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寧霞
(貴州省印江自治縣天堂鎮畜牧獸醫站,貴州 印江 555203)
在養殖雞群中,雞球蟲病最為常見,它屬于一種原蟲性疾病,主要以4~6 周齡的雛雞作為宿主,會長期寄生于雛雞腸道系統的黏膜細胞中。球蟲病在雞群中擴散較快,且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染,形成大規模染病狀況,嚴重阻礙林下養雞規模化養殖工作的順利推進。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結果,患球蟲病后雞致死率將高達80%以上,因此它是危害林下養雞經濟效益的最大病害隱患。
印江縣屬于貧困縣,近年來為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專門開展了大規模林下生態養雞工作,為全縣脫貧致富發展開辟新道路。目前印江縣國土面積為6.74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34 畝,林地面積2992.5 畝。近年來,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印江縣依托自身地理優勢,自2016 年開始投資130 萬元專門成立了林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林下生態養雞業務,將其真正作為產業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印江縣林下養雞已經與當地畜禽養殖散戶形成聯動主線,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多要素內容,始終堅持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全力發展林下養雞產業,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科學謀劃“2+N”產業布局,這些都為印江縣農業畜禽產業發展增添亮點,也讓群眾生活水平得以提高[1]。
2019 年5 月,印江縣某雞場林下飼養土雞1500 羽,由于連續降雨,5 天后有50 日齡雛雞開始發病,主要觀察到表現癥狀為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大量排稀便(嚴重癥狀病雞排血便)。進入第2、3天連續有病雞死亡,5天后死亡雛雞數量達到300羽。結合臨床癥狀與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診斷其為雞球蟲病。
根據養殖戶描述,患病雞表現為精神沉郁、頭部蜷縮、肌肉顫抖且閉目昏睡,外部羽毛相當粗亂。日常表現為食欲減退,呈現逐漸消瘦狀況,有稀便和血便排出,且雙翅嚴重下垂,雞冠與可視黏膜呈現蒼白、貧血狀況,不出5 日后倒地死亡。
對該養殖戶的5 羽病危雞以及5 羽病死雞進行剖檢對比分析,發現其病變部位均為腸道。它們的盲腸都呈現明顯的腫大狀態(相當于正常盲腸的5 倍之多)。腸腔部分則充滿了凝固的暗紅色血塊,其盲腸上皮部位明顯變厚,甚至出現嚴重糜爛問題,而小腸終中斷則有擴張、增厚甚至是壞死的情況。上述描述說明病危雞與病死雞在病理癥狀表現方面一致。
在實驗室對養殖戶所提供的病死雞進行球蟲病實驗檢查。首先配置飽和鹽水配合100mL 清水置于燒杯之中,在煮沸以后緩慢加入40g 食鹽不停攪拌,當食鹽不在溶解后冷卻液體形成飽和鹽水。
亦或者可采用蟲卵檢查方法,專門取新鮮雞糞便50g,劃分成10 份分別置于10 個燒杯之中,再加入功40mL 水配合玻璃棒進行輕輕均勻攪拌,再利用尼龍網進行過濾,最終提取10mL 濾液放入到試管中,在3000r/min 轉速的離心器中轉10分鐘左右,最后采用膠頭滴管取上清液,并加入飽和鹽水適量混勻。專門取1 滴已混勻上清液放置于載玻片之上,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可發現橢圓形球蟲卵囊。如果繼續利用涂片檢查,可發現球蟲卵囊中的裂殖體與裂殖子。
根據上述診斷可以了解到,該養殖戶的林下養殖土雞所患病診斷確診為雞球蟲病[2]。
印江縣當地養殖戶針對林下養雞球蟲病的治療方法首先為科學合理處理病死雞,即進行無害化處理,將患病雞集中堆積發酵,全面殺死球蟲卵囊。
其次對患病雞進行嚴格隔離、治療,首次用藥為在200kg水中加入100g 的磺胺類甲氧嘧啶鈉,為患病雞服用。然后每天在400kg 水中再加入100g 的磺胺類甲氧嘧啶鈉,每天喂服兩次,連續用7 天可以見到療效。等待雞群完全恢復食欲以后,在飼料選擇添加適量維生素A 與維生素K3,這兩種維生素可起到保護黏膜的良好作用。
再次針對養殖場中還未表現出癥狀的雞群要進行及時轉移,并將它們的雞舍清理干凈,保持干燥、通風良好狀態,在經過嚴格徹底消毒后,在雞飼料中保證每千克加入球蟲凈大約70mg 左右進行預防,連續使用7 天。在該過程中,要強化飼養管理,密切關注雞群狀態變化,并做好糞便處理,確保雞舍絕對干燥、清潔。
另外,選擇晴朗且太陽日曬較強的時間對雞場全場進行徹底消毒,包含對飼具進行全面徹底清洗消毒,再暴曬晾干。同時注意保證雞場飼料、飲水不被污染。
如果能遵照上述幾點做法可保證5 天后雞群癥狀基本趨于好轉變化,患病雞食欲基本恢復正常,5 天后可保證沒有死亡病例[3]。
印江縣在林下養雞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患球蟲病病危雞與病死雞,且在長期的球蟲病應對過程中發現該疾病是會在一年四季發生的,尤其是在溫暖潮濕的春夏季節,其發病率大約會上升40%左右。因此基于該情況必須強化飼養管理,做好環境衛生,保證雞糞便清理到位,且要及時消滅蟲卵。同時在治病過程中要合理做好藥物預防,保證用藥用量準確,避免長期使用同類藥導致患病雞產生抗藥性。基于上述要點,還需要對林下養雞球蟲病進行深度研究,研發其疫苗技術,強化飼養管理與藥物治療,有效預防球蟲病的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