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伊熱·伊米提
(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 沙雅 842200)
棉花是我國重要經濟作物。近年來,隨著機采棉的迅速發展,常規高密度機采棉模式機采籽棉含雜高, 加工清理工序相對較多, 對棉纖維的長度和比強度均造成了一定損傷,并且導致短纖維指數升高, 影響了采棉的原棉品質和品級。調整株行距配置是實現作物合理密植,并使其與機械采收技術相結合的重要手段。通過該試驗的開展也可為機采棉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試驗于在某地進行。該地土質質地平坦,養分較均勻,0~20cm 耕層土壤基礎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8.41g/kg、全氨1.16g/kg,堿解氮104.78mg/kg,全磷218g/kg,其中有效鉀132.6mg/kg,pH 值7.68。參試棉花品種為冀事197,綠專品種為冀綠8 號。試驗設兩種種植模式,試驗設置基本模式【(65+10)cm】配置,株距10.0cm, 理論密度29.1 萬株·hm-2和行距相等密集種植模式(75cm 等行距,株距5.8cm,理論密度23.2 萬株·hm-2),采用同一種布置方式。4 月13 日播種,4 月16 日灌溉,其他管理措施均和普通棉花一致。
在棉花發育的各個時期對棉株進行詳細調查并記載,在棉花開花時期調查棉花農藝,在棉花土地靠中間的部分選擇12株,在旁邊的部分選擇12 株,并在出棉絮的時期調查產量,每處選擇4 個樣本,每個樣本中行中取連續的6 株,旁邊行中取連續的5 株采摘全部棉鈴,測定棉鈴的重量、棉衣的分量。機采結束后,分別取機采棉(一部分測定雜質含量,部分經軋花后測定纖維品質)和軋花廠分軋的皮棉樣品,送纖維檢驗所測定帶籽兒的棉花、棉花的品質和雜質的含量。以實收產量計算。
生理期比較,從結果來看,不同種植模式,生育期進程不同,在土地、養分、灌溉、施肥等外在條件都相同情況下,等行密集種植模式的出苗期是4 月25 日,比常規基本模式早3 天,現蕾期比常規模式早2 天,開花期比常規模式早3 天,見絮期比常規模式早4 天,整個生育期比常規模式少3 天。
盛花期農藝性狀比較,從調查情況來看,等行密植模式棉花株高較常規模式高2.7cm,葉齡平均多0.5 片,始果枝節位高度高2.3cm,單株果枝數多0.5 枝,單株開花果枝數多1 枝。結果表明,同等外在條件下,等行密集種植的棉花生長強度要強于常規模式。
在同等種植條件下,行距相等密集種植模式的棉花產量較高。此試驗在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下進行,因此試驗結果在改變地區時可能會有所不同,不同地區,氣候、風向、溫度、地質也隨之不同。改變地區,氣候和地質也可能隨之改變,棉花的產量和質量也可能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優良品種的選定是實現優質高產的前提,各縣(市)應根據當地的生態條件、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生產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適宜的品種種植。一般應從以下幾點來選擇主栽品種。
品種熟性可根據生育期的長短來劃分。生育期120 天左右為早熟;130 天左右為中早熟;140 天左右為中熟;150 天左右為中晚熟;155 天以上為晚熟。一般條件下,從播種到開花各品種間差異并不大,其差異較大是在播種至出苗,低溫對出苗影響較明顯,溫度每降低1℃,早熟和中早熟品種出苗日期延長3 到5 天,中熟品種延長4 到7 天。生育期中差異最大的還是在開花至吐絮期間,因為這段時間對溫度最敏感,所以對其進程的速度影響較大。如溫度在25℃時,中熟品種只需58 天;當降至20℃時則增至85 天。選擇結鈴性強,結鈴較集中,鈴外形中等大的品種,選擇株型較緊湊,果枝較短,且著生角度較小的棉花品種。
單株增產潛力較大,根據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一般細絨棉每畝棉株在1.6 萬至1.8 萬,高水肥可適當減少密度,中等以下肥力適當增加密度。棉花是比較耐旱的作物,進水時間不能太早,控制棉花的進水時間是促進棉花根系發育形成壯苗,早開花、早結鈴,減少蕾鈴脫落的關鍵措施。一般6 月上旬開始澆水,也就是棉田里見第一朵花時開始澆第一次水,一個星期后緊接著澆第二次水,水量不易過大,否則會推遲現蕾開花時間。棉花一生中一般澆3 至4 次水,控制株高適時打頂,一般株高應控制在70 厘米左右。同一品種會因土質、施肥、栽培技術和管理工作水平不同而影響棉纖維成熟度。缺磷、鉀肥的纖維,成熟度差。若肥料過多會導致陡長,肥料不足會造成早衰,均影響纖維成熟度。
棉花是人類生活必需品,我們應采取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不斷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才能加大棉花經營加工企業的利益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