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珠林
云南省昆明市文化館
地方戲曲文化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它可謂是中國特色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地方戲曲中的重要音樂要素有很多,不僅包括唱腔、念白與曲牌等元素,還包括打擊樂這樣的音樂元素。其中,打擊樂在地方戲曲表演中的地位比較特殊,它會貫穿在整個地方戲曲表演過程之中,能夠給地方戲曲表演帶來不一般的魅力,可謂是戲曲表演的靈魂所在,它可與其他地方戲曲元素相互配合,為觀眾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目。
戲曲實際上是一項將音樂、舞蹈與戲劇等集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在戲曲表演中一般包括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戲曲藝術的角色表演,另一個是戲曲音樂的演奏。其中,戲曲藝術的角色表演通常是指演員在戲劇表演的舞臺上運用“唱”、“念”、“做”、“打”等多種藝術手段,將戲劇故事角色表演出來的藝術活動。而戲曲音樂演奏則是利用音樂的抒情、敘事、調控節奏等功能來側面刻畫角色人物形象、渲染整個戲劇表演氣氛、表達戲劇角色人物復雜情感的藝術活動。在整個地方戲曲表演中,戲曲音樂演奏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打擊樂是戲曲音樂演奏中比較常見的發聲樂器。
打擊樂顧名思義是靠“打”和“擊”等方式發聲的樂器,它在戲曲領域被稱為“武場”。打擊樂的樂器范圍比較廣,從大鑼、小鑼,到中鈸、大鈸,再到板鼓和堂鼓等等,均屬于打擊樂。目前國內的地方戲曲打擊樂發展得比較快速,使得打擊樂種類逐漸增多[1]。如今地方戲曲表演中的打擊樂音色越來越豐富,節奏曲譜、演奏方法也越來越多。可以說,地方戲曲表演中的打擊樂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伴奏技法和打擊樂結構,它會隨著地方戲曲文化的演變和進步而越來越完善,在地方戲曲表演中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重要。
打擊樂在地方戲曲表演中可謂是占據了“半壁江山”,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打擊樂可以說是與戲曲中的“文場”相對應的重要元素,“文場”一般是指管弦樂,兩者共同配合,可以讓地方戲曲表演更具藝術感,更能激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武場部分的地方戲曲表演中,表演者使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時,一般是通過鑼鼓點配合地方戲曲表演[2]。尤其是在地方戲曲表演中的“打”、“做”、“念”、“唱”等環節,打擊樂器的運用是重中之重的表演內容,它可讓地方戲曲表演變得有節奏、有秩序。
在地方戲曲表演的打擊樂伴奏中,一般是由板鼓樂師來統一指揮其他打擊樂,在伴奏的過程中需結合地方戲曲的劇情需要,將戲曲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打擊樂伴奏的方式表現出來,旨在增強地方戲曲中的人物矛盾與沖突,從而達到渲染地方戲曲表演舞臺氣氛的目的。具體點來說,就是打擊樂伴奏者需把握好打擊樂的輕重緩急等方面的音樂節奏、音樂旋律,合理使用鑼鼓點來配合地方戲曲的表演需要,與表演戲曲劇情的演員同心協力,配合默契,在打擊樂的伴奏氣氛渲染下,突顯出地方戲曲藝術的表演特色。
在地方戲曲表演中,打擊樂不僅能夠有效地調節表演節奏、烘托戲曲表演的藝術氣氛,還可刻畫出地方戲曲表演中角色人物的內心情感。一般而言,打擊樂對角色人物內心情感的刻畫是從側面表現出來的,因為通常是由戲曲表演者自己通過動作、演唱和念白等表演來正面刻畫出角色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打擊樂伴奏者會從側面烘托角色人物的內心情感。比如打擊樂伴奏者在表演戲曲鑼經時,一般會通過“叫頭”的打擊樂表現形式來刻畫角色人物對某事、某人的控訴,表達悲哀的情感;通過“亂錘”的打擊樂表現形式來刻畫角色人物的煩躁心理、焦急心理等等。
由此可見,打擊樂在地方戲曲表演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它關系到地方戲曲表演的成與敗。
在地方戲曲表演中,演繹劇情的表演者、創造戲曲音樂藝術的演奏者均需要彼此配合來塑造地方戲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打擊樂在塑造戲曲人物形象方面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打擊樂可突顯戲曲人物的身份。即在地方戲曲表演活動中,不同的人物出場時,為了突顯他們的身份等級,一般會通過不同的鑼鼓點來表現出來。比如在《慈母淚》這一戲曲中,張有仁是“家奴”身份,其身份等級很低,一般在他登場亮相時會用小鑼的鑼鼓打擊樂來表明他的身份等級。戲曲中的馮御史則是身份等級較高的人物,他登場亮相時,一般需要用大鑼的鑼鼓打擊樂來突顯他的身份等級,讓觀眾在打擊樂伴奏的不同表現形式下,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身份高之人的威風之氣。
其次,打擊樂可突顯戲曲人物的人格魅力。每個戲曲作品人物的人格魅力都是不同的,一般可通過打擊樂伴奏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楊六郎招親》這一戲曲中,打擊樂伴奏者演奏了鑼鼓經,將楊六郎單槍匹馬殺敵的場面氛圍渲染了出來,表演者也配合表演了“翻打”、“碰撞”和“廝殺”等藝術動作,在打擊樂的音樂聲下,能夠讓觀眾走進一個英雄殺敵的情境之中,讓人能夠深刻感知戲曲人物的英雄氣概。
最后,打擊樂可突顯戲曲人物細致的情感變化。這些情感變化能夠讓戲曲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打擊樂伴奏者可在掌握人物形象特點、戲曲劇情后,通過合適的打擊樂伴奏音樂塑造有血有肉的戲曲人物[3]。比如在《程嬰救孤》這一戲曲中,程嬰為了保住忠良之后,使用了偷梁換柱的計謀,將親生兒子奉獻在敵人的屠刀下。程嬰親眼目睹親生兒子被殘殺后,心理瀕臨崩潰,后來敵人下場,程嬰忍不住喊出“驚哥兒”,此時打擊樂伴奏者采用的是“軟四擊頭”打擊樂,渲染出了悲傷的氛圍,讓人仿佛能夠感受到程嬰痛苦無奈的內心。這是一場精神與情感之間的搏斗,這樣的打擊樂能夠突顯當時人物的心理獨白,讓戲曲人物形象變得豐滿傳神。
在地方戲曲表演中,打擊樂的運用還能推動戲曲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是因為打擊樂能夠在戲曲表演中充當“紐帶”,將戲曲表演者的“打”、“做”、“念”、“唱”等方面的表演有效地串聯在一起,從而揭示戲曲表演中人物的具體情感變化,突顯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推動戲曲表演中劇情的發展。因此,打擊樂伴奏者需時刻關注戲曲劇情的發展進程,并根據當時的劇情場景,運用不同的鑼鼓點子將表演者的一系列藝術身段動作、藝術情緒和情感等連貫地串聯起來。
沒有打擊樂的戲曲表演只能是一場啞劇,打擊樂伴奏者需在起止、轉折、交代等特殊節點用鑼鼓點子將表演者的唱段進行有效的銜接和變換。例如《紅燈記》這一戲曲表演中的“赴宴斗鳩山”這部分場景有不少的道白內容,包括李玉和面對鳩山的逼降誘哄時大義凜然的道白、李奶奶痛說革命家史時的道白等等,打擊樂伴奏者需要用輕重交替的鑼鼓點,突顯戲曲人物念白的語氣,從而增強當時場景的感染力,并推進戲曲表演情節的發展。
打擊樂伴奏和戲曲演員的表演融為一體,可起到相得益彰的藝術表演效果,讓觀眾跟隨著戲劇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不斷發生情緒起伏。可以說,打擊樂在地方戲曲表演中的運用,能夠為觀眾展現魅力無窮的戲曲藝術。
綜上可知,打擊樂在地方戲曲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夠發揮的作用也是多種多樣的。目前地方戲曲藝術正在不斷發展成熟,打擊樂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它將會在地方戲曲表演藝術中增添獨特的一抹色彩,增強地方戲曲表演的藝術感染能力,讓觀眾愛上地方戲曲表演,也讓中國地方戲曲藝術能夠在世界劇壇中站穩腳跟,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獲得創新發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