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文
(廣東省英德市林業局東華林業站,廣東 英德 513059)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深刻闡述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全部部署了加快生態文明體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戰略。基于此,我們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全面把握林業新任務、新形勢,加快林業改革發展,提高林業可持續和生態文明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以生態發展觀為為主導,利用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在保護綠水青山方面作文章、下功夫,從而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所鑒知往來的指出:“林業發展要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發展道路[1]。”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業建設是事關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本性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順應時代要求的,不僅能保護森林資源,改進生態環境,還在有助于保護著生物多樣性,提升社會效益。所以,我們要立足于實際,從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戰略方針入手,通過多措并舉,全面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所以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林業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大眾的保護森林資源的主動性。基于明確森林資源所有權歸屬于國家的基礎上,對私有林發展模式進行不斷探索,結合實際,制定惠民政策,全面推動私有林業的快速發展;第二,政府要不斷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改進或是優化林業產權制度,保障林木使用權、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第三,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立足于實踐,對林業生態補償導向機制進行完善,依托制度,調節好經營者與受益者二者之間的“權益”關系,通過這樣的途徑,推動生態林建設和私有林業建設的良性。
第一,各地要立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及當地林業資源條件,對林種結構進行調整優化,集約化培育或是經營商品林,促進林分產量、質量的全面提升[2]。如針葉林分布比較廣的地區,有關部門要適當壓縮,通過這樣的舉措,促進本地區林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第二,有關部門要重點加強生態林的保護力度,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對林業樹種結構進行調整優化。通過這樣的舉措,大力培育或是種植具有良好生態防護效果的樹種。第三,有關部門要大力實施實施林木良種培育工程,重點加強林木種苗建設,加大政策或是資金的傾斜力度,構建高標準、種類齊全的退耕還林、林業生產基地,促進森林綠化面積的擴大,與此同時并做好“中幼林”撫育間伐工作,嚴格根據林種功能,進行培育,全面推動特色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一,有關部門要加強科技興林的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同時并開展科學技術的培訓教育,依托教育契機,為農戶傳授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讓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合理應用先進技術,一方面促進自身經濟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不斷創新優化林業技術,確保其服務好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基于此,有關部門要重點加強對林業應用技術的創新或是優化,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基地,加強對森林系統的研究調查,借助相關數據信息和科學技術,優化調整森林植被結構種類,夯實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這過程中科研人員還要不斷優化創新傳統的木材利用技術,從整體上促進木材市場應用價值的提升,助推木材產業的穩健發展;第三,為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構建科技興林體制,該體制以科技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效益為目的,借助制度,達到林業生產發展的目的,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森林的協同發展,真正的將林業建設與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轉化傳統林業發展模式。
第一,有關部門要堅持“鞏固成果、提高效益、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本地的情況,重點加強林業資源,林地建設后期管理,對林業建設成果進行鞏固,確保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目標的實現;第二,有關部門要依托制度將后期管理責任具體落實到實處,將林業生態建設““三防”工作,提上重要議程,對森林火災預測預報系統、森林病蟲害防治系統進行全面的利用,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規避森林火災或是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為林業的穩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第三,各級管理部門,結合實踐,制定后期經營方案,根據本地的生態林項目建設、和幼林摸底調查的總體要求,針對性地編制林業的經營方案,立足于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并通過多管齊下,做到保護好一類林;加強管理二類林,促其盡快轉化為一類林,科學經營,提高林分質量。
以一言蔽之,作為一項復雜、龐大的艱巨任務,林業持續發展需全社會共同參與,對此,我們要認識到新時期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結合實際,從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推進科技興林戰略,加強項目后期管理等方面入手,保護生態系統的動植物多樣化,推動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