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雷 張軍勝
1.南陽農業職業學院;2.上海震旦職業學院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會更容易受到網絡上多元思維的影響,對于這些充滿活力和熱情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思想觀念雖然受多年教育但并不堅定,亦并未成熟,所以更容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進而引發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認真研究當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當前時代背景對他們的影響,有利于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更合理有據,從而有效解決他們現有的和潛在的心理問題,使得他們更加積極健康地學習生活,進而成為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
獨生子女是當前高職大學生的重要組成,他們從小在順境中成長,且受到整個家庭的全面呵護,除了學習,他們幾乎不用考慮和做任何事情,極少從事過家務勞動。這就使得他們在離開家人進入高職院校后不僅生活自理能力差,更缺乏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從繁忙的高中生活中一下子“解脫”,高職大學生瞬間進入“無所事事”的散漫求學狀態。加之大多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意志力較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整體散漫的狀態使得個體的自我約束力得不到有效的激發和培養,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始終偏低。同時,這種缺少自我管理的狀態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容易形成不良情緒,出現心理問題。
“00后”是當前高職大學生的主力軍,這一標簽不僅代表著他們年輕充滿活力,且是新時代的代表,是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成長起來的。從他們出生,他們接觸的就是更為普及的網絡技術,早早就使用智能手機,他們早就形成了查找資料和接受信息都是通過網絡的意識,少有學生愿意去圖書館通過書籍了解世界。受網絡“自由”思想的影響,當前高職大學生亦崇尚自由,他們個性張揚,不愿傾聽和接受父母長輩的建議,且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雖然年輕人熱情洋溢、不拘小節不是大問題,但他們過于張揚的個性卻影響了他們的學習,使得他們更喜歡活躍的生活,耐不住性子、沉不下心來踏實、認真學習。同時,他們還極易因為朋友義氣而鬧出較大的風波,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進入高校,大學生就覺得自己已經離開了家長的監護,也就算是長大成人了,他們能夠追求自己更加自由燦爛的生活。然而,現實生活卻常常會給他們各種打擊。如,許多高職大學生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大學生,但是在假期實習時,社會上不少人卻對他們有著明顯的輕視,在實習單位不受任何重視,而自己確實也做不了什么事情。這時年輕的他們就極易產生偏執、自卑、逃避等消極情緒。原本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他們覺得自己有眾多的抱負,渴望獲得人們的認可和尊重,然而往往由于缺乏社會實際歷練和生活交往能力,只能逃避、自卑,本能地自我封閉。這就可能使得他們更加無法積極的學習生活,難以走出心理困境。
隨著高等教育的更加大眾化,高職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工作崗位與他們的心理預期差距極大。實用型技能人才要求當前的高職院校要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而現實是眾多高職院校受傳統重理論教學的影響,當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企業的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且當前不少高職大學生自身難以腳踏實地地進行實踐實訓,使得他們對技術的掌握并不牢固,不能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符。這就使得眾多畢業生感覺前途渺茫,進而喪失積極追求的信心,嚴重者甚至產生神經緊張、失眠等焦慮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重申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強調高校一定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此,結合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科學有效,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進行如下優化和創新。
其實,眾多高職大學生都有著一顆積極上進的心,只是他們大多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弱,不知道如何腳踏實地地去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為此,教師要采用積極的心態和理念來對待他們,加強心理干預,幫助他們正確認知自我,找到自身的閃光點和優勢,進而不斷去發揚這些優勢,最終用優點和積極的心態來戰勝他們身上的缺點和遇到的心理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要多鼓勵學生,多給學生積極的暗示,并指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操作路徑,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社會、進入社會的機會,幫助他們更準確的認知自我,并從這些與社會的實際接觸中和實踐實訓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未來前進方向,進而激勵他們不斷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
以往,高職院校更為重視學生技能和知識的學習,對他們心理的健康狀況關注不多,也就造成不少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心理輔導能力不夠強,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及時給予疏導和幫助。為此,高職院校要注重教師心理輔導和干預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學習培訓,促使教師在心理教育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能夠勝任基本的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紓解和宣泄情緒,進而用專業知識促使大學生不斷提升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從而不斷優化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日常工作,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功夫,得到的是潛移默化的效果。為此,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與專業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才能得到更科學高效的成果。如在語文課程中,教師更容易對學生滲透積極陽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課堂上,教師也更容易培養學生百折不撓、抗挫折、有韌性的精神。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教學有機融合,不僅能使得學生更自然的接受教育,且還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能夠在習得方法后切實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幫助自己更科學、準確地解決問題,使得自己更自信、更堅韌、更積極。
大學生大都喜歡參加活動,不僅能夠使得生活更豐富多彩,還能從中交友獲益。為此,高職院校的心理教師和輔導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形式多樣的活動相結合,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并在活動中紓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凈化他們的心靈,使得他們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要為學生設置隨時都可以抒發思想、紓解情緒的心理驛站,這些心理驛站可以設置在微信公眾號中,亦可以設置在校園網平臺上,總之能夠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同時給學生科學的輔導和幫助。同時,高校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聯系起來,在促使學生更加健康成長的同時,亦使得校園文化氛圍更加積極向上。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對自身和未來有一個系統、科學的認知和規劃,還能夠促使大學生正確面對當前的學習和生活,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積極陽光。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學生能夠科學地紓解自身的就業壓力,不會盲目選擇熱門職業,系統全面地分析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在這一過程中,也培養了大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綜合對比分析能力,亦使得他們養成有計劃、有步驟的做事的好習慣,使得自身不斷健康成長。
當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發展并不成熟,他們大多心存高遠的抱負,但又要面對家庭、社會以及自身帶來的壓力,與本科大學生相比,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高職院校應從他們的心理需求出發,為他們制定系統、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有專業課堂,更要將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滲透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之中,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結合,采用積極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方法,促使學生更為積極、陽光地認知自我,并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設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從而戰勝各種不良情緒、不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