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蕾婷
廣州南方學院
從符號學角度而言,‘紅色’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志作用,是個革命的象征①,如:赤眉軍起義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定語境下,紅色與中國共產黨已經緊密相連了。總書記在看望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曾說:“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當今學術界從紅色文化的性質、功用、時限、來源等多維度定義其概念,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紅色文化界定為: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進程中創造、累計的歷史財富和文化資源,并融合中國地域特色文化成果所創造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作為歷史的產物,具有鑒往知今的歷史價值,它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是同步的,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個革命故事,無一不體現在艱難曲折的革命和建設中,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孕育、產生、發展的成熟,并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紅色文化的發展,也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史、艱苦創業史、科技發展史和文化傳承史。
舞蹈是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情感的載體。《舞賦》認為舞蹈能比音樂、詩歌更好地表達感情,舞姿是隨感情之變而變的。舞蹈具備了“綜合性的形態”、“律動性的本質”、“實用性的意義”、“社會性的功能”。將紅色歷史資源轉化為紅色舞蹈文化,以紅色精神文化為“魂”,以紅色制度文化為“血”,以紅色物質文化為“肉”,從“人”、“物”、“事”、“魂”四個方面,通過身體語言構建了紅色舞蹈文化,同時使其具備多樣性。其一,在不同的民族語匯中,呈現出具備強烈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例如:紅色舞劇《乳娘》,以山東民間舞元素為基礎語匯,將山東女性在崢嶸歲月中的人間大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二,借特定的道具符號,呈現出具有鮮明時期特色的紅色文化。例如《紅色娘子軍》將軍鞋、軍衣、軍帽等具有強烈的時代符號的道具代替傳統芭蕾舞中的紗裙與舞鞋,與此同時創造了“拿刀槍的足尖舞”、“射擊舞”等舞段,巧用特定時期的道具符號,彰顯娘子軍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其三,在不同的表現形式中,以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突顯時代賦予人物的紅色精神。例如:《永不消失的電波》,以電影的手法,通過單、雙、三、群舞的表現形式,闡述了百結相繞但卻繁而不亂的人物關系,體現紅色文化賦予舞蹈人物的英雄精神、奉獻精神和偉大的理想信念。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且深遠的作用。文藝工作者通過身體語言的表演形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革命力量和精神面貌。藝術團作為高校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陣地,一方面紅色文化為大學生藝術團的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另一方面大學生藝術團強化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因此紅色舞蹈文化成為了藝術團建設中的重要源泉和鮮活題材。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強調了紅色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重要性。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紅色舞蹈文化是中國革命史的藝術濃縮,在理論的支撐下,以身體語言為媒介,將其轉化為“活”的故事,翻轉思政課堂,借助紅色舞蹈由情入理,通過歷史重大革命事件改編和設立鮮活的舞蹈人物形象,達到紅色文化傳承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高校藝術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不僅僅是專業課堂的延伸地,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實踐地。中共教育黨組、共青團中央《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要求:“結合學校地緣優勢和歷史、文化、革命傳統、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最終目的,歷史學家錢穆有一句名言:“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就到歷史中尋求答案”。因此它是人的思想形成發展的源泉,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在高校藝術團實踐過程中,其一,通過對紅色地區進行實地參觀、探訪、采風、學習等系列工作,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的發展脈絡、演變歷程及精神體現,激發藝術團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舞蹈的形式,進行二度創作,再現歷史事件。例如東北師范大學的原創舞劇《浮生》,以小見大,帶領觀眾重溫歷史,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其二,抓好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使之成為宣傳紅色舞蹈文化的有力陣地,做到“教誨與娛樂攜手并進”②。借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時期,讓紅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團建設中,從而激發藝術團師生們的自主創作能力,在時代語境中重塑紅色舞蹈形象,打造一批愛國人士、革命英雄、科學先驅等為原型的紅色歌舞劇,進行校內外巡演。在進行巡演過程中,紅色舞蹈傳播著紅色文化精神,引起“羊群效應”,演出的地區輻射面越廣,這種承載了紅色文化的精神越是能產生更大的示范效應。由此可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有助于將大學生對紅色舞蹈文化的認知上升為紅色的情感認同,進而上升為對紅色精神的自覺實踐。
青年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成長階段最重要的時期。高校在培養人
才過程中,理想信念成為重中之重。紅色舞蹈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為指引,并在實踐中證實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將其融入高校藝術團建設,成為文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高校藝術團建設的方向,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功能,正確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現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新時代更應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以紅色精神文化為“魂”,以紅色制度文化為“血”,以紅色物質文化為“肉”,不斷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在如今這個信息快速、發達的社會中,圖像、聲音往往比文字來得更加真切。紅色舞蹈文化為高校藝術團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在紅色舞蹈文化中身體語言是凝結著紅色文化中的“道”與“志”的媒介,通過沉浸式的方式,給人以跨時空的真實感受。紅色舞蹈文化對形象的塑造,不是以強烈的個人主義為中心,而是平易近人的“小人物”,逐漸觸動、感染青年學生,將紅色舞蹈文化的內在精神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文化認同、行為認同、情感認同,進而使得青年學生能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
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思想比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因此更具有普遍性。”高校藝術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紅色舞蹈文化不僅具備著社會性、思想性、黨性等等,其根本價值在于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達到文化自信。通過紅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藝術團建設中,將書本上、建筑中、圖片上的紅色經典“活”起來,讓更多青年大學生基于紅色文化而產生一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力與輻射力。
注釋
①魏本權.從革命文化到紅色文化:一項概念史的研究與分析.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②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