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華
(利辛縣農機校,安徽 利辛 236700)
引言:近年來,隨著“三農”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各地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僅大幅降低了廣大農民群體參與農忙活動的勞累程度與工作難度,也實現了農作物生產質量、效率以及技術含量的明顯提升。隨之而來的,如何保障各類農用機械設備的性能穩定、長壽運用,也成為了農民們普遍關注的新問題。據此,我們有必要對農機維修技術在鄉村農機維修中的運用展開探究討論。
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用機械設備的生產運用中,經常可見輪胎慢漏氣的故障問題。若不及時進行處理,不僅會對農機的作業效率與行駛安全產生影響,還會造成輪胎、輪轂等部位造成嚴重損害,引發比較昂貴的零部件更換成本。結合實踐經驗來看,在發現農機輪胎發生漏氣現象后,相關人員應先采取最簡單、最便捷的“泡水法”,對輪胎的受損情況進行檢查。當農機輪胎被卸下并整體置于水中后,若有水泡出現,則可基本斷定輪胎被扎傷或劃傷。同時,水泡在水中的吐出點,即為輪胎的破損點。在此基礎上,可采取補胎、換胎等維修措施。若無水泡出現,相關人員則需要進一步檢查輪胎的氣門嘴是否已老化、輪輞是否破損,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氣門嘴、輪輞等部件的修復或更換即可[1]。
除此之外,當輪胎氣門結構的潤滑性、通暢性不佳時,也有可能引發慢漏氣故障。對此,相關人員在農機維修時可將輪胎的氣門芯暫時拔除,并用塑料、硬紙等材料制作出一個簡單的漏斗。其后,把漏斗嘴插接到農機輪胎的氣門處,并向漏斗中倒入適量的滑石粉。如果滑石粉無法成功灌進氣門中,則說明氣門孔存在積塵堵塞的情況。此時,相關人員可實施抹布擦拭、空氣吹洗等手段,對氣門孔進行清理,再在倒灌滑石粉的同時來回轉動輪胎。這樣一來,滑石粉便可成功進入輪胎內部。待滑石粉達到約2 湯勺的用量后,便可重新安裝氣門芯,并將輪胎氣體充滿。
現階段,農用機械設備的供能類型多為柴油發電,因此其維修檢查工作中也會涉及相應的漏油故障問題。結合實踐經驗來看,柴油機漏油的主要原因為油管缺陷。所以,相關人員在發現農機漏油后,應第一時間對農機的高壓油管狀態進行檢查。若檢查到油管的接頭錐面發生嚴重磨損,需要及時對油管接頭進行更換處理,并在更換完成并確認功能恢復后再使用農機設備,避免設備“帶病生產”的情況發生。若接頭錐面的磨損程度并不高,則可在錐面處墊設約2mm 長、5mm 寬的塑料管,以達到避免錐面繼續磨損的應急保護效果。
在此基礎上,如果發現高壓油管結構良好,并無明顯的磨損問題,相關人員則應將維修檢查的視角轉向低壓油管。在檢查中,若發現漏油故障由管壁裂縫造成,則可使用加熱后的青銅片對裂縫處進行加蓋修護處理,實現油管密封性的有效恢復。若發現漏油故障由高壓或低壓油管的連接處產生,則需要對油泵、噴油器、油管等部位進行系統性檢查,分析是否柴油發電機的設計尺寸、生產質量存在缺陷,并采取供應商報修、零部件更換等故障處理手段。
若農用機械設備存放、運行所處的環境質量不佳,存在高溫、高濕等情況,將很容易引發農機的電氣故障問題。例如,在夏季炎熱天氣下,農機電池內水分的蒸發速度勢必會變快,進而導致電解液的液面異常下降,引發電極板裸露、電池功能受限的負面現象。所以,相關人員在農機使用與維修的過程當中,應對電池內電解液的液面高度提起重視,適時做好蒸餾水的添加工作,以確保其控制在電極板上端的10mm 至15mm 左右。再如,當大氣環境的濕度過高時,農機內部電路的氧化速度會明顯加劇,進而形成接觸不良、通電短路等故障病害。對此,相關人員應使用紗布、電工膠帶等材料,對電路的受損部位進行加護處理。同時,為了降低氧化問題的發生幾率,還可用凡士林涂抹電路表面,從而在電路主體與空氣之間形成一層保護膜,實現氧化反應的削弱處理。
在農用機械設備的使用與維修中,農機維修技術承擔著維持設備性能、保障生產安全、延長設備壽命的重要作用。但從農村、農業的基層發展情況來看,“重使用,輕維修”的現象比較突出。一方面,受到專業素養、文化水平、支持條件等方面的缺陷影響,很多農民很難接觸到多樣且適宜的農機維修技術知識,進而導致農機維修質量的降低。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并未從主觀上意識到農機帶病運行的風險性,故而不愿在農機維修技術的學習與運用上投入時間、資金等成本。
對此,為了實現農機維修技術在鄉村農機維修中的優化運用,首先應集政府農業部門、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維修企業等多方之力,加大農機維修知識的廣泛宣傳與培訓推廣力度,在促進農民農機使用觀念轉變的同時,為農民提供出完善的技術幫扶支持;其次,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應鼓勵和引導農民善于、勤于使用網絡資源,在互聯網平臺中進行農機故障檢查技術、農機病害維修技術的自主學習與線上交流。這樣一來,既有助于拓寬農民群體的農機應用視野、豐富農民群體的農機知識儲備,也有助于更好落實“三農”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最后,對于農用機械設備的各類故障問題,“防”遠比“治”重要得多。所以,相關人員在農機使用的過程當中,要做好農機設備的日常化檢查、定期化保養,并對農機存放場地、操作規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實施嚴格把控,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使農機持續處在健康、穩定的工況狀態當中[2]。
總而言之,農業機械設備具有很強的系統復雜性與結構聯動性特點,因此其故障類型比較多樣,且任何故障病害都可能對農機的整體運行效果產生影響。所以,相關人員在農機應用的過程當中,務必要做好故障病害的精細化排查,并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出合理、針對的技術手段,以保證農機維修工作的有效性,為農業生產活動的高質量、高效率開展夯實設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