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
贛南師范大學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要具有實踐性、強調愉悅性等,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要使學生們具有創造美術的潛能和欣賞美術的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掌握色彩基礎和表達個性是初中美育的基本要求,水彩畫作為初中美術課堂中的一部分,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與欣賞色彩的能力。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到:“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力求展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 ”上文中說到水彩畫在初中美術色彩教學中的應用很好的解決色彩問題,同時色彩與情感相掛鉤。水彩藝術作為美術門類中能夠快捷的表情達意的手段,在情感傳達方面的應用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發展全體學生的審美意識。所以水彩畫的應用不僅僅是簡單的解決知識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水彩學習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美術素養,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水彩藝術在初中美術課程中的應用承載著審美情感與人文精神的傳輸義務。
水彩藝術產生于以寫實主義為基礎的西方國家,卻因“水”的特質與中國畫結緣被善于用“水”的中國人所喜愛。水彩與國畫相遇,被賦予國畫的詩意,逐漸在水彩畫中找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繪畫意蘊。水彩畫被中國傳統美學所滲透,“敏于心象,略于表象”的審美意識植入中國水彩畫中,表現為中國化的水彩。水彩畫自身的特點表現出水色淋漓的氣質,西方色彩和東方詩意融合的中國水彩應用到初中美術課堂“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之中,欣賞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水彩作品,特別深入學習中國化了的水彩藝術,如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先生的水彩作品《漁舟帆影》,以及先輩畫家哈定、習德進、古元等大師作品。教師在教學中將水彩藝術與學情相結合并投入積極的情感,欣賞作品時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學會賞析作品并且體會到優秀水彩作品中傳達出的東方情感。
魯迅先生說:“教育根植于愛”,愛就是某種情感的體現,不存在沒有情感的教育,學習美術不再是只重“技藝”的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傳輸。水彩藝術在初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開闊自己的眼界、形成自己的見解。
思維的拓展與構建是當今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美術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與學科素質教育并重,注重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美術實踐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認知思維能力,在動手創造中發展綜合能力,能動性的解決問題。
在思維拓展方面,根據初中生繪畫基礎薄弱、繪畫形式單一的情況下,采取水彩繪畫與綜合材料技法相結合的方式讓同學們在動手操作中運用繪畫表達想法。在實踐中,除水彩畫材料以外還包括:扇面、紙盤和木片等材料。這時需要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發揮想象、開拓思維,可以是經過大腦的藝術加工寫生現實中具像的物體,也可以基于對藝術的認知將腦海中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形象并用水彩技法描繪出來。經這一過程的反復訓練,打開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在創作動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感知色彩的變化,內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造精神,喚起學生的創作激情并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水彩技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又易于掌握的技法主要包括:留白、平涂、枯筆、交融、干畫重疊、濕畫暈染、撒鹽法、灑水法等。有的學生運用水彩畫技法中的濕畫法,在上一筆顏色未干時銜接下一筆色彩,使色與色之間相互交融,呈現出非常震撼的效果。對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比較重要的三點方向是:流暢性、變通性、新穎性。例如:用扇面作畫時,教師給出的繪畫主題是《夏》,學生各自對于夏天有著不同表達(見圖9),進行繪畫實踐需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發散性思維。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中學生們如何快速的選擇作畫素材以及突出主題的表現技法,成為檢驗學生創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梢妼W生們發揮自己的個人優勢,選定腦海中最深刻的印象來進行創造加工,此環節較好的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與思維開發的環境。
水彩畫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教授學生如何完成一幅作品,而是使學生在對美術感興趣的基礎上升華到領悟美術的價值并在創作過程中享受美術學習的樂趣,將這種樂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