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洪
(赤水市官渡國有林場,貴州 赤水 564706)
森林康養作為一個產業在我國才起步,自2012 年起,北京率先引入森林康養的概念,組織翻譯出版了《森林醫學》專著,開始探索建設森林療養示范區,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等省相繼開始關注森林康養這一新業態,推動森林康養邁出了產業化發展的新步伐。在湖南,湖南省林科院試驗林場 2012年率先建立起了湖南林業康養中心,打造綠色健康產業新品牌,2016 年湖南省制定出臺了 首個省級森林康養規劃。在四川,2015 年以來通過制定出臺森林康養的發展意見、基地建設標準、基地評定辦法和“十三五”森林康養發展規劃,確定了 63 處森林康養基地,四川省林業廳還于 2017 年 6 月發起“森林康養360 行動”,倡導市民樂享森林康養。在陜西,2017 年9 月成立了陜西省森林文化協會森林康養聯盟,協調相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合作,搭建森林康養產業平臺,傳播森林康養文化,加大了陜西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步伐。在我省,省人民政府緊緊抓住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契機,持續舉辦貴陽生態文明國際論壇,2017 年的分論壇還專門設立“大生態+森林康養”專題研討會,探討貴州如何利用森林資源優勢創建自己獨特的綠色經濟新模式,目前,貴州省發布了首批12 家(其中包括我市的天鵝堡)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建立了森林康養基地地方標準。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綠色發展的戰略部署,提出了綠色發展的執政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指出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納入“擴大生態產品供給”的內容。在總體布局統領下,發展森林康養是綠色發展戰略落實的體現,也是從供給層面改變生活方式,撬動健康需求市場的深刻變革,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時代所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目標,同時還強調要把人民健康作為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如何將“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結合起來,在加快林業現代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與健康生活的向往,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悄然出現的“森林康養”新業態,為破解這一時代課題提供了非常好的結合點和切入點。
森林康養的興起與發展是國家多方政策和法規提出與支持的結果,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人們對休閑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多。人們向往高山大川、江河湖海這類優越的生態環境,希望能走進這些地方,去游憩度假。迅猛的發展勢頭為國有林場產業轉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國有林場迎來了產業轉型的春天。而我市現有森林資源精華都集中在國有林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綠色財富”,同時森林康養集林業、醫藥、養老、旅游、教育、文化于一身,相關配套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保價值。鑒于此,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議:
目前,我市共有葫市、同興、官渡、木司等四家國有林場,林場管理的森林總面積約50 萬畝,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優質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分布于全市各鄉鎮。林場現有在崗人員260 余人。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中發〔2015〕6號)和《貴州省委 省政府印發〈貴州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黔黨發〔2016〕10 號)的要求,四家國有林場全部于2017 年9 月正式由原森工企業改革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納入同級財政全額預算管理。
就目前而言,國有林場雖有優質森林資源,但缺乏資金投入。要發展這一產業,個人認為就只有拓寬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和借助于現有的一些相關基礎設施,整合好國有、集體、個人等森林資源,在市政府的統籌下采取合理規劃、共建共享、康養于民的方式和理念實施我市森林康養產業開發。近期我們可以“天鵝堡”“天島湖”兩個成熟的森林旅游地產項目為依托,由官渡國有林場(或林投公司)為申報主體,整合好周邊集體和個人的優質森林資源以及獨特的人文、民俗等資源,采取“林企合作”的模式向森林縱深發展申報森林康養基地。中遠期我們可以此為基礎向全市輻射,可按東、中、西部或高、中、低海拔三個緯度或層次來進行規劃,逐步達到“一場一個康養基地”或“大赤水森林康養基地”的目標。
森林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綠色財富”,容不得半點傷害,森林康養開發要始終貫穿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防止殺雞取卵、掠奪式開發。要因地制宜,杜絕復制,切忌大興土木,采取城鎮綠化方式,給游人帶來“千城一面”的視覺疲勞。而應重點突出地域特色,并根據景區自身條件“隨類賦形”,提升森林生態景觀功能,給社會大眾帶來全新體驗。始終圍繞“清心、洗肺、康養、健體、體驗”的中心,結合地形地貌和森林生態文化,開展如自然教育、戶外行走、攀巖、高空滑翔、森林穿越、叢林野戰、獵奇探險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大眾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從而形成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和養成健康、綠色消費的良好習慣。
我市國有林場應充分發揮國有森林資源優勢,加強與周邊集體森林、人文、民俗等資源的融合,積極開發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努力踐行習總書記的“兩山論”,著力增強干部職工的歸宿感和社會責任感,廣泛調動大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從而兜住國有林場改革的民生底線,促進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