最為突出,在全球競爭力指數中上升到第28位。
2019年一年間,一些領域集中力量、合理配置資源,相繼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進入全球組網時代,國際計量局與我國簽訂推進“北斗”鏈路成為國際標準時間正式鏈路協議,標志著遠程時間頻率傳遞能力得到國際權威機構認可。載人深潛、深地探測、國產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等領域正在實現跨越發展。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時速600公里的國產高速磁浮列車即將“起飛”,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等重點產業的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人工智能、5G、物聯網、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領域搶占發展先機,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基礎研究實現多點突破,涌現出鐵基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干細胞研究等一批世界級重大成果,這一切,振奮了民族創新精神,極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科研地位。
人才是真正的國之重器。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沉痛地看到,有33位兩院院士離開了我們。他們是:涂銘旌、高長青、于敏、梁敬魁、金國章、阮雪榆、孫偉、王業寧、沈自尹、容柏生、李恒德、湯定元、寧濱、孔祥復、孫忠良、李濟生、查全性、卓仁禧、盧永根、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季國標、李玶、韓其為、胡亞美、張嗣瀛、曾融生、陳星弼、陸士新、孟執中、田波、林宗虎。
翻開這一長串離世科學家的名單,可以看到,他們絕大多數成長于兵荒馬亂的舊中國,懷揣科教報國的心愿,付出畢生心血建設新中國。他們在各自領域的突破填補了我國的技術空白,使我國在短短的40年改革開放中突飛猛進,能站在世界的前沿,這些離不開他們默默的研究與付出。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仍然在堅持研究工作,鞠躬盡瘁地守護著偉大祖國。
長江后浪推前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在老一輩科學家離開我們的同時,新一代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正源源不斷地涌現到科創一線。去年11月,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其中,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人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75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9人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從此次新增院士年齡的情況來看,工程院平均年齡約58歲,科學院平均年齡約56歲,涌現了一批“70后”院士。“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院士形象,主動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傳遞科學精神旗幟,接力科學精神火炬,續寫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新篇章。”在中國工程院新當選院士頒證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語重心長地說道。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金秋的北京,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里,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了勛章獎章,并同他們親切握手表示祝賀。令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的是,在獲得這份國家最高榮譽的名單中,孫家棟、袁隆平、屠呦呦、黃旭華……這些都是科技創新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一枚枚勛章獎章,銘記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鼓舞著新時代創新者前進的步伐。
七十華誕盛典唱響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的昂揚旋律。科技工作者不負重托,攻堅克難,不僅獻禮偉大祖國,而且不斷豐富著人類的知識寶庫!高速鐵路、海洋工程裝備、核電裝備、衛星成體系強勢走出國門,從“中國天眼”(FAST)到“世界巨眼”(SKA),從人類基因組測序到泛第三極環境研究,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今非昔比,正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我們已經意識到,要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健全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為科技人才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環境。
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曾贏得全場熱烈掌聲:“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圍繞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和創新主體活力,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并且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人為本。針對科技資源條塊分割、多頭管理,不合理的經費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等,國家相繼出臺系列政策文件,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推進成果轉化、優化分配機制等,為科技創新工作保駕護航。最近一年,在放權減負的同時,持續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改革,破除“四唯”,為科研人員松綁賦能等一批務實改革舉措落地生效,科研人員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如今,人才評價轉而以創新能力、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簡化科研項目管理,減少各類過程性評估、檢查、抽查、審計等工作,而學風作風、科研誠信、科研倫理建設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
此前,科研經費的使用采用預算制,通常要求科研人員嚴格按照預算來使用經費。“專款專用”的制度給科研工作帶來了許多麻煩,“買醬油的錢不能用來打醋”的現象已被詬病多年。為了消除這一痼疾,2019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包干制”:“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此后半年間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推進、陸續落地。2019年12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公告,2019年起在“杰青”項目中啟動“包干制”試點。一周后,“中國科學院啟動科研經費‘包干制’管理改革試點工作”的消息也在其官網發布。作為科研經費管理中的新生事物,這一系列動作在科技界引發高度關注和贊賞。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涓滴而成江海。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勇涉深水,向束縛創新的藩籬敢動真格。給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們以信心與動力,昂揚奮發,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建設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