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婷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文化藝術館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事業性的全民所有制機構,自我國建國初期至今,在進行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引導群眾進行文化活動、促進民間文化交流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之下,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各行各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不斷實現跨界融合、轉型升級,推動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滲透在每個領域、每個人的生活中,文化館的工作也隨著“互聯網+”的滲透發展得日新月異。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文化館建設迎來了新的面貌,也取得一定新的成就。但如何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潮流,并乘風破浪而行,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項新技術的變革在帶來巨大、深遠而廣泛影響的同時,必然蘊含著巨大的挑戰。
1.守“陳”:公共文化服務的使命和責任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互聯網+”激發著新內容,營造著新生態,為文化館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管闊的網絡平臺。但文化館要實現穩定發展,就需要守好這份初心:文化館始終是以公共文化服務為使命和責任,滿足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向群眾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務。只有堅定這樣的信念,才能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2.推“新”:輻射引領作用勢微
“互聯網+”時代下,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呈現出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態勢。在這樣的時代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遞者,每個人時刻都是信息的接收者。這些信息蘊含著豐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規范準則、科學藝術等,每個人都滲透在這紛繁多樣文化之中,大眾的、精英的、群體的……多元文化激蕩,使得在實踐層面上文化館的輻射引領作用式微。
1.高投入需求
“互聯網+”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需要基本的信息通信設備與科學技術的支持。這對建設地區經濟科技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我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城鄉間發展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互聯網+”背景下,文化館建設的高投入需求依賴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必然會導致文化館高需求的不均衡滿足。
2.低整合效率
“互聯網+”背景下文化館的資源整合不只體現在不同層級文化館的線下資源整合,更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資源的共享,還是不同行業間與文化館的資源協作。互聯網能夠在文化活動及文化館管理方面極大提高其工作效率。但現階段“條塊分割”明顯,不同層級文化館、不同地域文化館的資源整合程度不足,共享性不高,數據庫和信息庫的搭建還不完備,缺乏連通性。“互聯網+”的一大優勢正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跨界的融合。文化館的工作與教育、科技、傳媒等領域息息相關,但行業間的溝通合作還明顯不足,社會資源整合效率低下。
要想適應“互聯網+”時代下文化館的更新和轉型,離不開高素質的、勇于創新的人才隊伍。現階段從事文化館工作的員工隊伍呈現出年齡結構偏大、學歷層次偏低的問題。文化館工作崗位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人才結構、供需不協調影響著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也影響著互聯網下管理模式的更新及資源協整生態的形成。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信息的共享與傳遞,從而方便、高效率傳遞信息的一種新媒體方式。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以其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效率高的特點得到了迅猛發展。這使得社會大眾更愿意使用新媒體來獲取信息。文化館作為傳統文化服務機構,必須順應潮流,提高新媒體服務和數字化能力,為群眾及時地提供文化服務。
第一,文化館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館內文化資源。
由于文化館的職能在于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所以,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就需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各種途徑展示館內的文化資源。“互聯網+”的時代,文化館可以利用新媒體提供更多的瀏覽和閱讀的平臺。文化館要靈活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將館內傳統的文化作品包裝,使其以更加符合社會大眾審美方式與習慣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更有利于滿足社會大眾的瀏覽需求。對于動態類的一些群眾文化演出資源,文化館可以設置網頁、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提高瀏覽量,深化群眾對這些演出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第二,文化館可以充分高校利用新媒體做好群眾文化信息收集工作。
在“互聯網+”時代,很多溝通軟件,例如微信等新媒體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文化館為了更好的提供服務,可以利用微信等平臺,提供微服務。
文化館要做好微服務工作,要創設更多的平臺和渠道,從而做好宣傳和推廣,讓公眾了解其功能和價值。這是推行數字化文化服務的重要保障。例如,文化館設立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幾個特色專欄,根據大眾需求可以征求意見,設立大眾喜歡的專欄,定期推送公共文化信息。文化館要選擇積極正能量的內容,并且做好與時俱進,做好群眾的思想意識形態工作,培養文化館“粉絲”定期閱讀的習慣。
工業4.0時代,文化館工作已經從傳統走向數字化。這是今后文化館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我們可以親身感受到,尤其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級文化館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在文化館場館全部關閉的情況下,各地文化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采取“云端”線上文化服務。大家集思廣益,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創作了大量抗疫防控工作的文藝作品,并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傳播,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數字化”是未來文化館建設的方向,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迫在眉睫。這不僅是網絡建設,還要使文化與科技相融合,通過線上線下改革對文化館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提供更多智能服務。
為了適應新時期文化工作的要求,建設更加現代的走在時代前沿的文化館,最重要的是人才隊伍的建設。文化館在選拔人才時候,需要提高綜合業務素質,首先專業要過硬。文化館要適應時代發展,就需要掌握數字化技術的人才,并且提高文化館數字化人才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總之,隨著專業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技術發展的要求,文化館的文化服務的方式也應該發生相應轉變。在“互聯網+”時代,文化館要善于抓住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機遇,加快轉變服務形態與工作方式,借助新媒體服務形態和微服務工作方式來提升自身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推進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